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圣河,张宗莉
(韶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是饮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童年的秘密》是她在细心观察儿童的基础上撰写的一本风靡全球的教育专著。在书中,蒙台梭利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阐述观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她说,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1]21,如果想要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给儿童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就要学会观察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相反,如果没有通过观察而随意给予“帮助”,将很可能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障碍。蒙台梭利用观察了解儿童内心世界的思想可以给我们诸多启发。
一个儿童会因为自己经常看到的某样物品变更了放置地点而变得焦躁不安,也会因观察到一只与地板颜色相近的小虫子而兴高采烈。其所有的外在表现都与观察密切相关。当我们想要了解其外在表现的根源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来进行。蒙台梭利认为,跟儿童打交道,更需要观察而非探究[1]27。为什么不用探究而要用观察来了解儿童呢?“探究”既可以是一群为了解决问题的研究者在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就某个问题展开激烈争论,也可以是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然后得出结论。也许这些方式都有一定的成效,至少不是一无是处。然而,真正想要解决儿童问题的人是不会认为这是个明智之举的,因为儿童问题的主体是儿童,而探究中涉及到儿童本身的环节很少甚至没有。也就是说,所谓的探究更像是在虚拟的环境中探求真实的世界,这样的效果可想而知。或许你可能会说“我可以直接与儿童接触并进行探究呀”,但这样做就是探究中的“询问”了。我们完全可以就有关问题的真相直截了当地询问一个十几岁甚至七八岁的孩子,但是这样我们得到的信息是不完整的,儿童不知道我们的关注点在哪里,甚至不知道我们问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更有甚者,比如婴儿,他们真的能允许你采取“偷懒”的方式来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答案是否定的,幼儿受其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还没有达到能够利用文字测验和书面调查来准确阐述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水准[2]25。由此可见,用观察的方式了解儿童内心世界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那么,用观察了解儿童内心世界到底有哪些具体优势呢?
蒙台梭利指出,儿童有强烈的个人尊严感,且很容易受到伤害和压迫[1]131。和成人一样,儿童拥有自尊心,也渴望参加少先队或儿童之家等组织并得到别人的尊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伤害儿童自尊的行为却相当普遍,且多数情况都是成人无意而为之的,基本上都是因为成人没有养成耐心观察儿童行为的习惯、不认为儿童有一定的羞耻心所引起的。例如,当小孩因不知道怎么擤鼻涕而弄脏了手或脸时,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直接质问孩子:“你是怎么擤鼻涕的?”“怎么会弄成这样?”孩子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会大哭大闹,而做家长的此时只顾着一边用纸巾将孩子的鼻涕擤干净,一边继续说着嫌弃孩子哭泣的话语。很少人会意识到,此时的儿童也是会害羞的,甚至会感到自己的自尊受到伤害。合理的做法是,通过细心观察孩子是怎么擤鼻涕而导致弄得鼻涕到处都是的,然后再根据观察所得为孩子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这样就可以避免儿童受到伤害或压迫。即使在儿童犯错的情况下,不论责备还是提供帮助,也应注意保护儿童的自尊。
