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传承视角下农村人居环境景观设计探析
——以阜阳市宁老庄镇唐营古村为例

2020-02-06 10:28王泽璐姚侠妹丁晓浩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农耕人居景观

偶 春,王泽璐,姚侠妹,2,丁晓浩,杨 圆

(1.阜阳师范大学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2.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1 研究背景

农村人居环境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够直接反映农村生活环境质量的提升与改善问题[1]。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村居民生产劳动、生活居住、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研究乡村人居环境有利于改善乡村村容村貌和农民生活,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水平[2]。由于受到地域特征、气候影响、经济水平以及历史人文等因素的影响,造就了多样的乡村自然环境景观风貌,其能够在农村人居环境的景观提升中发挥出重要的天然优势[3]。然而,农村人居环境景观空间的建设不是简单的保留过去的物质空间,也不是将几个象征性的符号或者言语进行拼接,而是通过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文化空间的品质,巩固地域优秀文化在村民中的记忆,延续乡土文化,唤起村民的家园感、归属感[4]。因此,基于文化传承视角进行结合自然风貌特征的农村人居环境景观改造,将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方式的创新,重塑村民的归属感,提升居住环境的幸福感。

然而,在众多以农业生产为主、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农村,受交通、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制约,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仍处于较低水平,环境景观建设往往只是停留在表象的绿化、景观优化方面,形成了“千村一面”的现象[5]。对于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历史人文以及乡风民俗等多元文化的广大农村而言,失去了本身应具有的农村人居环境景观特色。因此,深度挖掘农村地域文化的内涵,将其与农村乡土景观风貌充分融合,在打造具有活力的创新型现代农业、带动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美化农村整体环境的同时,努力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景观质量势在必行[6-7]。基于此,为了能深入研究农村人居环境景观的构成特征,以位于皖北地区阜阳市宁老庄镇唐营行政村的唐营古村景观改造设计为例,提炼其具有的农耕文化、历史人文及乡风民俗等多元文化元素,融入唐营古村的入口景观、街巷景观、公共空间、天然水系等重要景观节点的改造设计之中,探讨在文化传承视角下农村人居环境景观空间的创新设计手法,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皖北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景观空间设计改造提供参考。

2 唐营古村基本概况

2.1 区位分析

阜阳市宁老庄镇唐营行政村唐营古村,位于阜阳城西北13 km,宁老庄镇西南4 km。地处泉河洼地,南临新泉河,东靠菜籽沟,北临丁寨沟,一号路贯通南北,水系缠绕,环境优美。该地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兼有南北方气候之长,水资源优于北方,光资源优于南方,区域位置优越,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物产资源丰富,交通十分便捷。全村17个自然庄,耕地面积400.73 hm2,人口5 280人,420户。卫生室、学校、幼儿园、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超市、休闲活动健身广场等配套设施齐全。

2.2 现状分析

2.2.1 人文现状

宁老庄镇因驻地宁老庄而得名,相传在明朝初期,颍州大姓宁氏在此置业,后逐渐形成集市。又传此地曾设有老子、庄子讲学处,因此得名老庄。辖区内的姜堂、兴龙寺与龙潭村等地名都有传说故事,文化底蕴深厚。唐营古村的先民“逐水草而居”,水草枯荣是不可控的自然变化。唐营村村民遵循这一自然规律,调整自身的生产以及生活节律,在农耕实践中不断观察、记录、总结,逐渐掌握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于是有了像“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等一系列农谚,这些农谚现如今在阜阳地区依旧广为流传,成为当地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唐营村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村庄特色缺失、发展缓慢以及乡土文化部分流失的问题。

2.2.2 建筑现状

住宅建筑布局散乱,新旧建筑风格不统一且差距较大。现有的建筑多为一层平楼,部分二层或者三层楼房,与周边环境联系不够紧密,没有明确的特色风格,且条件落后的民房外饰面多为水泥砂浆抹面或者红砖砌墙,与大多普通的农村建筑没有区别,不具备观赏价值,缺乏现代新农村风貌。现有村庄中保留的古建筑“鼓楼戏台”,其所在广场,村民闲暇时在此进行一些文娱活动;另外,在村落及周围区域,经常有绘画爱好者来此写生作画。

