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老旧职工社区改造设计策略研究一以黄石市十五冶职工社区康宁园为例

2020-02-07 01:29李一霏卢艺侯涛
设计 2020年23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

李一霏 卢艺 侯涛

摘要:针对十五冶企业职工社区康宁园的现状提出合理的改造设计方案。文章着点于工业型城市黄石市内的十五冶企业职工家属区康宁园,以康宁园为例,分析其现状、缺失以及居民所需,经过实地调研,对其改造方案进行设计分析。针对康宁园的社区环境现状整合设计出改造方案并实施。康宁园社区改造成果为同类型社区的改造积累经验,探究了工业企业职工社区的改造模式。

关键词:城市更新 职工社区 老旧社区改造 社区景观设计 特色社区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12-0046-04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变革,工业企业逐渐没落,其配套的职工家属区从建成之初,伴随着时间的变迁,开始呈现出荒芜的面貌,设施老化、休闲功能缺失以及景观环境恶劣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职工居民群体的生活质量。在当前城市更新策略背景下,文章着点于工业型城市黄石市内的十五冶企业职工家属区康宁园,以康宁园为例,分析其现状、缺失以及居民所需,经实地调研,对其提出合理的改造设计方案,为同类型社区的改造积累经验,探究工业企业职工社区的改造设计模式。

一、工业企业职工社区概况

(—)工业企业职工社区概念

工业企业职工社区多存在于工业型城市,一般为建成年代较早的工业型企业为职工及职工家属提供居住、生活等功能的老旧社区。因工业企业原址一般处于城市边缘,为便于企业职工的工作及通勤,社区大多建于企业地址附近。随着企业的发展,原本较为零散的住宅区逐渐发展为统一管理的社区街道。与一般社区性质的不同之处在于职工社区的居民年龄阶段较为集中,居民成分一般为企业职工或职工家属,邻里关系更为熟识。

(二)工业企业职工社区现状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工业企业逐渐衰落,配套职工家属社区内的环境维护也越来越被忽视。由于发展不平衡,这些职工家属社区已经无法跟上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步伐。现如今的工业企业职工社区存在着环境、景观、绿化破旧以及住宅建筑老化,功能性缺失等多个方面的问题[1],已不能提供给居民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休闲娱乐条件,因此许多老旧职工社区都面临着被重新规划和改造的现实问题。

二、十五冶职工社区康宁园改造背景

(一)十五冶职工社区康宁园简介

十五冶,全称为中国十五冶金建设有限公司,是具有特级总承包资质的大型国有施工企业,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直管的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位于黄石市下陆区。康宁社区康宁园位于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区中心地带,东临团城山开发区,西接长乐山工业园区,北靠东方山风景区,南邻黄荆山脉,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辖区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康宁社区中多数居民都为十五冶退休职工。常住居民3008户,人口10 018人,其中共有老年人口1436人(其中男708人、女728)占总人口的14.3%。

(二)康宁园在同类型社区中的改造优势

1.康宁园特殊的片状社区体系:在政府参与整改的过程中,首先计划对棚户区进行全面整改。政府原计划为对老旧小区进行拆除,最终采取了保留改造措施,若是大面积地拆除老旧社区建筑,工程款、造价以及税收额度巨大,不符合当前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易造成二次浪费。在黄石市区共有37个社区,其中有10个社区在团城山,这些社区大多为新建社区。而靠近农村的大多为村改居社区,除去村改居社区、棚户区拆除,单位型的社区(如康宁社区)是连成片的体系,相对其他类型的社区,片状体系的社区投入等量资金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易进行改建,故康宁社区康宁园被列为重点改建项目。

2.康宁园为宜居社区示范点:在康宁园的总居住人口中,60-69周岁718人,70-79周岁586人,80-89周岁126人,90-99周岁6人。空巢老人20名、特扶人员20名、困难居民100余名、优抚对象6名。2018年以来,新增低保对象2户,退出低保对象5户,因此康宁社区被列为宜居社区创建示范点,起到辐射和带动的作用。

