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三个红布包

2020-02-05 06:17谭若晨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布票票证警服

谭若晨

在小区院子里陪爷爷散步,偶尔飘落的树叶,已经有了或黄或红的边缘,再过段时间,应该斑斓满园了吧。爷爷出生于1950年2月,曾经是军人,退休前一直是警察。爷爷讲起他小时候住的土胚房、父亲小时候住的石头屋以及现在居住的高层住宅小区……不经意的侧脸,发现爷爷从来挺直的脊背略有些佝偻。突然有点伤感,走上前,牵起爷爷的手。爷爷楞了一下,笑了笑,另一只手理了理我耳边垂下的头发……

回到家,奶奶在收拾爷爷的衣柜。让我缠着爷爷讲述来历和过往的,是衣柜角落三个红布包,在我疑惑且探究的眼神下,爷爷小心翼翼地打开了三个红布包,其中一个包着结婚证、边防证和几张黑白老照片;一个包着警察制服肩章、徽章等;一个包着几十张粮票和布票。

证件和老照片

边防证是目前我们家最久远的身份证明,制于1968年5月,是爷爷入伍后从广西桂林进入越南参加援越抗美时所持有,高约10厘米宽约18厘米的硬版纸对折,内页写着姓名、部队番号和日期等,贴照片的地方空着,爷爷说已记不清是什么时候遗失的了。老照片中那张站在越南谅山一个防空洞前戴着钢盔、穿宽松灰白制服的照片,与这张边防证互为映证。当年爷爷参加的是解放军6835部队铁道兵二十六师六团二营(通讯营),部队主要从事铁路修建、改建及设施维修维护任务。虽然不在战争的最前线,爷爷和他的战友们也坚持着“宁愿前进一步死、不愿退后一步生”的大无畏精神,奔波在战争空隙,与敌方开展着“破坏、恢复;再破坏、再恢复”的拉锯战。在大轰炸的过程中,爷爷也见过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状,也曾被炮弹震得耳痛好几天。由于经常蛰伏于防空洞,湿热的气候让爷爷的皮肤有过严重的溃烂,直至现在皮肤病依然是困扰晚年生活的病症之一。

结婚证是时间上次于边防证的第二个证件,时间为1971年8月,秭归红星公社革命委员会颁发,折叠的印记处也已经破损。1969年11月,根据军委命令,爷爷所在部队从越南撤离,回到陕西安康整训。1971年5月,爷爷从铁道兵部队转业至成都铁路公安局当了一名乘警。1971年8月,在太爷爷不断的催促下,爷爷请假回到了秭归老家,与奶奶登记结婚。那年,爷爷21岁、奶奶19岁。登记照上,奶奶的大长辫子很是让我羡慕。

几张老照片中,太爷爷的一张照片让我格外关注,这张照片对应的年龄应该在70岁左右,精瘦的脸庞、黑炭一般的肤色、垄沟一样的皱纹、深陷但有神的眼睛,让坚强、质朴、祥和完美的统一了……

警服与警徽

爷爷把肩章、警徽类的拿出,按不同式样分类,按他能够回想起的年限依次摆着,并找出对应的警服摆放着。爷爷穿过4代警服,分别为71式、83式、89式、99式。爷爷对有些肩章、领章等变化记的不太准。我干脆拿过平板电脑,搜索不同时期的警服样式,对照爷爷摆放的实物了解公安制服的变迁史。

1971年,为区别军警服装,全国警察制服增加大檐帽,上下装均改为蓝色,后鉴于存在着颜色不鲜明和吸热性强等问题,1974年改为上白下蓝,当时的帽徽和领章与部队一致,爷爷只保存了领章,上面还有蓝色的章印,但已无法辨认字迹了。作为乘警,爷爷说那时和战友们常年在成都、泸州、达县等地或川鄂黔桂等线路上执行安保任务。有点空余时间,就到驻地自发组织的业余学习班,通过背诵、抄写毛主席语录来识字、写字。

爷爷保存最早的警察制服是83式。上衣有黄边的肩袢,袖口有两条黄色袖线;帽徽为金色麦穗簇拥下的蓝色盾牌。这时候的爷爷,已过而立之年,为照顾家人,主动要求从成都铁路公安局转回湖北,最后选择到邻近秭归老家的原宜昌行署大老岭国有林场工作。先是民兵后再穿起警服,就是这款83式了。