思维定势和刻板印象都有可能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在成人的眼中,似乎每个孩子都喜欢表扬、热衷游戏、爱摆弄玩具等,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表扬对于儿童来说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度表扬可能会导致儿童的自尊降低或者过度自恋[3];游戏只是儿童闲暇时的一种消遣方式而已。蒙台梭利强调,儿童的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相比于游戏娱乐,他们更加迷恋于对他们的发展有帮助的每一件事情[1]127。相关研究结果表明,5岁儿童便有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及时满足的抉择取向并通过各种策略来完成延迟满足的任务[4]。人们往往会认为,能在短时间内学会写字的儿童肯定是一个神童或奇迹。但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儿童在墙角、床沿、桌椅上写的歪歪扭扭的字,就会想到这其实是儿童不断重复练习的结果。儿童在还没有能力让成人了解自己想法的情况下会有许多让成人颇感费解的举动,有些举动甚至还会危及到他们自身的健康。也许在成人看来,床只是用来休息和睡觉的,不管睡什么样的床都无所谓。但是,儿童却不以为然。有些儿童会因为在亲戚家睡了几天四边都有围栏的小床,突然回到家睡敞开的没有防护措施的大床,就会感觉很不自在而一直哭闹。不留意的父母会错误地认为儿童只是在耍小孩子脾气而不理会孩子。如果一段时间之后孩子还是不能适应过来,就很有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生理问题,比如说抽搐、呕吐等。假使父母在平时多加观察,就会察觉到儿童身边的事物所发生的变化,并能够在儿童用哭闹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有所准备。这样,就不会在儿童哭闹的时候表现得无可奈何,在儿童生病的时候被动、着急忙慌地送孩子去医院进行治疗。运用好观察这一把法宝,在决策中可以直击问题要害,尽可能减少误判。
当人们对一件事情感到好奇的时候,观察是了解事情真相的不二之选。蒙台梭利主张,没有事先通知的观察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即使是总理的女儿前来视察也会想到这么做[1]132。观察比询问要温和一些,通过观察可以在不打扰被观察对象的情况下顺利地了解到对方活动的全过程。而询问则会扰乱对方的心智,在不知道你想问什么问题的情况下会产生恐慌心理,从而很有可能给你传递不真实的信息。对于成人而言,面对陌生人或是自己敬仰的人询问,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紧张心理。不管是年轻时候的被提问还是成年之后参加各种面试,都有可能出现心理紧张的情况。而观察则不同,观察是卸下双方心理包袱的有效手段,是达到“听其自然”的有效途径。现在,儿童的情商普遍提高,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和个性表现欲望。例如,即使在肥胖儿童群体中也有45.1%的儿童的自我意识正常甚至有23.1%的儿童拥有偏高的自我意识[5]。拥有自我意识的儿童在被询问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思考,对方问这个问题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对我是否有利。同时,儿童也会像成人一样,事先在脑海中“组织”自己的答语,其可信度会相应地打折扣。恰恰相反,通过观察得到的答案不仅相对客观,而且信效度也比较高。
观察虽然是一种本能,但精确、敏锐的观察以及与科学观察相适宜的优良品质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要想获得有价值的观察结果需要经过不断的实践并掌握一定的方法[2]11。在了解儿童的过程中,正确使用观察方法就像得到打开缤纷世界大门的钥匙,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观察方法直接影响思维方法的确立,也限定视觉表现的形式和内容[6]。可见,通过观察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需要注意方法问题。
儿童的很多行为都与他们所处的阶段有关。不同阶段的儿童有着不同的心理水平、动作习惯、思维方式,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智慧来创造自己的世界。成人往往不是很了解儿童在做什么,也太不清楚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成人往往会对儿童的一些行为产生误解。当成人不了解儿童为什么会做出某种行为、儿童自身也无法说出个所以然来的时候,“观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
儿童的心理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是成人了解甚少的独特世界。成人要想得知儿童事件背后的真相,就要运用好观察这一项基本技能,而这种观察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该是儿童的心理。蒙台梭利指出,“观察”不是简单地去看,而是“必须从一种心理的角度来进行”的一项活动[1]27。要想达到好的观察效果,观察者必须要有帮助儿童的愿望和一些有关儿童的常识[1]60。而且,观察者要受过专门训练,善用心理分析理解儿童。
