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君杰 兰加陆 胡赢赢 叶祥明
适量的运动负荷可促使心肌舒缩因子的适度分泌,有利于心肌自由基的清除;而剧烈运动会使心肌细胞产生过多的自由基,引起心肌能量相关酶的活性降低,导致运动性疲劳[1]。因此,在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中,维护心脏机能正常,防止发生心肌疲劳,是防治运动性疲劳的关键。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融合了经皮电刺激疗法和针刺疗法的特点,较之针刺疗法减少了创伤和疼痛,又可通过经络、腧穴发挥整体和良性调节作用。目前,TEAS 在防治运动性疲劳方面得到广泛应用[2]。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TEAS“足三里”穴具有良好的抗运动性疲劳效应,并对胃黏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4]。但有关TEAS 对运动性疲劳心肌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报道较少。本实验拟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采用TEAS“足三里”穴预处理的方式,观察其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心脏内分泌激素脑钠素(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UⅡ)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动 物 清洁级雄性SD 大鼠21 只,体质量(200±20)g,购自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动物许可证号:SYXX(浙)2013-0184。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相关动物伦理学标准条例。实验动物常规适应性喂养1 周。
1.2 试剂与仪器 BNP 酶联免疫试剂盒(北京华英生物技术研究所,批号20170116)、UⅡ酶联免疫试剂盒(北京华英生物技术研究所,批号20170325)。韩式穴位神经刺激仪(LH 202 H 型,成都鑫奥医疗器械公司);γ-放射免疫计数器(GC1500,安徽中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2.1 动物分组与模型制备 21 只SD 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TEAS 组,每组7只。参照文献[5],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建模方法。模型组与TEAS 组参照Bedford建立的渐增负荷法(跑台坡度与速度)建立运动性疲劳模型。一级负荷:0°,8.2m/min,运动15min(相当于53%V02max);二级负荷:5°,15m/min,运动15min(相当于64%V02max);三级负荷:10°,19.3m/min,运动90min(相当于76%V02max)。总运动时间为120min。运动中采取毛刷刺激驱使大鼠维持足够的运动强度。每天1 次,共7 天。第7 天,保持大鼠在三级运动负荷下持续运动至力竭状态。力竭状态判断标准:连续给大鼠施加毛刷刺激后,大鼠不能继续跑动,下跑台后疲态明显,连续喘息,暂时无逃避反应。正常组不进行任何操作,仅每天适应跑台环境。
2.2 针刺干预 TEAS 组大鼠每天运动前在双侧“足三里”穴处进行TEAS 治疗。大鼠的穴位定位参照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研究会制定的《实验动物针灸穴位图谱》[6],足三里穴位于大鼠后肢膝关节后外侧,腓骨小头下约5mm 处。治疗参数为连续波、频率2Hz、强度5mA、持续30min,以大鼠肢体微颤为度。正常组、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
2.3 指标检测
2.3.1 力竭运动时间 实验最后1 天,大鼠在三级运动负荷下运动90min 后,继续施加毛刷刺激使大鼠持续运动,直至力竭状态,由独立观察者记录大鼠从开始运动到出现力竭状态的时间。
2.3.2 脑钠素、尾加压素Ⅱ 实验最后1 天,大鼠力竭运动后,麻醉,消毒,心尖部取血5mL,4℃、3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放入离心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法)测定大鼠血BNP、UⅡ水平。
2.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1 各组大鼠力竭运动时间比较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力竭运动时间明显缩短(P<0.01);与模型组比较,TEAS 组力竭运动时间明显延长(P<0.05)。见表1。
表1 各组大鼠力竭运动时间比较(min,)
表1 各组大鼠力竭运动时间比较(min,)
注:正常组和模型组运动前不予任何处理;TEAS 组运动前TEAS 足三里穴;TEAS 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与正常组比较,aP<0.01;与模型组比较,bP<0.05
3.2 各组大鼠心脏内分泌激素水平比较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BNP 含量升高、UⅡ含量降低(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TEAS 组大鼠BNP 含量降低、UⅡ含量升高(P 均<0.05)。见表2。
表2 各组大鼠血BNP、UⅡ水平比较()
表2 各组大鼠血BNP、UⅡ水平比较()
注:正常组和模型组运动前不予任何处理,TEAS 组运动前TEAS 足三里穴;TEAS 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BNP 为脑钠素;UⅡ为尾加压素Ⅱ;与正常组比较,aP<0.01;与模型组比较,bP<0.05
延缓或消除心肌损伤,防止心脏过度负荷已成为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热点之一。BNP 是重要的心脏舒血管因子,在对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缩血管作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UⅡ是重要的心脏缩血管因子,其缩血管活性比内皮素强8~110 倍。BNP、UⅡ作为心肌应激的敏感因子,能灵敏反映心脏机能变化,用于监测心肌机能,在运动训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超长时运动负荷能引起心肌受损,使得血清BNP 含量明显增加;也有研究报道进行大强度运动训练后的大鼠心肌BNP mRNA 表达增强[7]。本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运动性疲劳模型组大鼠UⅡ含量降低,BNP 含量升高,与运动性疲劳心肌损伤的病理改变相符合。
运动性疲劳属中医“虚证”范畴,与脏腑虚弱、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研究发现,针灸疗法对消除运动性疲劳、改善机体运动能力,有较为肯定的作用,并具有整体性和良性调节的特点[8]。应晓明等[9]认为,TEAS抗运动性疲劳的疗效优于穴位注射疗法和艾灸疗法。在针灸疗法防治运动性疲劳选用的穴位中,以足三里穴的选用频率最高。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胃经与脾经相表里。脾主肌肉四肢,脾胃又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针灸大成》载足三里穴主“脏气虚惫,真气不足”,《灵枢·海论》曰“胃者,水谷之海,……下至足三里”,说明足三里具有补益气血、扶正培元之功效。
防治运动性疲劳的关键在于早期干预。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古代医家提出“逆针灸”方法进行早期干预。明高武《针灸聚英》提出“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陈泽斌等[10]、杨翼等[11]在此基础上提出“穴位针刺预处理”方法,证实针刺预处理可以启动机体内源性自我保护机制。本研究以TEAS预处理的方法,通过对足三里穴的刺激,增强机体对运动性疲劳的预适应性和耐受性。研究结果表明,TEAS 组力竭运动时间比模型组明显延长(P<0.05),血BNP 含量降低、UⅡ含量升高(P<0.05),提示TEAS“足三里”穴预处理,可消除或延缓运动性疲劳的产生,能减少BNP 水平升高程度,增加UⅡ分泌,提高心肌应激能力,对运动性疲劳心脏机能具有一定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