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感在高职医学生手机成瘾与人际关系困扰间的中介效应研究

2020-02-07 01:14:40张婷婷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24期
关键词:总分医学生维度

张婷婷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 13003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情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 年6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 亿人,其中,20 ~29 岁网民群体占比最高,达24.6%,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其中受过高职教育的网民群体占10.5%[1]。研究[2]发现,高职院校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比较严重,应该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引导。

手机成瘾指因使用手机行为失控而对个体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造成消极影响[3],是一种新型的心理问题。孤独感是指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绝或受到外界排斥所产生处理的一种封闭的、孤独苦闷的情感,有研究表明,手机成瘾和孤独感显著相关,孤独感是预测手机成瘾的重要因素[4]。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要指大学生与周围与之有关的个人或群体的相处和交往而产生的心理关系[5],高职医学生较普通大学生学历低、学业压力大、学习能力相对不足、外界负面评价、就业压力大等原因,容易采取回避的方式将负面情绪诉诸于手机,比一般大学生更倾向于QQ、微信等网络人际交往,导致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有恶化倾向。有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困扰倾向[6]对手机成瘾倾向有正向预测作用。

目前,手机成瘾研究对象多为中小学生及大学生,研究内容很少探讨人际关系、孤独感及手机成瘾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以高职医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人际关系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以及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以期为降低高职医学生手机成瘾、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选取长春市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在读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学生采用匿名方式利用“问卷星”网络平台进行问卷调查。根据一般统计学分析的要求,样本量应为主要问卷条目数的5 ~10 倍[7],本研究共发放问卷600 份,收回有效问卷575 份(95.8%)。其中,男115 例,女460 例,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405 例、高年级(三年级)学生170 例。

1.2 研究工具

1.2.1 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MPAI)[8]该量表分为失控性、戒断性、逃避性和低效性四个维度,共17 题。各条目评分范围为1(完全没有)~5 分(常常发生),总分为17 ~85 分,≥51 分定义为手机成瘾,<51 分则未达到手机成瘾,得分越高手机成瘾水平越高。总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91,各分量表Cronbach's α系数在0.80 ~0.88。

1.2.2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Interpersonal Comprehensive Diagnostic Scale,ICDS)[9]该量表由共28 题,包括交谈困扰、交际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和异性困扰4 个维度。分数越高代表在人际关系上存在越多困扰,人际交往状况越差。总得分分为0 ~8 分(与朋友相处的困扰较少)、9 ~14 分(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15 ~28 分(困扰较严重)三个阶段;总分>20 分说明人际关系困扰程度很严重并且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该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78,各维度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 系数在0.50 ~0.55。

1.2.3 孤独感量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Loneliness Scale,UCLA)[10]该 量表共有20 题,包括11 个正向计分题目和9 个反向计分题目。各条目评分范围1(从不)~4 分(一直),分数越高代表其孤独感水平越高。该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85。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探讨手机成瘾、人际关系困扰及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参照温忠麟等[11]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检验孤独感在手机成瘾和人际关系困扰间的中介作用,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高职医学生手机成瘾水平现状

高职医学生手机成瘾总分范围为17 ~85 分,平均为(40.90±13.49)分,按照≥51 分为手机成瘾标准,本研究中手机成瘾者201 人,占总人数的34.96%。见表1。

表1 高职医学生MPAI得分情况,n=575)

表1 高职医学生MPAI得分情况,n=575)

维度 最小值 最大值 得分失控性 7 35 15.24±5.37戒断性 4 20 9.43±4.10逃避性 3 15 8.40±3.20低效性 3 15 7.83±3.02手机成瘾总分 17 85 40.90±13.49

2.2 高职医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程度和孤独感的基本情况

高职医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得分在0 ~28 分,平均为(7.08±6.40)分。结果显示,本次调查人际关系困扰较严重比例为29.04%,说明近1/3 的学生人际关系较差。见表2。高职医学生孤独感得分在20 ~80 分,平均为(49.25±9.35)分。

表2 高职医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得分情况(n=575)

2.3 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人际关系困扰的相关分析

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手机成瘾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孤独感总分、人际关系困扰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见表3。

2.4 孤独感在人际关系与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效应

为进一步探讨高职医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孤独感与手机成瘾的关系,本研究使用温忠麟等提出的程序检验中介效应,见图1。

本研究以MPAI 总分为因变量(Y),ICDS 总分为自变量(X),UCLA 总分为中介变量(M)进行中介效应分析,检验孤独感是否在人际关系困扰与手机成瘾间起中介作用。结果显示,人际关系困扰可显著预测手机成瘾(P <0.001),当孤独感进入方程后,整个方程的解释力有显著意义,提示孤独感在人际关系困扰与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见表4。

