解析“红色”在电影《罗拉快跑》中的象征意义

2020-02-11 00:47刘冬妮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5期

刘冬妮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罗拉快跑》是德国著名导演汤姆·提克威于1998年执导的电影作品,虽然已是上世纪的电影,但影片大胆创新的拍摄手法,天马行空的画面表现以及三段式平行叙事的设计理念,再加上观赏过后会让人余音缭绕的宿命考量,哪怕在今天看来都是一部天才之作。这部电影对于当时持续低迷下滑的德国电影圈来说,无疑是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对于当时刚刚两德统一8年的德国来说,也起到了激励人心的作用。因为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女性,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德国,当看到一位留着一头红发的女人,为了心中最简单的愿望而不断奔跑的形象出现在大银幕上时,每一位德国人面对着政治不协调,经济差距大,人民难以融合的社会现状,都隐约会看到心中的希望。德国人非常喜爱这部电影,有人甚至看过60遍之多,也许在思考着生命哲理,也许在思忖着人生之路,但不管欣赏多少遍,都无法忽视主人公罗拉的那头红发,表面上看是德国人钟意红发甚至纷纷效仿,但从深层次来说,其实是这份红颜色给予了全体德国人,逆水行舟的动力。

一、从普遍意义上解读“红色”的功能性

从心理学来看,红色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感觉,这种颜色具备刺激人的感官与情绪的功能,能使人做出积极反应甚至激发出人类的潜能。任何利用色彩来进行的创造,都是想与人的情感或心理搭建联系,不同色调的选择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进而影响人的心情,作为三原色之首的红颜色,会让人联想到太阳、焰火、生命等等具备强烈辨识度的事物,红色的东西往往令人过目不忘铭记于心,进而升腾出一种追逐向往之感。

从摄影学来看,红色在摄影画面中具备强调的功能。红色作为一种突出的颜色,经常被摄像师所选择,用来突出画面中的重点对象,特别是具备强烈对比颜色运用的情况下。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全片几乎运用黑白色调来讲述着纳粹的罪行,但当天使般的红衣小女孩出现的时候,那黑白中的一抹鲜艳红色,照射到了主人公辛德勒的心里,让他拨开云雾,找到了自己的灵魂所向。这种突出重点的颜色使用,只有红颜色是具备最佳效果的。

从符号学来看,颜色与事物结合在一起,具备了符形,形成了颜色符号,颜色符号具备一定的象征功能。在我们中国,几千年来都将“红色”视为吉祥喜庆的象征,结婚的时候两位新人要穿红,过年的时候家家要贴红福,红色已成为我们的代表颜色,是温暖人心的颜色。德国人也很喜欢红色,德国国旗上三色分明的黑、红、金,就像德国人的性格一样清晰明显,黑色代表着德国人严谨沉稳的性格特征,红色象征着他们热情的另一面,金色则象征着真理的光芒。这三种颜色被德国人视为心中最重要的颜色,其中位于中间的红色更凸显了他们的心理倾向。

二、电影《罗拉快跑》中的“红色”

电影《罗拉快跑》其实叙述了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罗拉的小混混男友曼尼因弄丢了10万马克的赃款而被黑帮老大要求在20分钟内筹措到钱,否则必死无疑。罗拉为了拯救男友上演了一次次的生死奔跑,面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从未放弃。看到罗拉的第一眼,就会将她那一头红发深深地刻在印象中,那是一头鲜红色的短发,不顺滑甚至还有些乱蓬蓬,可就是让人无法忘怀,这正是导演的巧妙用意,导演在塑造主人公的方式上,首先在直观的形象上就取得了成功,红发成为了罗拉的代表。

(一) 红头发——绝处逢生的一丝希望

罗拉是一位性格爽朗、行动力强以及可以为了爱情付出一切的女孩。作为女主角,她长相普通穿着随意,感觉就像身边的普通人,这在无形当中拉近了人物与观众的心理距离,继而更具沉浸感。从摄影学的角度出发,浅蓝色的背心,翠绿色的裤子,在鹅黄色粗胶粒感的画面中与那一头蓬松的红发形成鲜明的颜色反差,视觉感复古而文艺,又不乏冲击力。这种略显狼狈的穿着搭配恰恰能够反衬出人物坚定的内心世界,那头红发更是她内心强大的性格写照。生命中往往会有几个瞬间将人逼至绝境,回避固然可以舒服一时,但坚持才能安然一世,罗拉选择了后者。当她听说深爱的男友的生命被限定在20分钟内,再加上10万马克的天文数字,这位红发女孩以尖叫来发泄心中的焦急,这种发泄就好似《铁皮鼓》中的奥斯卡,以声音震碎一切脆弱之物,这在听觉感上再一次丰富了人物性格,使得随后的“奔跑”行为显得水到渠成。影片中,无论是罗拉去寻找银行工作的父亲,还是飞奔到曼尼身边,亦或在路上遇到各种人和事,她都在奔跑,她在与时间赛跑,也在创造着希望[1]1。

