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骆恒光
整理书架,偶然翻出《中国钢笔书法》杂志1986 年合订本,第一页上赫然醒目的“创刊号”,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中国钢笔书法》创刊于1985 年5 月,距今34 个多年头了。为创刊号的出版,我和几位朋友着实忙过一阵子。
那时,《东方青年》杂志总编陶松锐,办事有魄力,为人也豪爽,对办一份新刊物满有把握,创刊号上一篇洋洋洒洒散文诗一般的“创刊词”就出于他的手笔。但他对书法不太熟悉,常常来求教于我和我的同道好友。在我们心目中,他能礼贤下士,故也乐意帮助他。这位陶总编后来在经济大潮澎湃之际,赶在别人前头毅然下了“海”。虽然至今还做着编书之类的事,但早已不在《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了。
刊物的顾问是姜东舒。姜先生整整大我20 岁,我和他相识很早,那时他在“红太阳展览馆”里的一间小房间抄写图片说明文字,小楷写得挺见功力。他原先是写毛笔字的,后来对钢笔书法也感兴趣起来。那么大的年纪,还车来马往地同我们一起开会、讨论。也许正是这个原因,青年们似乎不嫌他老,还选他为“中华青年钢笔书法协会”会长。老年人当青年人的会长,是不太常见的。姜先生当顾问真是名符其实,和社会上既不顾又不问的“顾问”不可同日而语。他事无巨细,均能积极参与,躬听、筹划。有关他的种种事迹,《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上曾连篇累牍地报导过,读者一定很了解他。
刊物的主编胡嘉廷,是1970 年杭大中文系毕业生。他改稿、编稿都很认真。他委托我把创刊号编好,说是创刊号编好了,以后几期照样子编下去就是了。我为创刊号设计了封面,在封面上用钢笔写柳永的“望海潮词”,他都表示赞成。刊名是启功先生题写的,我设计封二、封三、封四以及写标题、画题花等。胡主编编完了20 多期之后,调到其他新闻单位去了。胡主编对办杂志是出过大力的。
那时候,《中国钢笔书法》杂志只有一位正式编辑——楼涛,因爱人在萧山,故从北方一家杂志社借调过来。他东奔西跑,工作也挺卖力。我和李文采、俞建华、陈振濂、庞中华等20 人被列人“特邀编辑”。而我从创刊号起,大约一连参加编辑十多期。以后又调入姚建杭和陈海婷两位编辑。陈海婷虽为女士,却有须眉气,工作大胆泼辣,敢想敢做,有些栏目是她想出来的。姚建杭从第三期开始参加编稿。他年纪小,但做事挺认真负责,因为在省书协工作过一段时间,熟悉不少省内外书法名家,所以上门约稿、催稿的事差不多都由他承担。从第七期开始,刊物的内文由姚建杭、陈海婷、郑鸣3 人编辑、设计,因人手增多,我和刊物打交道渐渐少了。
这30 多年来,人事变化不少,大有“不堪回首月明中”之慨,创刊号封二“名家题赠”栏刊出沙孟海、王蘧常、费新我、陈大羽等4 位先生的题词,而今几位先生已先后归了道山。尤其要说一说的,沙孟海先生当时86 岁高龄,刊物草创之初,人们对硬笔书法的认识还较浅,我们便把他老人家推了出来,沙老一本正经地给创刊号题了词:“钢笔字应用最广,一样要求写得平正易认,在四化建设中发挥最多的效益。”沙老的题词使我感触很深,一位名满天下的书法大家也很注重钢笔字,和一些自命不凡的书法家对钢笔字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态度截然相反。这真是“大海不择细流”啊!沙老紧跟时代的步伐,观念确实一点也不陈旧。沙老去世了,我们却时时想起他。
万事起头难,作为当时全国独一无二的钢笔书法杂志,光靠几个人的努力是办不成的,还有好多名不见于经传的人物,对创办杂志出过大力。我们如果只为五光十色中粉墨登场的角色一遍又一遍地鼓掌喝彩,忘掉默默地奔走忙碌着的台后工作人员,那是极不公平的。协会中,倪健中、尹俊龙、何幼慕就是易被遗忘的台后人物。何幼慕、尹俊龙是中华青年钢笔书法协会的副秘书长,倪健中是副会长。当时办刊物、办大展和大赛少不了他们,上下联络、左右协调,想方设法克服困难也少不了他们。因为都在台后工作,很少亮相,所以了解他们的人不太多。当今的硬笔书法高手,还记得当时评选过他们、拉他们上了台去的评委们的,已经不多了,能记得那些在台后工作的当然更少。我想:中国人向来有知恩报德的品性,把扶植、培养过自己的人遗忘掉实在不应该。
而今,《中国钢笔书法》杂志已办了324 期,发行量最高时曾达到40 余万册。尽管类似名目的杂志很多,但《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仍是读者心目中创办最早、影响最大的钢笔书法杂志。国内许多硬笔书法家和这个杂志打过交道,攀过“亲戚”,或者就是直接依靠这个杂志成了名,发了迹的。更有许多初学者从这个杂志上真正学到了本领。
当《中国钢笔书法》杂志即将35 岁的时候,我们回忆一下她是怎样哇哇坠地的,又有哪些叔叔阿姨为她操劳过,想必对后学者是有益的。
改定于2019 年12 月
钢笔书自作诗两首
钢笔书古诗两首
雄峰叠翠180×97cm 2015 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