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effect M=ab/c=0.238×0.496/0.304=0.388,中介效应解释手机成瘾的方差变异为sqrt(0.289-0.091)=0.445(44.5%)。

表3 手机成瘾与孤独感、人际关系困扰的相关性(n=575)

图1 中介变量示意图

表4 孤独感在人际关系困扰和手机成瘾间的中介效应的依次检验

3 讨论

3.1 高职医学生手机成瘾问题较严重

本研究中,高职医学生手机成瘾发生率为34.96%,高于史华伟等[4]以无锡市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的25.8%,与张冰等[12]以本科医学生为研究对象的36.4%相符。手机成瘾在高职医学生中发生率较高,可能与本研究中研究对象学业压力和难度大,学习强度高,对课堂之外的业余活动精力有限、参与度不高,同时本身又没有较强的控制力,容易被外界的新鲜事物所吸引,采取手机上网这种方式释放内心的情绪有关。

3.2 高职医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较差,人际关系困扰与手机成瘾呈显著正相关

本次调查结果提示,30.09%的高职医学生与朋友相处时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关系困扰,29.04%的学生人际关系困扰较严重,说明近1/3 的学生人际关系较差。与刘欣等[13]研究结果相符。研究还发现,高职医学生手机成瘾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人际关系困扰总分及交谈困扰、交际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和异性困扰维度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人际关系与手机成瘾的各个角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与已有相关研究[6]结果一致。

本研究中高职医学生学历相对比普通本科生低、外界评价、家庭原因等情况导致其产生自卑心理,从而产生人际交往困扰,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交往过程中受挫,更容易选择逃避的方式,促使其更倾向于手机社交媒体的交流来寻找现实世界中人际交往的补偿,容易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值得引起社会的关注。未来研究可从改善学生人际关系的角度出发,尤其注重引导与手机成瘾相关性较强的因素,从而降低手机成瘾发生率。

3.3 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呈显著正相关

本次调查结果提示,高职医学生孤独感总分与手机成瘾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孤独感越强,学生手机成瘾越严重。与陈颖等[14]对重庆大学生的研究结果一致。手机是一把双刃剑,手机能够让学生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与外界连接,但是心理上的孤独感却不断增加。反过来,当学生感受到的孤独越多时,其利用手机逃避现实世界的反应越强烈。提示学校工作者应掌握学生主观孤独感情况,有效识别孤独感较强的学生,积极采取相关干预措施,使学生学会有效利用手机,减少手机成瘾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3.4 人际关系困扰可以通过孤独感的中介效应影响高职医学生手机成瘾

本研究结果提示,高职医学生孤独感在手机成瘾与人际关系困扰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说明人际关系困扰不仅可以对高职医学生手机成瘾发挥直接效应,也可以通过孤独感的部分中介作用对手机成瘾产生间接效应,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6]。本研究中孤独感的中介效应解释了手机成瘾方差变异的44.5%,通过降低孤独感,能有效减少人际关系困扰,进而降低手机成瘾发生率。提示未来研究可着眼于减少孤独感及人际关系困扰对手机成瘾的影响,更多关注孤独感及人际关系水平较低的学生,从而探索更为科学的个体化干预模式。

3.5 建议

3.5.1 重视高职医学生的社交教育 本研究中,近1/3 的学生人际关系较差,医学院校学生学业压力较大,学校往往更为强调学生的专业成绩而忽视了医学生社交能力及人际关系的培养,当现实人际关系受到挫折时,更偏向于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求情感的满足。因此学校应重视学生的社交教育,可以开设必修的社交课,在寝室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3.5.2 推进学校兴趣社团的发展 鼓励医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前提下,形成自身的兴趣爱好,推进学校兴趣社团的发展,学校可采取学分制的方式鼓励学生参加兴趣社团,使学生获得更好的社交体验,形成新的朋友圈,扩大人际交往范围,降低手机成瘾发生率。

3.5.3 对手机成瘾的学生进行团体心理干预 对于手机成瘾程度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等级的干预方法。如对未达到手机成瘾的学生,可在日常生活中增加对手机使用的指导,做好手机成瘾的预防;对出现手机成瘾倾向的学生,可采取家校共同引领、个体咨询的方式,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减轻学生孤独感,扩大人际交往范围,转移其注意力,从而纠正其手机成瘾行为;对于手机成瘾较严重的学生,可以采用正念认知疗法[15]等干预方案,通过特定的训练,纠正其手机成瘾行为。

猜你喜欢
总分医学生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0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中等数学(2018年8期)2018-12-01 00:48:55
光的维度
灯与照明(2016年4期)2016-06-05 09:01:45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一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一)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