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红 孙跃辉
【摘 要】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按照入院顺序将所有参与研究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每日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和尼莫地平片治疗;研究组同时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在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血脂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经药物治疗血脂水平及斑块大小均有所改善,研究组血脂水平、IMT、斑块面积等改善程度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血脂水平、斑块面积均有明显改善作用,疗效确切,建议推广。
【关键词】脑缺血;瑞舒伐他汀;血脂水平;斑块
【中图分类号】R743.31【文献识别码】B【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1-0117-0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主要有感觉障碍、瘫痪、短暂性失语、视網膜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1],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会有较大概率发展为脑卒中,给临床治疗增加难度[2]。故寻找有效的方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有重要意义。我院对部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使用瑞舒伐他汀辅助尼莫地平、阿司匹林治疗方案,发现患者的血脂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等指标明显改善,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自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16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颈动脉超声、CT、血生化检测、心电图检查等确诊分类。其中双侧颈动脉病变99例,占58.93%,单侧颈动脉病变69例,占41.07%。基础疾病:高血压80例(47.62%),高血脂49例(29.17%),糖尿病39例(23.21%)。男患者94例,女患者74例;中位年龄(65.4±4.7)岁。按照入院顺序将所有参与研究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84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每日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和尼莫地平片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用量在100-300mg/d,尼莫地平片用量在80-120mg/d;研究组同时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起始剂量根据患者的胆固醇水平在5-10mg选择,根据病情需要逐步增加使用剂量,但剂量应≤20mg/d。
1.3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血脂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的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血脂水平及斑块大小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者TC、TG、LDL-C、HDL-C、IMT、斑块面积等观察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经药物治疗血脂水平及斑块大小均有所改善,研究组血脂水平、IMT、斑块面积等改善程度有明显优势(P<0.05)。见表1,表2。
3 讨论
现代药理学发现[3],瑞舒伐他汀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这项作用主要是通过改变血管内皮中一氧化碳依赖性完成的,这个过程中瑞舒伐他汀还能发挥抗氧化、抗血栓作用[4],从而改善血管内脂质沉积程度,降低低密度蛋白水平,改善各项血脂水平指标。瑞舒伐他汀对胆固醇合成过程的抑制作用,可预防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5],还可抑制动脉斑块的形成。此外,瑞舒伐他汀维持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功效还可通过减少金属蛋白酶水平发挥作用。本次研究使用的是瑞舒伐他汀钙,结果证实,在尼莫地平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基础上,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加用瑞舒伐他汀钙,可明显提高对患者TC、TG、LDL-C、HDL-C等血脂水平的改善作用,患者的IMT、斑块面积大小也有明显改善,说明瑞舒伐他汀钙对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血脂水平、斑块大小均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瑞舒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血脂水平、斑块面积均有明显改善作用,疗效确切,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孟东.瑞舒伐他汀的药理分析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7,4(30):5873-5875.
[2] 陈胡娟.瑞舒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血脂水平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7):835-837.
[3] 陈彩云.瑞舒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2017,4(35):91-93.
[4] 梁慧超.瑞舒伐他汀联合脑心通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及对颈动脉斑块和血脂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5):15-17.
[5] 马晓琳.观察瑞舒伐他汀钙辅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对颈动脉斑块和血脂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05):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