那抹醒目的红色摇曳在风中,穿过柏林的大街小巷,看似不可完成的任务就好比灰色的冷冰冰的街道背景,诉说着世事无常应该顺其自然,打击着罗拉的信心。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那抹在灰色街道中跳动的红色,正象征着无望中的希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突出的颜色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情绪随着它的奔跑而起伏,并自然而然的升腾出一种希冀之感,进而预感到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许会发生,无法克服的困难似乎会迎刃而解。在红头发的感染力与表现力的作用下,拯救曼尼不止是罗拉的希望也成为了所有观众心中的希望,同理心由此生成。不服输的罗拉,在一次次的重来之后,实现了自我价值的真正探索,就像影片开头所引用的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的名言——“我们不应该停止探索,因为所有的探索最终都会将我们带回起点,并第一次认识那里”[2],罗拉的三次拯救,看似平行,实则是三段连续的故事进行,在最后一次探索中她终于将希望变成了现实。

(二) 红头发——罗拉不认命的反抗精神

本片的拍摄方式以及多种蒙太奇手法相结合的使用在当时都堪称前卫,在《罗拉快跑》之前,没有导演以主演持续奔跑的方式来拍摄长镜头,汤姆·提克威开设了这种类型片的先河,类似跑酷式的拍摄手段增加了剧情的紧凑程度和戏剧张力,被后来的多部动作类电影所模仿,如电影《谍影重重》中的追杀场面,也是运用了这种跑酷式跟拍的拍摄手法,一气呵成的来表现剧情的紧张程度。全片中几乎都在奔跑的罗拉,被加快了的影片进程,红头发的装扮,都是导演大胆的尝试,也是为电影届带来的创新与变革。

德国也一直走在变革的道路上,德国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国家,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国,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被一分为二,在经历了45年的分裂终于在1990年迎来了统一。人们今天印象中的德国,只有短短30年的历史。本片于1998年上映,那时的德国刚刚统一了8年,东西德人民由最初统一的喜悦中清醒过来,政治制度与经济水平的差异让东西德的融合之路倍显艰辛,很多德国人都感到迷茫与彷徨,不知道自己的国家将要走向何方。这部电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在德国人面前,不单单是给德国电影届带来了革新,也从心理层面上给全体德国人暗示了方向,即此时的德国只有摒弃一切杂念,东西德兄弟肩并肩一起努力,向着成功持续奔跑才是德国唯一的发展方向。电影中的罗拉是不认命的,她的红发就是一种颜色符号,既象征着热情积极又不拘一格的个性,也象征着她和曼尼的爱情,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给了罗拉勇气。对于德国人来说亦是如此,东西德人民是互相热爱的,他们是兄弟姐妹,对于同胞的热爱可以战胜一切,即使是电影中普普通通的红发女孩罗拉都试图挣脱命运的枷锁,还有谁不应该努力一搏呢。

罗拉的红发是摄影画面中的亮点,它点醒了迷失中的德国人,号召他们以全新的面貌对待以后的人生,罗拉的奔跑是对命运的挑战,即使命运待我不公,我也要拼尽全力,就像贝多芬在他的《命运》交响曲的开头写下的那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饱受失聪之苦的德国音乐家抒发了这样的心声,这是德国人不服输的精神,也是德国人在承认了战争罪责之后能够再次崛起的原因[3]。

(三) 红头发——三段人生的不变情怀

蒙太奇手法在《罗拉快跑》中被导演使用的淋漓尽致,蒙太奇手法是指导演通过后期的片段剪辑、场景拼贴与转换、剧情时间排序等手段,将自己最想表达的意图呈现给观众。《罗拉快跑》设置的三次不同结果的人生,从表面上看是三次平行进行,但从每一次罗拉的成长与变化就能看出,每一次都与上一次发生关联,在这一方面导演是使用了交叉蒙太奇的手法。而罗拉藉由每次机会而实现了人生成长,探索生命的意义这方面,导演又使用了隐喻蒙太奇的手法,他想让观众在看着罗拉的故事,也联想到自己的人生,从心理上感同身受,进而为观众指点些许迷津。本片中最明显的一种就是重复蒙太奇的手法,因为影片中设置了罗拉为了拯救男友的三种可能,每一次机会都好似生命的重来,事实上生命是无法重来的,但电影可以。

第一次,罗拉跑到银行找到父亲,父亲忙于和情人交涉而觉得罗拉多余并将她赶走,穷途末路的罗拉只能跑向曼尼,但无法阻止曼尼抢劫了超市,最后警察失误开枪打死了罗拉。罗拉躺在血泊中,她不甘心就这样离去,红色的头发依然鲜艳,象征着她似乎还有机会,事实确实如此。这一段罗拉解决问题的方式,就好像小孩子一样,出了事情首先想到找父母,把事情的解决寄托在别人身上,但别人往往是不可靠的,最后承担后果与代价的只有自己。“成长”的概念在这里成为了关键词,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好的再出发。