只有当我们掌握了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之后,才能够对儿童的一些“奇怪”的行为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并能够站在儿童的角度考虑问题。例如,当红男星贾乃亮的女儿甜馨在一档真人秀节目中仅仅因为自己的父亲戴上了一个猪的头套就被吓哭了。很多观众竟然在微博等社交网站上指责甜馨很会做戏,认为她小小年纪就有心机。其实,甜馨当时只是一个五六岁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还没有守恒的概念,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所以,当看到带着头套的父亲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她无法做出正确判断,认为那不是她的父亲而是一个坏人。在这种情况下,哭是很正常的。指责甜馨的人要是掌握一定的儿童心理学常识就会理解甜馨的举动而不会毫无根据地责怪她。由此看来,理解儿童的思维和行为需要掌握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只有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儿童的行为,我们才能静下心来观察儿童的行为进而耐心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人与动物有很多相似点,观察动物的行为活动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儿童的世界。蒙台梭利认为,成人应该像动物对待幼崽那样对待儿童——野猪等动物会找一个安静偏僻的地方生下幼崽,并在这个地方呆上一段时间,让幼崽在“自然环境”中免遭打扰[1]41。动物幼崽所处的自然环境是动物创设出来的,成人也理应创设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供儿童活动[7],保护儿童的活动不受外界的干扰。然而,现实多是,成人非但没有给儿童一个“创设的准备环境”反而处处干预儿童的正常行为,这些干预使儿童的天性受到压制。当儿童反抗的时候,成人就会认为儿童无理取闹并表示无奈、困惑甚至会采取更加压迫性的措施使儿童屈服,丝毫不会想到是自己的错误才导致不愉快。
但是,人与动物之间毕竟存在着不同点。蒙台梭利指出,儿童不受固定和预定的主导本能束缚,具有天生的自由权[1]45。这个结论不是通过观察儿童得出的,而是通过对比观察动物幼崽的生活习性总结出来的。动物幼崽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不用教怎么走路、觅食就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完成,这被看作是它们的本能,是它们遗传祖先本能的结果。但是,为什么婴儿到了可以自己活动的时候不能直立行走而要艰难地爬行呢?为什么婴儿就不能直接遗传祖先直立行走的这一本能呢?这是困惑我们每个人的问题。倘若我们只是单纯地观察这一时期儿童做了什么、分析儿童的行为有什么特点,观察时就会只局限于记录下这一阶段的儿童实际做了什么,然后告诉其他人这个阶段的儿童会做这些。至于什么原因、为什么会这样做,没有一个科学的说法。久而久之,众口一致,这个似是而非的结论就会成为“常识”。相反,如果我们比较观察动物的行为,就会意识到人是高度进化的,拥有其他生物无法衡量的优越性,人的这种特质会进一步引起我们深思,进而在感性的层次和理性的角度上认识到儿童的天性和自由。儿童的内心是自由的,他们拥有创造自己世界的能力。我们不能使一个有精神的孩子长期被限制在我们的感知范围内,而应该对他们充满崇敬之情[1]38。同样的,当我们仔细观察刚出生的幼蚕时,我们会发现,它们会为了吃到桑树的嫩叶而爬到桑树的尖端去。这是因为幼蚕对光线的敏感性指引着它们爬到尖端。从这点出发,也就不难理解儿童为什么对鲜艳的物体赋予比其他事物更多的好奇心与热情了。原来,这仅仅是他们敏感和秘密期的一个表现而已。
蒙台梭利主张,观察儿童生活的方法必须与法布尔观察昆虫的方法相同[1]59。观察法的定义有三种,每一种定义都强调了“在自然条件下”这一前提[2]1。法布尔采用的方法充分体现了观察法“听其自然”的优势。在进行每一项观察前,法布尔都会主动躲起来,在不打扰昆虫忙碌工作的情况下进行观察。同样,科学家在观察藏羚羊迁徙的时候也不会跟在羊群的身后进行近距离观察,而是会随机选中一定数量的藏羚羊,然后在这些羊的腿上套上不容易被发现的信号圈。这样,科学家就可以在毫不打扰羊群的情况下观察到它们的活动轨迹,了解羊群迁徙的整个过程。再者,面对生活在自然保护区的珍稀动物,特别是那种异常凶猛的动物(比如说老虎),不易于接近它们进行近距离观察,观察者可以在动物活动区域内不太明显的地方装上像素较高的摄像头,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被观察动物的日常活动不被惊扰。即使是一个小小的信号圈都要费尽心思做得不显眼、不影响羊群的正常活动,成人在观察儿童活动时又怎能“公开露面”呢?切记:不打扰观察对象,尽力隐藏好自己,是自然观察中的最高原则。
法布尔的观虫方法可以给我们如下启示:首先,要在儿童感官开始积累外部世界的意识印象时进行观察。因为在这个时期,儿童凭借他身边的环境自然发展起来,外界对他们的干扰较小,更有利于开展观察活动。其次,隐蔽观察时不要做任何特殊的事情,尽量让儿童随他们自己的意愿行动[1]131。再次,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藏身所”。例如,要观察孩子在花园里的举动,可以选择躲在他身后的花丛中;要观察儿童睡觉前的行为,可以躲在他房门的角落里。此外,要耐心观察完儿童的整个活动过程。只有耐心观察才会有更多发现。法布尔在观察沙地昆虫时十分耐心,甚至被认为是“一个疯了的可怜人”。
