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科雯
图1 虚扁壶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念与日常生活行为等有指导的作用,也表现在艺术创作之中,“虚扁壶”就是中国谦虚文化的化身之一。“虚扁壶”是中国紫砂壶艺术中的经典造型,早在明末时期便已出现,许多制壶名家都曾制作过此壶型,通过对扁度的调整就能明显地区分出艺术个性,看似非常固定的造型实际上更能衬托出紫砂壶线面结构的灵活度以及手工艺人的艺术水准,属于一种独特的“简”中有“变”、有“新”的壶型。
图1“虚扁壶”从整体的外形轮廓上看非常地标致,手工艺人还运用了陶刻文字对壶身空间加以利用,也是强化作品艺术个性,表现手工艺人志趣的直接方式。在各类虚扁壶中,有侧重于“扁”的,将壶身尽可能“压缩”,行话中说:“造型扁一分,成型难一分。”偏扁的壶型更能彰显艺术难度;也有手工艺人侧重于“虚”的,作品就会更加柔和一些,更有虚怀有度的风范,彰显紫砂壶的雅致韵味与文化情感。两个方向各有所长,丰富了虚扁壶的艺术表现。此件作品侧重于“虚”,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其造型装饰的分析去探究其中的艺术文化意境。
“虚扁壶”整体比较小巧玲珑,以壶腹中央为分界线,壶身明显分为上下两个对称的空间,从这一点上也可看出虚扁壶有结构外化的特点,立体效果更强。壶身并未扁到极致,只是对壶腹部分予以加强凸出虚扁壶的基本特点。不似一般虚扁壶在壶腹部分只呈现出一条线,此壶壶腹部分非常圆润饱满,与上下壶面线条之间的承接转折形成圆角,构成了壶温和谦逊的气质,少了些锋芒凸出,更加内敛沉厚。
“虚扁壶”制作的关键在于“拍”。在打好身筒后,手工艺人要使用泥拍子将壶身拍扁,力度要匀,才能保证壶身扁而不塌。从此壶一面看,壶的上下部边缘线条的角度基本一致,这是对称的难度。再看两侧的圆角部分,它是要对上下两个壶面有支撑力的,这是稳定的难度。再看壶身两侧的壶嘴与把手,它们连接在不同的位置上,可以明显看出把手一侧的壶身处有微调,这是手工艺人出于对作品性能的关注,也是平衡的难度。在“三难”结合中,也可反映作品的工艺难度与手工艺人开阔的思维,将更多圆器的特征融合至虚扁壶当中,本身也说明了紫砂壶各种艺术造型之间不是割裂开来的,相互借鉴融合是发展创新的基本方式。
大气的正圆形壶盖有厚重古朴之美,边缘进行了强调,与壶身相接形成了非常立体的“子母线”,有利于分别凸显壶身与壶盖的造型特点,同时也将壶盖与壶身之间的接缝弱化,使壶身整体的线条更加整洁流畅。壶盖中央的壶钮也是非常朴素的,是紫砂壶中常见的壶钮造型,在此壶之中,壶钮与壶身之间形成呼应,在造型上有相似性,也能体现出作品简约的特点,将难度融合于细节之中,人们在赏析过程中就会获得许多惊喜,领会手工艺人的匠心,这就是作品简约但不单薄的艺术境界之所在。
“虚”包含有谦虚、谦逊之意,是虚怀有度的风范,在“虚扁壶”中,手工艺人运用陶刻文字装饰来具体表达这一思想。在壶的上半部分,可见清晰的文字陶刻,其内容为“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相传是明代谏臣杨继盛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提炼出来的一句话,意思是做人要谦虚,待人要和气,是中国气质及“中和”思想的体现。能够运用这一文字装饰壶反映了手工艺人的文化素养,也在壶中展示了中国书法文字与陶刻技法的艺术美感,构成了作品的文化境界。
壶身色彩棕红,质地光洁明亮,展现了紫砂泥的品质。这种色彩的泥料在紫砂壶中非常的经典,有利于形成大气的古典气质。谦虚是博大的胸怀,用这种颜色的泥料进行制作也是对作品主题的反应。手工艺人在设计这件“虚扁壶”时,首先把握住虚扁壶的基本特点,以“虚“为总体理念,将谦虚风范融入到壶中各处,在呈现虚扁壶基本特点之上表现艺术个性,通过艺术手段与文化融入形成作品的艺术文化境界,带领我们体会虚扁壶这一经典壶型多样化的美。
通过分析也可发现,“虚扁壶”是一种制作起来难度非常大,表现上却非常简约的类型,其线面结构的灵活性为手工艺人进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手工艺人们对这一壶型的关注与人们的期待中,“虚扁壶”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