2.2.3 道路及绿化现状

村内主路呈“井”字形,道路并不宽敞,内部小路较为零碎,多为生产道路,道路整体规划较为散乱,功能分区不明显,交通不便。村内水资源丰富,沿村落周围均有水沟,内部有一处较大面积的水塘,但是水岸及周边环境布局较为散乱,水质污染严重,住宅密集区水系脏乱差,生态净化能力弱,亟待治理。村内的绿化主要以农副产品为主,乔灌木多为乡土树种,东边地块有果园和林地,但由于没有进行规划整合,良好的自然田园风光无法被合理利用;植物搭配缺乏层次,除乔木长势良好外,灌木、地被缺少且长势较差,没有结合地形地貌、自然水系进行景观营造。

2.2.4 综合分析

传统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应重视乡土文化,乡土文化的传承是魅力乡村构建的关键[8]。综合上述现状分析,可以充分将唐营村已有的建筑(古戏台)、道路、水系、绿化等要素与乡土文化(农耕文化)充分融合,将农耕文化、乡风民俗、历史人文等多元文化所具有的“应时、取宜、守则、和谐”[9]的精神内涵应用于景观设计与建设之中,达到既丰富现代多样的物质生活需求,也能更好地将精神象征渗透到现代农村人居环境景观中,满足现代人追求回归自然、热爱田园文化景观的渴望。

3 设计构思与策略

3.1 设计构思

通过前期实地考察、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最终确定本次设计构思定位以“归去来兮·水墨唐营”为核心特色,主要内容有:归——乡土文化的回归,生态宜居乡村的回归,因环境、景观、经济的提升,致使当地村民外出打工者的回归;去——改旧变新,保护原有特色文化与自然资源,针对原有不良环境进行改造,危房建筑拆除新建,旧建筑修缮整改恢复徽派建筑风格;来——迎来乡村振兴,发展旅游,本地农副产品规模化生产与销售等产业,招商引进外资。水墨唐营,是一个整体概念,也是设计的终极目的,即充分利用设计范围内穿插在村落各条道路、建筑之间的丰富水体系统,又将其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宽以及景观处理;其次,将设计范围内的各类建筑色彩以黑、灰、白三色进行主色调的装饰渲染,形成以水衬物、水墨一体的唐营古村新风貌,满足游客与周边居民闲暇时绘画采风之需要,如图1所示。

3.2 设计策略

在文化景观要素载体的提炼方面:以水墨唐营为出发点,营造小桥、流水等景观,将山、水、建筑、植物等景观要素进行提炼,结合白墙、灰瓦及墙面、屋脊、檐口等细部装饰处理,塑造水墨画般的现代村落环境景观。

在景观功能布局方面:结合前期的现状分析,对场地功能区块进行重新划分,重点围绕四个功能区:一是对水系进行梳理,打造一条生态景观带;二是对原有建筑布局进行重新规划以及外立面修饰,打造具有皖北水墨乡村风格的村落人居环境景观;三是在村落的西侧以及东侧新建安置区,并且对保留建筑和安置区的建筑风格进行统一修整;四是对村落四周的农田果园进行产业规划,适当增添采摘园以及农耕体验活动区,促进农副产品经济发展,如图2中总平面图所示。

图1 “归去来兮·水墨唐营”主题构思示意图

在景观细部营造方面:以原有建筑、地形为基础,以工程造景手法为依托,对唐营古村原有一层建筑进行拆除,二层建筑根据破损程度进行适当拆除或修缮,三层建筑及古建筑进行全方位保护与修缮,但要保证设计构思所要求的“水墨”景观风格的一致性,并且通过对建筑的平面及立面进行细部处理,以及结合地形高差、建筑层高等方式塑造有节奏变化的建筑天际线,打破原有建筑布置较为杂乱的缺点,使之统一和谐;对原有地形尤其是水岸线的整形重塑,主要通过挖池堆山,塑造微地形的高低落差,结合建筑高差、植物搭配以及水岸的跌落关系营造层次丰富的山水村落景观,如图2中鸟瞰图所示。