儿童的思维方式与成人的不一样,我们成人无法用常规思维来预测儿童的下一个行为是什么。在进行观察时,没有什么真的“感同身受”,我们能做的就是耐心细致地观察完儿童的整个活动,并确保在观察中不因为个人因素影响到儿童活动的顺利进行对观察结果的判断。任何有目的的观察都不应该笼统和马虎地进行,带着目的用心观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观察。观察前要对观察对象有个大致了解,观察中不要有自我中心,要尝试着退后一步,不带偏见地、尽可能客观地看待儿童。做到这两点可以促进我们了解儿童的真实需求和能力从而收获较为满意的观察结果[8]。《童年的秘密》一书启发我们,观察儿童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一个真正的观察者,他们是根据一种内在的冲动、感觉或特殊的兴趣而行动的,结果会有选择地挑选印象[1]71-72。引发问题的原因往往是源于问题人所观察到的东西,因而产生问题的人是有侧重点的。有学者指出,观察儿童时要做到“三看”,其中一看就是必须界定自己观察时的目标,有选择地观察儿童的行为[9]。选择性地观察有助于尽快找到儿童这么做的原因,有利于从儿童的角度观察事物和考虑问题。儿童的观察角度与成人大不相同,儿童的行为表现展示出他们有着相别于成人的情感认知、行为和动机的独特的内心世界[10]。正是因为这样,成人才会常常疑惑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举动。有的儿童会因为妈妈脱下外套并拿在手上而嚎啕大哭。此时,如果同行的人没有观察到孩子妈妈外套的变化,就不会想到孩子哭的真正原因。仅仅从儿童的表现行为来阐述这一点,读者也许还不太认同这种说法,接下来从成人的角度来说。人们往往认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说法,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一是因为在看《哈姆雷特》时,每个人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对作者笔下的人物就会有不同的见解;二是因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一样的想法。儿童也是一样的,儿童每一个行为的出现都有可能是因为观察到了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东西。当我们成人与儿童注意到同样东西的时候,对儿童的理解就可以增多和容易一点儿,从而不会认为他们是不可理喻的。总之,选择性地、有侧重点地观察孩子的行为,会让我们更容易了解到儿童真实的内心世界。
蒙台梭利指出,尽管多数成人能够忍受生气儿童所造成的无序和混乱,但是当孩子的行为变得相对缓慢时,他们就感觉自己不得不进行干预,甚至直接用自己的行动代替儿童的行动[1]97。这样做显然不利于观察孩子的行为。因此,成人要尝试放慢自己的节奏,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的、任其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行动的环境,要用心体会儿童的慢节奏世界,学会用与儿童相适宜的速度来观察孩子的行为习惯。作为成人,大部分时候我们要学会当一个“旁观者”,即将儿童放在一个没有人干扰的地方,自己躲在房间的角落里,静静地看着孩子在没有人干扰的情况下所做出的举动。也许你会发现,孩子只是在不断地重复做一个动作(如拧瓶盖),也有可能是一个人在努力地用自己微小的力量将一个重物搬到另一个地方。这时,作为旁观者的成人就要注意了,不要在孩子重复做一个动作或一件事情的时候,认为这么做很无聊而加以制止;也不要自认为孩子的气力太小搬不动那么重的东西而以一个英雄的姿态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这种帮助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阻碍。我们更需要做的就是树立牵着蜗牛在散步的心态,扮演好“旁观者”的角色,耐心地观察孩子行为的整个过程。在观察的同时,用之前掌握的儿童心理学常识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己观察到的孩子的各种行为来认识孩子的世界,从而理解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不同,千万不能把儿童看作一张白纸,任由成人来灌输教育(“口头灌输”+“电脑灌输”)。有学者指出,儿童私密空间所占的比例对一所幼儿园的教育环境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并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观察时,为了了解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历程中有特殊意义的行为活动,成人应还给孩子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孩子可以尽情地构建自己的内心世界。总的来说,成人应待在儿童世界的边缘默默观望和引导孩子,尽量不要逾界。
蒙台梭利强调,儿童会观察到很多的东西,因为他们热爱这个世界,是一个热情的观察者;儿童很容易被小东西吸引并全神贯注于它,同时对观察到的东西表现出一种富有情感的理解。[1]78儿童的行为不是机械式和冷冰冰的,也不是在做之前就已经确定的,而是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在里面。而且,其情感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对于环境中出现的事物,孩子们往往都会感到好奇,甚至会在发现新事物的时候欢呼雀跃。例如,儿童在看动画片《光头强》时,可能会因为熊大熊二打光头强而哭泣,甚至还会说:“为什么熊大熊二要打光头强?熊大熊二怎么那么坏?”也许我们成人会感到诧异,为什么孩子会认为光头强是可怜的,难道他被打不是应该的?熊大熊二的行为有什么错?