于是罗拉有了第二次机会,她还是去找了父亲,但这次却是拿着枪逼着父亲,继而抢走了银行的钱,最后好不容易就要赶到曼尼身边,却看到了被救护车失误撞死的曼尼。这一次的轮回,看似罗拉对自己上次的错误进行了改进,但仍然不乏叛逆期少年的作风,对于父母不答应的请求,由着自己的性子不管不顾,甚至做出了违法的事情,最后的结果仍然不尽如人意。少年是一个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年龄,是生命中最多彩的年纪,也是需要累积人生阅历的阶段,红发罗拉在这一次命运中虽然尝试失败,却尝试着靠自己来解决问题,进而获得新的启发,这就是成长的过程。

结束即是下一次的开始,也许是事不过三,这一次罗拉没有找到父亲,于是她跑到了赌场,靠着自己的运气用100马克赢得了10多万马克,当她看到曼尼的时候,曼尼也找到了丢失的10万马克并已经交了差。这时,这位红发女孩才真正长大了,她靠着自己的力量和幸运拼尽全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完美结局[4]2。罗拉用三次奔跑来探索了生命的奥秘,电影的开头已经抛出了这句哲学命题——“比赛之后即比赛之前”[2],这句来自德国赛车手贺伯格的名言诠释了每个人的生活,人生如赛场,这一场结束不代表终结,它只意味着下一场比赛的开始,所以要总结每一场比赛的经验教训,以后的人生才会走向成功,每个人才会真正的成长起来。每一次不同的尝试,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重要的是态度,就像罗拉那不变的红发一样,唯有保持本心不变,才能到达命运的彼岸。

(四) 红秒针、红衣服、红汽车——戏剧张力的不断升级

除了主人公罗拉的红发之外,影片中还有多种事物都使用了红色,从摄影学的层面分析,这些给观众从感官上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提醒;从符号学的层面分析,这些物品都具备一定的象征意义;从心理学的层面分析,导演运用这些红颜色,就是为了增加影片的戏剧张力,让观众跟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所思所动。

首先,罗拉的电话是红色的,正是这部电话接到了曼尼的坏消息,这部红色电话正是预示着事情的开始,有着象征着危机到来的警示作用;然后,曼尼答应罗拉等待20分钟,他焦虑地看着电话亭对面的时钟,钟表上的秒针是红色的,代表着时间正在一分一秒的流逝,催促着剧情的发展制造了紧张的剧情氛围;接着,罗拉三次生命段落中都出现过几位擦肩而过的路人,与红衣服的偷车男在三段故事中的不同相处方式,间接影响了整个事件的发展走向,这也是导演在道具——电视机中播放的多米诺骨牌所要表达的寓意,即你的一个决定以及周遭人的一个行为会影响一个事件的走向,也就是“蝴蝶效应”[4]1。人们每天都会处理无数的小事与几件大事,每个人都会是自己事件的主宰者,也是别人事件的参与者甚至是影响者,我们的一个决定或改变,很可能对别人造成影响,而这种影响很可能是不自知的。红衣偷车男象征了事件中的变数与影响者,在第三次轮回中,正是因为他把自行车卖给了拾到钱财的流浪汉,才让曼尼遇到了骑自行车的流浪汉,人生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刚刚好。[1]2

三、结语

“红色”是《罗拉快跑》这部电影的重要颜色,从心理学上分析,导演运用红色的事物来促动观众的心理反应,调动观众的情绪,红色象征着希望,是黑暗中的一抹亮色,对于身处逆境中的罗拉,是推动她不断向前的原动力,也牢牢吸引着观众们,跟随着罗拉的脚步,思考着她的难题感受着她的感动;从摄影学上分析,“红色”被多次运用来突出重点,它是主人公的代表色,突出了主人公在电影画面中的中心地位,也突出了罗拉的性格,使得罗拉不屈服的奔跑可以得到观众的理解与接受,还有影片中的红色电话的设计突出了警示的作用,红色钟表秒针则起到了促进剧情的作用;从符号学上分析,影片中的红色符号众多,主人公罗拉就是其中一个,她象征了一种不轻言放弃的信念,三次的努力,三次的学习与成长,初心不变的罗拉拥抱了完美结局,这也是导演给予观众的完美结局,影片中的红衣男也是符号,象征着变数,红灯则象征着命运的终点。导演用这些种种“红色”贡献出一部集人生道理与生命哲学于一体的优秀电影作品,让每一位观众在观影之后都会有所领悟与收获,这既是电影《罗拉快跑》的成功之处,也是红颜色给予人们的感动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