(三)康宁园改造前问题所在

道路系统方面,社区內部的主要干道不能起到良好的疏导作用,内部道路年久失修,主要道路和次级道路不够分明,主要道路路面较窄,次级道路扭曲造成路程效率低,部分次级道路由于设置不符合居民日常路线导致使用率低。

停车问题上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车位数量都存在不足。机动车随意停放导致了部分公共空间的浪费,非机动车没有规划统一停车棚,严重影响了社区内的美观度。

社区内缺少儿童娱乐空间,导致儿童在公共区域中玩耍存在安全隐患,如将台阶作为滑滑梯。健身器材和现有篮球场设施老旧,居民使用率低。缺少公共集散场地,社区在举办娱乐活动时空间不足,秩序紊乱。

绿化景观现状较差,中心游园及宅间花坛中野草花卉等绿化植物无人打理。楼间植物见不到阳光,高大树木摩擦电线,对居民安全造成了威胁。绿植品种和色彩单一,无法增添社区活力,不能给居民提供观景体验。草坪多存在黄土裸露现象。

三、居民需求与社区场所环境的关系分析

居民在社区内部的活动载体主要为社区的各个公共空间场所,对居民的多方面需求与社区内部场所的关系进行分析,能够使改造后的社区场所功能更加精准且符合居民需求,从而达到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以及社区环境满意度的目的。

(一)居民需求调研成果分析

康宁社区内的常住居民多为50-90岁居民,占本小区居民的69%。儿童多为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照顾,同时也有少部分为周末随父母返回社区的儿童。79%的居民有可独立生活能力,20%具备半自养能力,仅有1%为失能老人。社区的人群构成与社区性质有关,康宁社区为典型的工业企业职工家属社区,社区内居民大多为十五冶退休职工、在职员工以及职工家属,不同年龄阶层的居民在日常生活上存在不同需求。

经统计调查发现,社区内部居民活动多为群体活动,他们乐于与同事或相熟的人一起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故居民对于邻里交流、互动、健身有着较为强烈的需求。社区居民普遍认为配套设施、安全设施、娱乐场所以及绿化环境较为重要。由于社区存在较多高龄居民,且部分为失能老人[2],所以社区内场所更加需要具备安全性。

(二)居民需求结合社区场所营造

基于居民生理和心理上的普遍需求和潜在需求,进一步对于公共空间和景观分析其需有的特质,如图l。

从生理需求上看,社区公共场所中需要有其存在的实用性,居民在空间中需要容易识别景观设计的功能,从一个空间场所到达另一个场所的路线需要明朗,使居民有易达的体验。改造过后场所要有一定的娱乐性,成为居民们乐意去往的娱乐场所,充分发挥景观设计的实用性。

公共空间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在休闲娱乐之余需要确保居民的安全情况,并且为特殊人群保留无障碍设计。景观空间的设计服务主体为社区居民,要考虑居民在空间的舒适性,这对于居民是否愿意在一个场所中长时间停留非常重要,要营造出一个使居民有亲切感的空间,并且使空间维持整洁干净的氛围以及良好的绿化环境。

对于儿童以及老年人类型居民群体,他们的日常休闲时间较为宽裕,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率中他们占了大部分,故能够体现儿童和老人参与性的场所才是社区真正需要的,参与性提升能够尽可能地节省设计资源以及社区空间场地。

从心理需求分析,改造后的场所需具有美感,居民对场所的第一印象是外观,要做到尽量整洁和得体。其次是居民心理上对场所的认同感,这一点与生理需求上的参与性相呼应,居民需要从场所中感受到尊重感、邻里感或是归属感、亲切感,才会对场所产生想要参与其中的想法[3],同时也就表现出了对其的认同感。在一个社区的公共场所中,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交性,必要的社交性能够促进社区居民的亲切和睦的氛围,并且可以起到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感的作用。

