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崔自默说新彩主义

2020-02-11 02:34崔自默
青春期健康 2020年1期
关键词:分形水墨主义

文/崔自默

画家简介:

崔自默,1967年生于河北省深泽县。理工科学士、硕士,艺术史学博士。现为国防大学美术书法研究院院长、中国书画协会主席、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专职创作员。2012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文化艺术特别成就奖”,同年成立“崔自默民间艺术研究与发展基金”“崔自默跨国艺术工作室”。被聘为“中国残奥会爱心大使”“北京市慈善基金会形象大使”“北京旅游文化使者”等。主张“艺术之精神,科学之思想”“公益是新国学,爱心是新文化,慈善是新生活”(三新主义),当代“新国学”运动主要倡导者与践行者,发明“默纸”,倡导“仁爱主义”“慢步主义”。

崔自默是当代学者型艺术家,创作范围涵盖书法、篆刻、国画、油画等众多领域,主要著作有《为道日损》《章草艺术》《心鉴》《心裁》《视觉场》《崔自默新彩绘画》等。

《修心圣道》

《自心是佛》

“艺术”这一概念,永远有重新认识的必要,而后种种问题与话题也许就简单多了。“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我经常引用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开篇这句话,因为它极有利于辨析艺术与艺术家的相互关系。没有艺术当然就没有艺术家,至于说没有艺术家是否还存在“艺术”,这个逻辑关系有诗讨论。“什么是艺术?”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人们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定义艺术。的确,艺术传达给读者不同感觉,于是不同观众根据自己的感觉来欣赏并定义艺术。

现代水墨、泼墨、泼彩、彩墨这些词汇,都不尽人意,太拘泥于物质性,少了精神内涵。于是,我们引入“新彩”一词,此“新”字也并非绝对的客观认定,以主观意愿视之,亦未尝不可。

一幅幅新彩画,就好似一粒粒沙。没有重复,即便妙手偶得也构图复杂,观众不可能像阅读传统绘画一样过目不忘。恍如隔世之感,眼中有而笔下无。李流芳说“山水胜绝处,每恍惚不自持,强欲捉之,纵之旋去,此味不可于不知痛痒者道也。余画紫阳时,又失紫阳矣。岂独紫阳哉?”有模糊意象的画面,常看常新,远观气象、感性,近察趣味、理法。当然创作时“得意”,欣赏时也要“得意”,最佳的视觉效果需要恰当的距离,“宜远观”者则“近视无功”,反之亦然。其实,利害的距离不存在于眼,而发生于心。缘起性空,空中万有,见性明心,心有眼见。心生则种种法生,无心则一切不可信。

《音乐图书》

《笛在月明楼》

《归去凤池夸》

《觉有情》

好比石头、云彩、雪花、冰块、枝叶,一盆盆水墨彩色泼出去,即是分形行为;最后看到的对称繁复的结构图案,则是分形结果。分形艺术是我之笔、上帝手与自然力的完美合作。新彩山水之间布满了鹿羊鸟鱼的意象、图腾、符号,我偶尔控制不住情绪就把它描了出来,可是一经经意点醒,表达清晰了确定了,却立即感觉意思少了,败笔有了,真应了笪重光所说的:“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无画处”,就是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正是余味无穷之所在。

“新彩”是水墨色彩的对撞,是作者与读者的纠缠;欣赏、审美,是一个作者与读者的合作过程。读懂作品需要知识储备和心理挑战,读者需要主动与。“有我”与“无我”本无清晰界限,而“有我”则是肯定的。书论有谓“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有意无意状态最易“技进乎道”,获一种自然存在的笔墨。赏画一如作画,也有解衣磅礴之状态。

“新彩主义”,是一种关于绘画创作与欣赏方法的理想与思路。宛如端详一面镜子,你凝视它,它也凝视你,你面对、欣赏、诉说的,都是你自己。人在本质上最喜欢自己,人始终寻觅的最高知音是“另一个我”。

绘画是一种语言,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以表达效率与效果为指标。“新彩主义”虽仍是自然万象与宇宙浑沌的摹品,但绝非翻版,起码摆脱了爬行的写实主义,它把创新放在了首位。用绚烂的现代语言,叙述一个个真实得像梦一样的故事。画意一如诗境,“无字处皆其意也”。语言虽是抽象的,所叙述的却是一个个具象的故事,娓娓道来,感人至深。似曾相识吗?水墨恍惚色彩迷离之间,携带着传统山水的韵致,不期而遇了自己,重温怦然心动的情节。

《纸上山水》

猜你喜欢
分形水墨主义
柞蚕茧系统分形研究
感受分形
新写意主义
水墨
分形
近光灯主义
分形空间上广义凸函数的新Simpson型不等式及应用
泼尽水墨是生平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