成人有时难以理解孩子的行为,那是因为儿童对事物所赋予的情感和成人是不一样的。他们在观察事物时更敏感,更注意细节,也不会有既定的思维方式或情感。儿童的情感和行为都是“原滋原味”的。当成人清楚地认识到孩子的行为是有情感色彩时,就会更加容易被孩子的情感所感染,而不是用自己已经被社会“驯化”了的情感去观察事物和考量孩子。理解儿童的情感更有益于观察孩子的行为和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
现实中,不少人变得越来越冷漠。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赋予的情感越来越少,即使对某一样东西富有感情,也很难有纯粹的情感。处于繁华都市的人们,居身于行列式的房屋里,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逐渐增大,人情味和归属感却相对减少。快节奏的生活让打拼的人没有时间观察别人生活的样子,没有精力关注这个世界的变化。新闻联播没有时间看,所有的重大事件好像都跟自己无关,即使这个事件关乎到自己的方方面面。因为有手机和网络,现在的学生往往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很少与外界接触。追剧的忙着追剧,学习的忙于学习,打游戏的沉迷于“心灵的神游”当中。即使是同班同学,也只是在上课的时候可能会坐在一起。但仅仅是坐在一起而已,没有过多的寒暄和交谈。一节课过去了,他们可能都没有注意到老师和同学的变化,仅仅知道自己来过上课而已。
我们成人因为对身边的人和物给予的感情太少,所以很容易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孩子的行为本应如此,没什么好奇怪的。有的成人甚至会简单地认为,儿童的哭是烦人的,儿童的笑是无意义的。但是,当我们在观察孩子行为时,也像孩子那样带着感情,就会很快发现,儿童的内心世界原来要比我们成人想象的丰富许多。
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成人是儿童环境的一部分[1]116。成人不能以“儿童的世界我不懂”等为理由忽视对孩子的了解。既然成人是儿童世界的一部分,为什么成人会对他们的很多行为表示不解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成人常常以一个“家长”或“管理者”的身份出现在儿童面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成人并没有意识到儿童自身才是儿童世界的中心。由此看来,成人相对缺乏站在儿童角度观察儿童的理念和经历。所以,成人应该站在儿童角度观察并设法融入孩子的生活,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在观察的同时融入到儿童群体中,践行“观察者即参与者”的角色。例如,成人可以和孩子们一起捉迷藏,在捉迷藏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并学着用儿童的方式来玩游戏,而不是从成人的角度来认为游戏是否公平等。在与儿童相处时,可以观察到孩子玩游戏的方式以及他们的独特乐趣。此外,成人还可以与孩子一起观察地上的蚂蚁是怎么搬家的等。
通过和孩子接触,成人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到孩子们五彩缤纷的世界。在孩子的世界里,有着和成人不一样的行为准则和秩序。孩子能比成人观察到更精彩的东西,倒不是说他们对鲜艳的颜色或是奇怪的东西感兴趣,而是他们热爱环境,他们对待环境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在儿童眼中,任何能够观察到的东西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乐趣之源泉。世界上任何鲜艳耀眼的物体,大到月亮小到萤火虫,都有可能吸引他们注意并让他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对于孩子而言,生活的乐趣无处不在。也许成人会认为“内在的敏感”是儿童所特有的,但这并不代表儿童的世界是不可触摸的。成人也经历过儿童时期,也曾对一幅画产生过很大的兴趣,也曾在画中画过不同寻常、别人所没有注意到的东西。既然成人已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就说明成人也可以拥有儿童那样的观察世界的“超能力”。观察虽然是一种本能,但如果不加以练习,这样的本能也会在关键时刻显得逊色很多。反复练习观察细微之处一段时日之后,成人可以观察到的东西远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多得多。儿童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很好的观察者,多与他们接触可以锻炼成人的观察能力。成人只有学会做一个“大小孩”,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善于用观察的方式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学之于蒙台梭利,付诸你我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