四、康宁园改造设计实践

(一)设施升级

社区内部的设施老旧以及缺失是康宁园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大多老旧社区的主要问题,其中又细分为道路、照明系统以及绿化环境的方面的设施升级。

1.道路系统升级:社区原始的内部交通流线较为混乱,在改造设计中重新将社区的内部交通流线进行了规划,划分为小区主道路、小区次道路、入户道路以及休闲步道。在规划交通流线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停车问题,划分出几块停车区域,整体停车空间得到了提升.并且为社区的停车管理提出了参考性建议:禁止车辆进入宅间以及公共游玩区域,保障居民生命安全;合理划分停车空间,限定停车位,解决乱停乱放问题。

2.照明系统升级:照明系统在社区的室外空间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夜晚,社区内老人外出活动视线需要格外清晰。常规路灯的数量是最基础的,不只是高处照明,低处照明也同样重要,需要在游园以及草坪中安装一些地灯和草坪灯,照亮脚周围空间,保障夜间老人的出行安全,路灯、景观灯和草坪灯也是构成室外景观的重要成分。整个社区的照明系统可以由多个种类组成,但外观风格需要一致,才能保证社区内的景观效果一体化。

3.绿化系统升级:绿化环境的改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梳理绿化空间结构,调整整个绿色植物布局。以社区花园为切入点,可以考虑打造社区居民自治的营造管理模式。绿化区域可划分出居民自治绿化区域,既可以丰富社区景观面貌[4],又可以使居民在空间中找到参与感与认同感;居民们大多都要经过中心区域,可种植开花植物点缀;游园景观内部,需要调整其现有植物空间结构,现有的花卉以及灌木可移植至建筑侧,还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花草数量。

(二)休闲场所景观设计

康宁园为十五冶企业职工社区,设计在色彩和形式上使其能够体现出工业特色以及企业文化。图4为社区内部主要道路拐角区域,正对社区大门入口处。在绿地周边设计了红色绿植围合带,并将社区名称设置于此,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亲切感,也增强了社区外来人员对康宁社区的记忆。草坪上设置了工业风格雕塑,提升了社区的工业气息与活力,与十五冶企业文化相吻合,如图2。

服务中心公共景观区由绿化景观区域、趣味塑胶铺装广场以及戏台等构筑物构成,此处需要为居民们提供一个能够满足举办演出、园艺、互助、邻里活动、球类活动的场所。社区服务中心是大多数老年人日常爱好的去处,这片公共景观要充分满足老年人的日常活动需求。戏台的设置可以满足一些文化表演活动需求,戏台前的空地能够在举办活动时容纳大量的观众人群,在暴晒或是雨天戏台的檐下空间也有躲避的功能。在中心的塑胶铺装上,用一些趣味的圖案和游戏来吸引儿童,创造一个儿童的娱乐场地。戏台前的空地上原本为水泥地,现在其原本的水泥地上铺设橡胶跑道,跳格子等休闲娱乐项目,使儿童的娱乐增添趣味性,如图3。

社区服务中心建筑前的场地设计扩宽了花园景观入口,同时也提供了建筑主体前的休闲场地,景观入口与建筑主入口相呼应,强调了居民的休闲动线,也起到了为花园景观引流的作用。对比改造前的场地情况,改造后景观增加了趣味性,更加吸引人群,如图4。

改造前场地的中心为水泥舞台,在改造中保留了原始舞台功能,丰富了其建筑形式,赋予中式风格顶棚和台柱,创造出中式戏台的外形,更符合老年居民的喜好。同时还赋予其功能性,平时可作为凉亭来使用,夏季避暑,雨季避雨,在室外景观中加入了檐下空间。铺装上将其进行了区域划分,有儿童的游乐区,也有散步道供居民进行有流线的散步,娱乐时不同人群之间互不打扰。场地的周边在改造前为无围合的水泥台,改造后将水泥台变为了木质座椅,既增加了舒适性也给居民日常休息提供了座椅,不同的材质在视觉上将中心场地进行了围合,划分了区域,使场地增加了围合性。木质座椅表面还绘制了中国象棋棋盘,居民可以直接在座椅上下象棋,既可休息又可娱乐。