89式制服变化不大,少了红裤线,公安臂章由悬挂式改为直接缝制。那时的大老岭,是历史上大老岭林区内人口最多、结构最复杂的阶段,也是大老岭建设历史上盗伐林木、捕猎野生动物、采挖珍稀药材案件发生率较高的阶段。爷爷那时基本上走遍了林区所有的山峰和峡谷。也因以情感人、执法公正,得到了周边老百姓的敬佩和认可。暑期到林区,说起是某某的孙女,我都能感觉到村民们从内心里表现出的热情和亲切,那应该是情感认同的一种延续吧。

爷爷衣柜里保留最多的属99式即现行警服。基本颜色为藏蓝,臂章上的“公安”二字变成了“警察”。服饰佩戴帽徽、领花、警衔、警号、胸徽,感觉这些更显庄严和肃穆些。或者是回忆起热血的军警生涯了吧,爷爷将几套衣服翻弄来去的舍不得放下。我感叹的是质地和式样的变化。仔细想来,反映的应该不只是服装的变迁,更应该是不同时期经济、理念和发展的缩影吧。

布票与粮票

“那个时代,票比钱管用,没票寸步难行”。爷爷收藏的布票和粮票有近30张,说是穷怕了,虽然紧缺但依然不敢用完,担心有朝一日还能用得上,谁知发展太快,退出的迅速并果决,这些个票据最后只能成为收藏品。看着这些票面不同、颜色各异的票证,想起老师在课堂中绘声绘色描述的计划经济时代,粮票、肉票、布票、盐票、油票、煤票、烟票、蔬菜票……就连买糖果糕点、火柴肥皂也要憑票,票证渐渐成了居民吃饱穿暖的一种保障。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票证才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爷爷保留的布票主要是省内流通的那种,有绿色的5市尺卷、红色的5市尺卷和多色的市寸卷。奶奶讲,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后期,外祖婆去世,外祖公常年在外靠蔑匠手艺混口饭吃,十多岁的她和不到十岁的舅姥爷一起生活,没有什么收入,除田里出产点粮食外,多靠村民们救济,隔壁领居给的只要是能称之为布料,如旧衣服、毛巾、线手套什么的,任何边角或者未完全损坏的布块,奶奶都会收集起来,抽空缝补成可遮寒避风的所谓衣服。爷爷补充说后来帆布不用计划,虽然帆布太硬且不经脏,穿着不舒服,但依然让没有布票的爷爷及当时的许多人采购后剪裁成衣裤,用铁锅后面的烟灰不停揉捻,揉捻的目的一是减少硬度二是染上不容易洗掉的灰黑色,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缺布票而无衣可穿的现实问题。

爷爷保留的粮票有全国流通的蓝色叁市斤劵、红色壹市斤劵,有省内流通的黄色拾市斤劵、白绿交织的拾市斤劵,还有少量重庆和宜昌市的流通劵。爷爷讲起那时领票后对票证的保护、对每月固定时间去兑换粮食时的拥挤还记忆犹新,讲起现在超市里什么都可以买到,在那个年代是不可想象的。

爷爷差不多与共和国同龄,生活轨迹、命运和质量同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三年自然灾害”……“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重大历史时期或者重大事件中,爷爷和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一样,见证并经历,且为越来越好的变化而欣喜、自豪和满足。证照徽章也好,布粮票也罢,总体折射的历史是伟大祖国发展的历史。从“票证时代”到“账单生活”的转变,如同散步时爷爷讲起的祖孙三代居住房屋的变化,如同爷爷摆放的不同时期警察制服的变化,折射出的正是中国几十年来社会结构深层次的变革,还有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所发生的日新月异的进步。

本文系参加第二届“燕园杯”历史写作大赛作品,获省内一等奖。

猜你喜欢
布票票证警服
宁海“票证的故事”
如果这都不算爱
布票
警察
我与军用布票收藏
哪些布票有“钱途”
投资粮票成富翁
投资粮票成富翁
票证“含金”合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