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 廖源泉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到“城市看海”似乎成了每年中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雨季的保留节目,城市内涝问题越发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一大软肋。当前我们应如何协调城市快速化扩张中凸显的难题和绿色生态发展之间的关系。“海绵城市”建设思路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将城市建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
1.建设“海绵城市”是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重大战略决策。自2012年“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海绵城市”的建设意见在不同场合作出过多次重要论述。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升城市排水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是我国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
2.建设“海绵城市”是贯彻落实“美丽”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内在要求和生动体现。十九大报告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美丽”一词的增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了活力。而 “海绵城市”的建设正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的一场生态文明的“绿色革命”,目的就是“回归自然”,通过“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利用植草沟、渗水砖等“绿色”措施,使城市的排水系统遵循雨水循环规律。
3.福州“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价值和独特意义。规划构建“海绵城市”,不仅对于福州彻底摆脱“逢雨必涝”的城市发展现状,转变传统“末端治理”及“灰色”治理模式下“年年治涝年年涝”的窘境,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升级,加快城市宜居化、可持续化发展,推动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和城市的交流合作,打造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对东南亚的对外窗口具有重要作用。
1.地形构造:福州城区位于福州河口盆地的低洼地段,海拔仅有5米左右,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地势自西南向东倾斜。受其独特的地形构造影响,一旦暴雨来临,若排水不畅,周围山地强降雨形成的大量山洪将瞬间汇入城区转为涝水,与城区平原降雨叠加在一起,极易造成城区短时间内涝水峰高量大。
2.内河水系:目前福州主城区共有大小内河107条,分属六大水系,总长约244公里,河网密度之大,名列国内城市前茅。但这些内河均担负着城区排污、排涝的双重功能,因而普遍存在严重的淤积堵塞现象。
3.气候环境:福州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全年雨量充沛,降雨时段集中,年平均降水量为900至2100毫米。
4.城市发展:近年来城镇化的大规模扩张,侵占和碎片化大量的自然湿地,城市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大大降低。不透水地面的大量铺设,加快了地表径流汇聚的速度,提前了峰现时间,破坏了整个城市原有的自然水循环系统。
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对于建设适合福州城镇化发展现状的“海绵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1.萍乡“海绵城市”建设从试点走向示范。萍乡“海绵城市”建设采取“全域管控、系统构建、分区治理”的系统化防洪排涝技术体系,明确了“上截-中蓄-下排”的总体治理思路。全域管控指统筹建立起“山、水、林、田、 湖、城”空间资源,构建全域尺度海绵体。系统构建就是在五丰河上游建设赤山分洪隧道,减少五丰河城区段防洪排涝压力。分区治理即新区以目标为导向,利用自然肌理,保护和恢复河流、湖泊、堰塘、滩涂等自然蓄滞空间。
2.日本东京:城市繁华地段建设储水池,增强排洪能力。日本东京涩谷地区为解决多年未解的“水害”问题,规划建设深度达25米,容量约8个标准游泳池的地下储水池。这种储水池一池多用,当降雨量超过每小时50毫米时,它可以把周边一带的雨水集中储存,解决附近瞬间排水能力的不足,同时与东京庞大的地下排水系统相连,在大雨高峰过后再陆续把雨水排放。
3.韩国首尔:提高渗透性,重塑水环境。首尔市从提高地表的渗透性入手,提升土地自身的蓄水能力,将首尔打造成“让水可以呼吸的绿色城市”。一是以政府机关为先导,改善地表透水状况;二是引导城市拆迁改造工程优先考虑水循环恢复;三是引导市民积极参与水循环城市建设,首尔市选定几个生活小区进行水循环改造,包括铺设透水地砖、建造雨水花坛、设置雨水搜储设施等。
规划建设福州“海绵城市”,应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突出强调以“绿色发展”思路为重要抓手。结合福州城镇化发展现状,深化对城市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明确“渗、滞、蓄、排”等多种功能协调匹配,对降水进行全程管控,缓解内涝风险。
1.强化源头治理,做实做大“海绵体”,增强“渗、滞”功能。针对福州江北主城区山洪进城的特点。规划建设江北城区山洪防治及生态补水工程,建设多点环绕的重大截洪枢纽,形成对江北城区的半包围环城状,将山洪进行前置拦蓄并快速引入隧洞排至闽江。同时,做好江北城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工作。
2.重视湿地治理及管网建设,确保“蓄、排”有效。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城市管理部门要做好内河治理的“加减法”。“减法”指的是清淤治污,整治久经疏浚的内河,降低内河河床高度。 “加法”则是指对断头河进行重新疏通引流,实现与其他内河水网互联互通,增强城市自然水循环能力。
3.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提升监督管理体制。当前,福州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以应对防洪排涝等问题还有所欠缺,熟练运用现阶段主流的3S技术。一是可实时掌握福州各地区雨情、江河湖泊水情、重点枢纽工情等,为防汛指挥、工程调度、抗洪抢险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二是通过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可达到局地短历时突发性暴雨洪水播报、延长预见期播报,实现打通预警的“最后一公里”。
4.建立雨洪管理目标责任人机制。打破目前“九龙治水”格局,实行纵向化标责机制。针对福州城区现有的47个易涝点,制定福州各县(区)最严格的雨洪管理“红线”考核机制,把指标进一步下放至各责任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地下意识”却远远没能跟上城市“面子工程”的发展脚步。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而“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不仅为破解当前城市内涝这个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题提供了一把钥匙,同时为城市可持续化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福州要想打赢这场关乎城市未来发展格局和人民当前美好期盼的攻坚战,就必须把“里子”同“面子”协调治理,齐抓共管,把“海绵城市”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通过创新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机制,立足福州城市化发展现状和现实需求,探索出一条适合福州治理城市内涝的路径,以“绿色发展”推动城市“绿色革命”,实现“美丽”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