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博,王玉梅,张 莉,霍 双,陈志飞,孙伟涛
(1.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河北 邯郸 056008;2.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河北 邯郸 056002)
肠内营养(EN)能促进胃癌患者的术后康复,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疗效及改善生活质量[1]。中西医结合EN治疗胃癌术后患者具有一定优势[2-3],但在临床实施过程中很多患者因喂养不耐受(FI)而导致EN暂停或中止,临床表现为呕吐、腹胀、腹泻、腹痛等,影响了治疗的早期实施及目标喂养量,甚至临床结局[4]。中医学认为,胃癌患者因长期癌肿耗伤正气、脾虚失运、气血生化无源,术后多为气血两虚,治疗原则为补益气血[5],可选十全大补汤。本研究中观察了早期十全大补汤联合肠内营养乳剂(TP)治疗胃癌术后(气血两虚证)发生FI的影响因素,以及对患者营养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按2016年国际抗癌联盟相关标准[6]。中医诊断参照《中医诊断学》[7]及文献[8]中气血两虚诊断标准,主症,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心悸失眠;次症,面色少华,畏寒肢冷,自汗盗汗,唇甲色淡;舌脉,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满足主症2项加次症2项以上,结合舌脉,辨证即可成立。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且术前经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术后早期以十全大补汤联合TP治疗;入院时生命体征平稳,无恶病质;术前未进行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依从性好。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不同意中西医结合肠内营养治疗;入院时有严重器质性疾病或合并其他严重慢性疾病;术前发现有肿瘤远处转移及行姑息手术;胃癌术后复发再次手术;依从性差不配合治疗;死亡或转院。
病例选择与分组:选取邯郸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确诊为胃癌并接受手术治疗后中医辨证为气血两虚证的患者80例,按患者是否出现FI,判断标准为出现反流、呕吐,严重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或目标热量在72 h内不能达到20 kJ/(kg·d)的喂养量;或营养液连续输注时每隔6 h回抽胃残留量大于200 mL[4,9],分为耐受组(34例)和不耐受组(4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均予胃癌术后规范化治疗:留置空肠营养管,禁食禁饮,胃肠减压,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术后24~48 h开始使用TP(商品名瑞素,费森尤斯卡比华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588,规格为每瓶500 mL),500 mL/d,滴速30 mL/h;联合十全大补汤(组方:人参6 g、熟地12 g、茯苓9 g、白术9 g、黄芪12 g、当归9 g、白芍9 g、川芎6 g、肉桂6 g、甘草6 g,300 mL沸水浓煎至100 mL),与瑞素间隔1 h;2 d内瑞素过渡到1 500 mL/d,滴速100~120 mL/h。10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逐步经口进食半流质饮食后停用瑞素及十全大补汤。如治疗期间发生FI,停用瑞素及十全大补汤,EN供给热量不足部分由PN补充,供给热量为30 kcal/(kg·d)。
临床资料: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病程、病变部位、手术方式、手术类型、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时间(≥2 h/<2 h);医嘱信息,包括EN开始时间(术后24 h/术后48 h)、早期灌肠(否/是)、使用营养泵(否/是);实施EN后胃肠道症状。胃肠道症状从EN实施之日起连续收集并记录10 d,研究者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
营养指标:使用贝克曼AU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白蛋白(Alb)水平,使用希森美康血液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血红蛋白(Hb)水平。均按仪器操作规定及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
中医证候积分:将主症及次症同样分为正常和轻、中、重度,分别计0,2,4,6分和0,1,2,3分。舌苔脉象分为有和无,分别计1分和0分。制订中医证候积分表,由临床医师判断、填写、计算。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风险因素分析,纳入单因素分析中P≤0.1的所有自变量,并赋值;重复测量数据资料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见表2至表6。80例患者中共发生FI 46例(57.5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时间(<2 h/≥2 h)、EN开始时间(术后24 h/术后48 h)、使用营养泵(否/是)、早期灌肠(否/是)与患者发生FI密切相关(P=0.007,0.022,0.000,0.009)。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时间≥2 h及使用营养泵是F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0.000)。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后患者两组营养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增长(P<0.05),耐受组患者增长幅度明显优于不耐受组(P<0.05)。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呈逐渐降低趋势,耐受组优于不耐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7.694,P组间=0.007),有随时间变化的下降趋势(F时间=813.623,P时间=0.000),分组与时间有交互效应(F交互=4.367,P交互=0.023)。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资料比较(例)
表3 各影响因素的Logistics回归分析变量赋值
表4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表6 营养不耐受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s,g/L)
表6 营养不耐受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s,g/L)
胃癌临床采用以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但手术切除会引起分解代谢增加,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及并发症,使预后变差[10]。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推荐患者术后早期应用EN,同时中医营养在营养支持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广泛配合应用于EN,是临床营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11]。李现雷[12]研究发现,中药辅助营养方案应用于胃癌术后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功能,有利于术后肠功能恢复,促进患者康复。刘英志等[13]研究发现,予胃癌术后患者健脾益气中药与EN,能更好地提升患者Hb、Alb及前白蛋白水平,更好地改善营养状况。茅伟达等[14]研究发现,中医药联合早期EN可抑制炎性反应,提高免疫功能,促进患者胃癌根治术后康复。
胃癌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反胃”范畴,中医药在治疗胃癌方面疗效显著[15]。《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指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胃癌患者长期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病因致脾胃功能失调,则气血生化乏源,易出现气血两虚证;加之胃癌手术中耗气失血,使气血更虚;气虚则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畏寒肢冷,自汗;气血不能上荣于头面则头晕目眩、面色无华;人体皆需血液濡养,血虚肢体失于濡养则形体消瘦;血属阴,血虚则盗汗;唇甲淡白、舌淡苔白,脉细无力皆为气血两虚之象[16]。胃癌患者术后气血虚弱,脾胃功能失司,胃的受纳作用受损,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脾失运化,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17]。十全大补汤方中,人参大补元气、生津养血、补脾益肺,熟地归肝肾经、养血滋阴、补精益髓,为补血要药,两药益气养血,共为君药;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白术益气健脾,黄芪补气升阳,三药协助人参益气补脾,当归补血养肝和血、白芍养血柔肝和营,共同合营助熟地补益阴血,均为臣药;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使诸药补而不滞;肉桂温运阳气,能助人参、黄芪补益之力;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使药。
十全大补汤联合TP的治疗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患者使用EN的量并未达标。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发生了FI。本研究结果显示,部分患者予十全大补汤联合瑞素进行EN后超过50%发生FI。耐受组与不耐受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病程并无明显差异,这些并非影响FI的因素,这与翁延宏等[18]的结论类似。另外,病变部位、根治手术方式、手术类型也不影响FI的发生。有研究显示,全胃切除术的患者更易耐受EN,可能与迷走神经干切断等因素有关[19]。本研究中发现,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时间、EN开始时间、使用营养泵、早期灌肠与患者发生FI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证实,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时间是影响F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文献[18]的研究结果相似。在营养实施因素方面,使用营养泵可控制输注速度、缓慢加量,也是影响F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谭敏等[20]认为,通过营养泵控制滴速,采用缓慢持续滴入的方法可提高对EN的耐受,从而减少FI发生。治疗10 d后,耐受组患者营养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不耐受组(P<0.05);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呈降低趋势,耐受组显著低于不耐受组(P<0.05)。
综上所述,患者第1天下床活动不足(<2 h)及未使用营养泵是胃癌术后(气血两虚证)患者早期十全大补汤联合瑞素治疗发生FI的风险因素,影响了患者的营养状态及临床症状改善,延缓术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