图2 规划后唐营古村总平面图与鸟瞰效果图

4 基于文化传承视角下农村人居环境景观改造设计思路探析

4.1 农耕技艺文化与景观要素的融合——“柳岸花坊”入口广场设计

依据总体规划思路,将唐营村主入口设置在规划区范围内的东南角,紧邻南北向的水系和村落与外界连接的主干道处,即从南北向的主干道利用直桥跨过水系(选择水系相对较狭窄处)即可进入主入口广场。为了凸显唐营村的农耕特色文化,入口设计主题围绕地方特有的柳编技艺,结合广场具有的景观要素进行布局设计,主要通过细部描刻有柳编工艺纹路的四柱三开间简约化的传统仿石钢混结构牌坊、体量精巧的柳编工艺景观小品以及采用列植、丛植柳编原材料——杞柳、垂柳等植物种类,并通过周围素雅的白墙灰瓦的民居建筑进行烘托,让当地村民及来访游客身处其境便能感受到柳编工艺的历史发展、技艺特点、艺术魅力以及经济价值,增加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豪感与归属感。其中传统牌坊主要在柱墩、柱顶、额枋、雀替等处,阴刻或彩绘出能够体现柳编工艺品特点的经典柳编艺术图案;入口广场散而不乱地点缀体量与数量适宜的景观灯状、大小各异的柳编工艺造型景观小品,可以是放大的仿柳编工艺品,也可以是雕刻有柳编技艺发展历史的文字或图案;周边植物配置方面,考虑紧邻水岸边以及呼应柳编技艺主题的需要,在适当区域栽植杞柳、垂柳,再配以碧桃、红檵木、紫薇等花灌木,在呼应主题的过程中体现绿化景观的季相变化,如图3所示。

图3 “柳岸花坊”入口广场设计效果图

图4 “华灯古韵”沿河景观带民居建筑设计效果图

4.2 农耕生活文化与乡土建筑元素的融合——“华灯古韵”沿河景观带民居建筑设计

在沿河街道景观空间的塑造中,结合水岸线的蜿蜒、曲折变化,通过粉墙黛瓦的统一性装饰与建筑高低错落的节奏性变化布局,与亲水平台、自然驳岸、景观绿化等造景元素交相呼应,力图营造出“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农耕生活文化景观,如图4所示。考虑原有村落内部街道民居建筑布局散乱,沿河水岸疏于设计与空间利用,缺乏现代新农村生活风貌的现状,在规划时,将三层建筑保留、拆除一层和凌乱破旧的二层民居建筑,借鉴徽州传统村落布局模式,在保护原有建筑基址的基础上打造具有现代气息的新中式“水墨”建筑风格,在外立面装饰中采用当地传统特色农业生活工具以及剪纸、大红灯笼等手工艺品,增添农耕生活文化景观的趣味性。考虑村落街道空间尺度较小,为了让游客、居民感受到乡村邻里之间的情感互动性与交流趣味性,在街巷尽头、交叉路口及沿河核心休闲景观区设置体现农耕生活的景观小品,如:传统取水、洗衣的生活场景,制作当地传统美食的场景,孩童“跳房子”、踢毽子、放风筝等传统嬉戏场景,但景观节点不宜过多,以免造成人流停滞拥堵。

图5 “农耕年华”展厅空间设计效果图

4.3 农耕生产文化的景观再现——“农耕年华”展厅空间节点设计

农耕生产文化的景观表达主要围绕农耕文化展厅建筑及其室内、室外周边景观空间场景设计,如图5所示。随着现代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逐步取代传统农耕生产作业方式,但这段农耕劳作历史文化印刻着几代人的印迹,为了能够再现唐营村传统农耕生产景观,拟在村落南部规划设计一处独立的农耕文化展厅。展厅建筑的色彩、材质、造型等方面延续传统江南建筑的风格,使其融入整个“水墨”村落景观之中;展厅入口处陈设“赶牛犁田”场景的景观小品,内部展厅中陈列大量的农耕器具和其他展现当时农耕生产状态的雕塑小品,如:水缸、织布机、锄头、石磨、犁耙等,这些具有历史年代的农耕器具及写实景观小品凸显了当地农民辛勤劳作生产的景象;另外,馆内设计悬挂有当地流传的农谚、传统手工艺品,如柳编、剪纸窗花等作为文化景观墙,塑造并传承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产文化特色景观,使乡民深刻地感受到家乡浓厚的乡土气息,唤起村民的家园感、归属感。