社区服务中心公共场地主要分为三大区域。与社区服务中心相邻的花园入口区有大片的铺装和休闲座椅,给居民日常生活提供可以休闲聊天的场地。居民在从社区服务中心走向中心公共景观的途中,可以通过休闲步道通往其他场地。中心广场区域包含了中式戏台,塑胶铺装广场,以及文化长廊。这里提供给居民多种多样的娱乐方式,如戏台的搭建,可以为社区举办活动提供场地,广场则给各个年龄阶段的居民提供了不同的娱乐方式。绿化花园区围绕高大乔木建设了半弧形及弧形的座椅和树池,相对应地在另一边建设了儿童玩耍的沙地,同样是圆弧形,两个弧形区域在平面上相呼应。中心则是集中绿化区,在空间中形成动静分流,同一场地赋予了休闲、娱乐相结合的功能。

康宁园中原本的中心游园景观区域存在空间感较差,交通流线混乱,小块区域间的相互联系弱,没有固定的散步流线,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缺少了必要的休闲场地以及交流空间,还有一些居民为图方便,在这里晒被子晾衣服,看起来非常杂乱,这也跟社区内没有固定晾晒地点有关。不过这片景观区域也有其优势,那就是大树较多,夏季可为居民提供乘凉地点,如图5。

中心游园在改造前各个区块内相互独立,相互之间缺少联系,六棵大树节点为外向型空间,毫无围合感,附和空间少,导致景观构不成空间感,无法聚集人气,并且显得杂乱无章。改造过程中找到其中心点,从中心分出支流路线,将大区块分为几个小区块丰富空间格局,并且通过支流将几个区块联系起来,改变控制点,赋予小区块空间各自的空间属性和功能,增强景观空间的实用性,丰富功能性,增加休闲座椅,形成内向型林下交流空间[5]。以细胞的形式增加景观节点,增加不同属性空间,与主要节点呼应,彼此间有对比和交融,在其中延续出新的活动与交流空间,使整个空间更加活跃。在主要景观节点和几个小节点形成后,可以梳理出其中的空间结构,顺理交通,强化流线,形成散步流线通道,赋予场所运动、休闲、娱乐的功能。整体升级改造,丰富空间细节,植入文化,重构场景,传承十五冶精神,延续企业记忆,如图6。

中心游园内部设计了红色的休闲座椅,在给居民提供休息场所的同时,也增添的社区的活力,多种形态的休息区域增加了游园的趣味性,也丰富了居民的休闲方式,吸引人群聚集人气。在中心节点和小节点的连接处使用了独木桥的形式连接,给空间带来趣味性的同时也给儿童提供了不一样的娱乐方式,激发了空间活力,如图7。

在中心绿地的景观营造中,重点对绿地区域的空间围合,区域划分和场所功能上进行了改造。通过一些标示、座椅、廊架等构筑物的手段给绿地空间增添了空间围合感,使其成为一个整体的休闲景观场所。通过不同的铺装手法,将区域划分成了几块具有不同功能的空间,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并且可以达到吸引各年龄阶段居民的效果。其中增加了儿童娱乐专区,让儿童有独立玩耍的天地。改造设计将中心绿地打造成为康宁园内的一个多功能的综合休闲观景场所,在改造后让居民们可以忘记这里从前的破败,成为一个居民们外出散步、休闲健身时自然而然想要来到的地方,如图8。

