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坤
【摘要】信息技术课目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在优化教学过程中推进素质教育。依据天津市高中新课程标准,以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为例,认为搞好目标教学需要把握三个环节,一个关键。即一是整体构建,确定目标;二是层层细化,实施目标;三是巩固深化,检测目标;四是把握关键,反馈——矫正。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化目标教学信息技术课目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在优化教学过程中推进素质教育。而主体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在目标教学的细化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可见,目标的细化实质是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培养素质的过程,目标的细化至关重要。因此,本人认为,搞好目标教学要把握三个环节,一个关键。
一、整体构建,确定目标
(一)制定目标
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首要环节。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研读教材、确定知识点及其在学段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以及学习内容、学生认知水平等从整体构建教学目标。
以《特色突出艺术字》一课的目标构建为例。本课是《图文混排见真功》第三课时内容,结合本单元《编辑部里出故事》的知识点,确定本课目标。
1.学会制作电子贺卡,从两个层次进行细化:(1)初步掌握文本编辑软件中插入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进行综合处理问题的方法。(2)学会文本编辑软件的使用,进行加工、管理与表达。
2.通过在文档中插入各种不同的对象,如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等,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感受学习用文本编辑软件来制作电子贺卡。细化为四个层次:(1)预习导学,自主探究;(2)问题引领,释疑解难;(3)当堂训练,学以致用;(4)作品展示,总结评价。
3.让学生经历科学认知过程,培养严谨、求实、乐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可细化为:(1)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参与信息技术的学习;(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整体构建教学目标,其实质是细化系统的过程,定标环节目标细化,才能在施标环节中细化目标,有序达标,从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二)前馈与调节
前馈就是在新课之前,围绕确定的目标,对学生进行学前诊断。采用谈话、个别操作等形式对学生原认知水平、操作技能和估计出现的问题进行确诊,反映学生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对认知目标进行调整,有利于认知过程中教师实施有效指导。《穿越时空来对话》一课,要做好“网络传书”知识点的学习,在整体构建环节,选取有代表性的同学进行操作,演示“传书”的方法,这个操作很容易,但是对共享文件夹的使用方法却出现了很多问题,这就直接影响了效果。课前获取前馈信息,摸清了学习所用时间,有利于调整好材料,细化具体操作环节,在课上进行有效指导。
从以上两个层次整体构建确定教学目标,就使教学目标细化在课前,为学生自主学习订立了切实可行的目标,奠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物质和心理基础。
二、层层细化,实施目标
(一)认标
认标是学生认同教学目标并内化,产生一种内驱力,使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因此,这个环节也是激发兴趣、创设情境环节。如教《影音动画齐助力》时,课上让学生观察材料:图片、艺术字、古典音乐的背景、诗朗诵、情景介绍的电影、动画等素材。让学生思考:这些材料你能用吗?用时有什么现象?不待教师多讲,学生便会趣味盎然投入操作,顺利揭示制作“影音动画齐助力”的活动主题,达到认知目标。从上例会发现此环节的特征:
1.提供可操作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2.师生达成目标方式和谐,直接突入探究主题,摒弃目标教学贴标签形式。
3.学生能大胆设计,主动探究,做学习的主人,把教学目标内化为学习目标。
认标环节根据知识点不同,要分层细化目标,使教与学受目标制约。认标环节衔接要自然,保持学生思维的流畅性、连续性和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二)展标
1.获取事实。获取事实的中介是多媒体材料,除上述谈到对材料的要求,操作中还要做到认知有序。首先,材料摆在哪,总有个从哪里入手的问题,这就是序。其次,操作要得法,让儿童正确使用这些材料。其三,要敢于使用,要有创意。在《图文并茂重搭配》一课,先展示调查报告(没有添加图片),然后播放设计好的“小论文”,使学生初步形成感知,对于图片的设置,文本的摆放、搭配,一目了然,对比性显而易见。学生感性认识丰富了,教学目标的结构和层次就显现出来了。
2.整理事实。儿童经过实际操作,获取了丰富的感性认识,要进行系统的整理。首先,要有广泛的语言描述,广泛不是对个体而言,
而是学生把怎么想,怎么知道的,知道了什么,这个思维层面,通过语言相互交流,产生思维的碰撞,达到协商、补充。其次,情节再现,教学中适时师生演示,让情节再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趋于完善。
3.研讨总结。这个层次是教学目标的权重所在,好比秤砣,能度量整个认知过程。首先,要师生互补,通过师生间的语言交流,使学生的前语言状态更加饱满,完成形象思维过程。其次,概括总结,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不唯书”“不唯上”,形成“小科学家”结论。再次,就是要精心引导,通过语言压缩、词语替代等方法,完善結论,不急于求成,要舍得花时间。
三、巩固深化,检测目标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思维得以拓展,能力得以加强,此环节是对教学目标的评测,具体操作如下:
课上练习。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梯度的操作。操作要简易,时效性要强。还可以布置发挥性的习题,如学完这课你有什么想法或打算做点什么?这样即巩固新知又发展能力,实现自行探求到应用知识。在进行巩固性练习的同步,评定学习效果和相应目标的落实程度,并及时矫正和巩固。
课外延伸。这是教学目标的延伸,也是对学生探究中设想的呼应,是应用新知进行创造思维的发展。课上以布置作业的形成,让学生课下完成制作,并及时进行指导、成果展示。有布置、有落实、有实效,有利于培养学生技能、展示特长,树立严谨、认真、求实的科学观。
四、把握关键,反馈——矫正
(一)做好导入诊断反馈
主要是以课前谈话、个别辅导,包括对课上新知识的试操作等形式,对学生已有认识结构和操作技能等做到心中有数,便于课上及时矫正。
(二)实施认识过程的全程反馈——矫正
主要是采取随机观察反馈法,教学中对个别问题在巡视中矫正,对共性问题要集中矫正。在操作后的反馈以汇报形式出现,结合情境再现、演示等,对认知的不足或偏离及时进行矫正。此环节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氛围,让学生尽其所知,尽其所能并把握好启发的角度和层次,挖掘学生的潜能,真正实施有效的反馈——矫正。
(三)终结性反馈
对新知的巩固和扩展进行反馈——矫正,形式以选择、判断、简单操作为主,实效性要强。选择、判断等习题以出示手势表示选取、判断正误等活泼的做题方式,让全体学生,尤其是差生都参与反馈活动,及时进行矫正,完成教——落实目标;学——实现目标。
综上所述,实施目标教学,克服了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在目标细化过程中,增强了目标导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学生全面参与、经历科学认知过程,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科学自然观和科学态度的核心任务。
参考文献:
[1]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关于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指导意见(试行).
[2]天津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3]《天津市中小学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见》的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