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金
[摘 要]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从自身的问题与需求出发,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提升,推进中职教育,强化内涵发展。教师应从中职教育现阶段发展的问题分析入手,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专业设置布局与调整、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双师队伍培养培训、信息化应用与规划等方面,探讨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素、供给方法与对策,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与思考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最相关的教育类型之一,做为职业教育系列的一个层次,中职教育是实施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部分,也是最基础的部分。通过结构性调整与改革,实现要素配置的合理化,扩大中职教育的有效供给,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实现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强化体系内外的密切联系
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密切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效沟通,满足全民终身教育需求,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实现教育公平、人人出彩、全体发展的目标而努力。现阶段中职学校的发展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办学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完全相符,缺乏必要的调研,盲目跟风办专业。主要原因是缺乏调研,调研能力与水平不高;决策随机性强,没有从长远角度考虑。要强化培训,提升办学理念,提高调研决策水平与能力。
二是产教融合深度不足。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制定政策为深度开展校企融合保驾护航。要从基础做起做好宣传,通过建立校企合作联盟联系众多企业和中高职学校参与,职业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组织引导开展校企深度融合,做实合作、提升合作水平。
三是中高贯通线条单一。多是中职与高职贯通,缺少中本贯通,职业教育硕士专业开设与晋升通道狭窄。中高层次的贯通多停留在招生角度,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实训基地建设、引导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改革、内涵管理、信息化应用与提升等方面贯通不足或缺失,职业教育发展链条单一,发展要素弱化。
四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做为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两者间没有建立有效的立交桥。在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课程互设、校际交流等方面缺乏顶层设计,基层实施困难重重。
二、调整专业设置,加强重点、特色专业建设
目前,许多中职学校受师资、实训条件的限制,改革老专业、设置新专业的步伐较慢,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节奏不适应,学校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一是各中职院校设置专业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区域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比较优势产业及国家、省重大项目工程,遴选确定新设专业。
二是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区专业布局的实际情况,有所选择地批复专业设置学校,合理调整专业布局,使专业设置与建设区域分布科学,实现错位发展,突出优势,实施重点建设。
三是专业设置与建设要以经济社会发展调研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服务就业为导向,以信息化为载体,人才培养标准要对接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具体岗位工作标准,专业建设要与专业发展统一协调。
四是专业建设要以行业企业和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现有专业资源要素,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得到发展,合作要素更加丰富。特别是在教材开发、信息化资源建设、一体化项目教学实施、教师培训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五是以国际合作为依托,高端站位,通过顶层设计、加强投入、试点先行等措施,达到国际水平。通过推进“龙江丝路带”建设,促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以此建构适应经济需求、发展灵活、特色鲜明、专业成长迅速、效益显著的专业群。
三、完善课程模式,开发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教材
目前,中职教育学校课程模式与体系建设改革正在路上,各学校各专业的课程模式与体系都在尝试创新,课程内容更新慢、教师教法不当、信息化教学资源支撑不足、教师企业岗位经验缺乏。主要原因是重视文化基础,轻视专业实践;重视德育课堂理论,弱化德育课社会实践活动;专业课实训比例达不到要求,没有完全对接行业企业标准来实施专业教学。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与实施时要注意:
一是设计文化基础课时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素,要融入企业员工基本职业道德要素,要融入责任与担当、坚毅与勇敢,融入大爱意识与工匠精神。增加与之相关的系列活动课,开足开全历史、公共艺术课及其它素质教育内容课程。
二是专业核心课程要与岗位实际需求对接,充分体现岗位职业对专业的依存度。通过多重对接逐步完善、调整课程结构,适度增加专业拓展课,适度更新课程内容,深化课程改革、教法改革,从而全面促进专业建设与提升。努力推行项目课程、任务课程,学校可以通过组建校企专家团队形式,进行教材的开发与研究。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引导学校、大型企业建立以专业为核心的开发联盟,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与整合的力度,充分发挥企业专业、教育行家、名师学者的聪明才智。
三是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增加专业实训教学的比例,努力推行普适性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性的过程跟岗实习、针对性的毕业顶岗实习等实习形式,强化实习生产安全教育。强化以岗位能力为导向、以学生综合成长为目标、以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主线的实习考核评价,要形成标准的评价模式与流程,促进学生职业能力、职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快速生成。
四是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创造性地开发与制做专业教学资源,提升专业实习实训依托信息手段的可行性、操作性、仿真性。專业课程资源(特别是实训课)坚持科学性、仿真性、开放性、节约性、普适性的原则,深入开展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工作。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职业院校必须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努力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机制、办法。要以专业教学能力、生产实践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等的提高为目标,通过有效的校企合作项目实施的途径,坚持每学年不少于一个月的在合作企业锻炼与培训,使教师为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发展、人才培养适应国际化需求的内涵发展提供支撑,是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重视公共基础课、专业课、职业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培训;加强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培训;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教学研究项目、组织实施教学改革;鼓励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同时成为企业培训师,驾驭学校、企业“两个讲台”。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弥补实践教学短板
一是加强信息化建设与规划的宏观指导,引导学校合理地应用资金科学规划与建设信息化,特别是针对校级领导的培训提升工作要摆在首位。
二是结合各校发展状况对信息化发展作出阶段性发展规划,省级主管部门要做好相应指导。
三是结合各类信息化应用活动开展提升与普及工作,宣传与动员更多教师参与应用信息技术活动,学校要为活动的开展提供多方保障。
四是引导信息化企业与学校开展深度联盟合作,在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资源开发与应用、教师信息化成长、信息化大赛等方面创建典范,为更多学校提供参考,引导以学校加企业的形式,进行联盟开发与建设资源。
五是充分利用职教大讲堂、远程会议模式进行信息化方面的讲座,展示新理念、新设备、新技术,为信息化条件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更多支撑。
六是建设区域化或专业化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教育主管部门要引导完善职业院校数字化建设標准,探索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资源可持续开发、应用、共享、交易服务模式和运作机制,探索“互联网+”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应用,使信息技术应用达到更高水平,真正为学校发展助力。
中职教育发展应遵循适应经济发展、适度超前、协调发展等原则,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要求,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构建平衡发展格局,促进中职教育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景泉.论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 (18).
[2]韦胜东.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探[J]. 教育界2016, (33).
[3]刘永赟.提高职业教育供给质量[J].商业故事,2016, (3).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