4.4 乡风民俗、历史人文与农耕文明的活态景观空间塑造——“畅音梨园”古戏台景观设计

为了丰富乡村居民的休闲文化生活,要求各类乡村抓住村容景观质量提升的契机,推进公共文化景观空间的建设,因此,皖北近年来大部分乡村都会设计建造一处供村民闲暇时感受乡风民俗的公共活动景观空间,即乡村大舞台。本次唐营村人居环境景观设计,在充分考虑此空间的基础上,结合保护、传承当地历史遗留的鼓楼戏台遗址文化景观,设计建造一处休闲戏台广场,即在唐营村原有鼓楼戏台遗址区域重新恢复建造鼓楼广场,重建一座二层重楼式仿古戏楼,并在其南侧正前方结合现代乡村休闲活动所需的乡村大舞台。根据村民观看和休闲活动需要,设置展现当地书法、绘画历史及名人的文化长廊,在呼应并烘托“水墨唐营”景观文化主题的同时,在此舞台及周边广场通过定期组织展现当地民俗的“活态化”的乡村文娱景观活动,让当地村民在闲暇时能够聆听来自古村落文化的艺术魅力,“畅享”古村落的梨园之美,传承并丰富发展古代戏台文化,巩固乡风民俗、历史人文与农耕文明在村民中的美好记忆,最终使其成为乡民们在农耕生活之余带来精神生活的丰富与愉悦的文化景观公共空间和展示自我的乡村文化景观大舞台,如图6所示。

图6 “畅音梨园”古戏台活态景观设计效果图

4.5 农业生态文化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水墨荷韵”沿河景观带、“风采田园”采摘园设计

4.5.1 “水墨荷韵”沿河景观带

图7 “水墨荷韵”沿河景观带设计效果图

唐营村原有水资源极为丰富,沿村落内外均分布有宽窄不一的河流水系紧密相连,其中在南部、东北部有两处水域面积较大的池塘,对两处面积较大的水域景观改造时,倾向于治水、护水和亲水的农业生态耕作的治水主题景观塑造。主要对水岸线进行生态绿线软化处理、水岸至水中央的水深度安全防护控制、旱涝蓄洪功能设计等方面,在强化水岸亲水、戏水及绿化的同时引入生态治水的景观功能理念。规划后的水系主要结合“水墨化”的民居建筑,如图7所示。岸线控制安全深度后可种植荷花、睡莲等水生观赏植物,对农耕劳作主题的文化亲水景观平台等要素进行勾勒,使之在充分利用水资源满足村民、游客的亲水休闲需求的同时,在水域较大的区域表现出农耕特色的水文化景观,让人们身临其境地了解治水、护水农耕文化。另外,设计中不应过多改动原有天然水系和自然生态系统,对于滨水空间的设计避免一通到底,在赋予亲水平台的同时,留出一定自然生态景观空间,保护原有水生动、植物,增加雨水收集和生态湿地,满足农耕文化景观中的生态需求,紧扣护水、爱水、戏水的主题。其他区域的滨河景观质量提升时,沿用“水墨”的基本风格,搭配有拱桥、倒影、垂柳、荷花,形成碧波荡漾的乡村水生态景观,犹如将唐营古村披上一层水墨画的幔纱,营造徽派水墨建筑风韵,错落有致、灰白交相辉映的马头墙给人以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韵律美的享受。

4.5.2 “风采田园”采摘园

采摘园位于唐营村西南角,三面临水,环境优美,园内修建有传统工艺建造的篱笆、亭子、花架、瓜棚,作物选用当地盛产的果蔬,例如桃、李、草莓、玉米、西葫芦等。采摘园的设计富于田园气息,注重自然,为了耕作方便,种植区规划为行列式,不同的果蔬品种按照瓜果颜色进行分块布置,利用廊架、棚架、篱笆等分隔空间,五颜六色的采摘园给人以愉悦之感。在园内修建楼阁式的观景台形成全园制高点,周围设置柳编休闲座椅供人们休息,设立景观宣传栏为游客科普农耕传统文化。游客来此地现场采摘满意果蔬产品的同时,可以学习农业生产知识、体验亲自动手的乐趣、感受村落自然生态的质朴与现代耕作技艺的柔和之美,营造一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祥和之景,为唐营村增添景观亮点。

5 结语

基于文化传承的角度,开展对农村人居环境景观的营造研究,对于复兴传统农村文化景观,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人居环境,高标准地完成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文通过对位于皖北地区的唐营古村人居环境景观空间的改造设计,探索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将农村传统文化融于人居环境景观设计当中,力图改变农村人居环境景观质量提升的单一性、同一性。在深入挖掘唐营优秀乡村文化的基础上,通过特色文化环境景观的塑造,达到既传承与发展优秀的乡土文化,又提升当地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目的,但乡土文化元素、村落建筑布局、景观功能定位等核心要素的选择,多数是根据相关设计理论与经验进行的主观判断,难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因此,基于使用者角度,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通过定量化分析得出适宜的农村人居环境景观文化建设因子,进行相对客观的人居景观设计,将是下一步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猜你喜欢
农耕人居景观
景观别墅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火山塑造景观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