(三)宅间景观设计

居民楼的宅间区域是除去中心游园和社区服务中心景观区这两大休闲绿化区域外,居民使用最多的室外空间,改造设计须将这部分空间充分利用,才能在有限的空间内提供给居民最大化的休闲体验。宅间区域可分为三种类型空间,分别为休闲空间、综合型空间以及观赏型空间,其中包含了一些居民日常使用的功能空间,如晒衣,庇荫,棋牌娱乐等。

改造设计有六个景观元素分布在其中。由于居民大多为老年人,无障碍设计必不可少;宣传栏设置在宅间能够让社区信息最近距离地出现在在居民的视野中;造型休闲座椅让宅间空间变得丰富,具有趣味性,同时满足居民的休息需求;景观廊架能够让宅间景观在立体视觉中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使居民视线中的景观有一些转变,如图9。

空间中包含了多种座椅类型,丰富了宅间空间形态,并在整体空间内部形成多个小区域空间,可同时容纳多个人群使用。樹池结合小木桌,环绕式座椅围合成半私密型空间,方便居民围坐在此进行打牌、下棋等娱乐活动,增加居民间的亲密性。一字型半围合式座椅让居民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有良好的休息体验,为部分独自休憩人群设计。将原有的葡萄廊架进行改造并稍作延展,保留社区内原有的生活气息。内向型围合座椅采用树池结合座椅的形式,打造一个可以面对面交流的空间,促进居民邻里情感,外向型座椅又可以满足居民休息不受打扰的需求。将硬质铺装与绿地区域进行结合,打造一个开放空间以及一个较为隐蔽的交流空间,动静结合。半围合型座椅和六边形座椅形成可以聚集人群的节点,个直线型座椅有朝向向外也有朝向向内,不同的方向可以提供给居民不同视角的景观体验,如图10。

宅间场地中设置多个出入口,不同形态的座椅在其中起到了划分区域的作用,丰富其内部居民流线,方便多个方向建筑的居民进入场地。散开型的外向座椅可以方便居民的进出不会造成拥堵,开敞式的入口强调景观空间,更方便老年居民的无障碍进出,如图11。

结语

如今许多老牌企业随着时代发展潮流的变化纷纷开始了企业改制,人员分流,因为企业的原因许多久经多年的工业企业职工社区逐渐没落。随着国家提出的城市更新政策[6],这些社区重新燃起了希望,也开启了社区改造的热潮。改造后的康宁园就是一个例子,让职工社区变身成住有所居、娱有去处、焕然一新的社区,改造设计主要服务于居民,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在往后还会有大批的职工住区加入到改造的潮流中,这些老旧社区都承载了相应的社会记忆,记录着各个社区本身的性质或特点。在未来的改造中,在保留这些逝去的工业记忆和企业特点的前提下,提升社区的舒适度、优美度,提高居民的居住体验,才是工业企业职工社区改造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李铌,李瑞琪基于“微更新”理念下的旧城社区改造研究以长沙市天心区工农桥社区为例[J].城市住宅,2019.(1) .73-77

[2]高灿香,瞿莹然,何璐珂.老旧小区缝隙空问适老化改造设计——以衡阳市红湖塘社区为例[J].2020,(8)122-123

[3]曹磊,罗俊杰,赵迪参与式设计在老旧小区公共空问景观改造中的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 228-233

[4]冯燕珠,高英,郑国华.福州市仓山区老旧小区绿化现状及改造方案[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8,(9) 88-93

[5]陈泉飞.浅谈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工程景观设计要点[J].花卉,2018,(24) 50-51

[6]常宏天,刘圆圆.基于城市品质提升的鞍山老旧小区改造问题研究[J].山西建筑,2018,(30)8-9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的“上海样本”
城市更新“划底线”
住建部:严控城市更新中大拆大建
城市更新的七点思考
多城加速出台城市更新政策
城市更新与房地产发展
城市更新这个赛道 吸引了六成上市百强房企布局
常谈常新的城市更新思路
《转型期深圳城市更新规划探索与实践》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