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物建筑的保护与修复不是一次性工作就能解决的,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在科学、系统的理论方法的指导之下,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相关经验,通过积极创新探索和引进先进技术来提高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及技术。
关键词: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技术
被列为文物行列的建筑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历史文化财富和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過程中创造出的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可观的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形式,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意识形态。研究文物建筑能够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促进当代甚至是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社会的发展以及自然环境因素往往会对文物建筑造成一些不可避免的破坏,而不合理的开发也会对文物建筑的保护及管理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的文物建筑,保留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复工作迫在眉睫。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复技术并不是一项单一的技术,而是涉及了文物学、建筑学、历史学、考古学甚至是力学以及材料应用等诸多学科在内的一项有着较强综合性的技术形式。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才逐渐开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各项研究活动的深入,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大量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的文物建筑,我们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复技术及水平。
一、我国文物建筑概述
关于文物建筑这一概念,在我国的文物法中其实是没有明确规定的,只是对于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进行了概念上的区分。其中,不可移动文物类别中包含了建筑形式的文物类别,包含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各种类型的建筑及建筑组群,以及有着鲜明的时代、地域或者民族等特征,能够被作为典型的其他建筑及建筑组群。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古建筑也是受保护的建筑形式,但是文物建筑不等同于古建筑,除了古建筑,其他具有历史、艺术以及科学价值的建筑形式同样属于文物建筑,比如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再比如石窟寺、壁画以及石刻等;不仅如此,与特定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革命运动相关的,或者被赋予了特殊纪念及教育意义,或者有着重要史料研究价值的近现代建筑形式,以及一些著名人物的故居等都属于文物建筑,其中又包含了代表性建筑以及史迹与实物,比如:蒋氏故居、黄埔军校遗址等。
二、文物建筑保护修复工作的现状及必要性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文明的存在价值,人们愈发重视对于传统文明的保护与传承,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复也日益受到关注。文物建筑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是文明的延续,修复文物建筑、保护各区域内的历史文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因为现阶段我国对于文物建筑保护以及修复工作的宣传不足,导致在社会上的认知度不高,普通公民缺乏相关意识,国家相关部门及领导层也未给予足够重视,使得我国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复工作开展不顺利,工作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也未能得到广泛普及。
首先,我国现阶段的文物建筑保护修复工作存在较为严重的内容缺失现象。在开展工作时因为对于项目的施工记录及追踪调研不够重视,使得相关资料不够完整,不仅不能完整记录工作过程,留下完整的历史记录,也不利于总结文物建筑保护修复工作的经验及成果,导致我国的文物建筑保护修复工作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参考价值的实际操作流程,也就没有办法在实践中总结出值得参考、借鉴的经验,不能给后来类似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指导。更进一步来说,也不利于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完善与发展。
其次,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对于文物建筑保护修复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仅相关的政府部门提高了关注程度,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相关院校也积极参与其中,这种状况固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因为大多数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往往是文物建筑的外貌和视觉效果,忽视了对于引起文物建筑病害根本因素的研究,导致文物建筑未能从根本上得到保护,这也是我国虽然一直致力于对文物建筑进行保护修复却难以收获良好效果的原因。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国一些文物建筑因为没有及时地得到修复和保护而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再次,从技术层面的角度来说,我国对于文物建筑保护修复的相关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表层。不仅没有形成成熟完善的保护修复理论,相关的保护修复技术也不够成熟。相较于一些走在前列的国家来说,技术相对落后,虽然我们也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但是因为缺少相关的理论指导,也没有相应的定性定量评价标准,在实际使用中缺乏规范性,未能充分发挥出这些技术的作用和价值。
三、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修复的方法及技术探究
(一)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修复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1.基本原则——真实性
基本原则也就是必须遵守的原则,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本要求。真实性原则是文物建筑保护修复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整个工作中的核心思想,我们必须保证文物建筑的真实性得到保护。保护文物建筑的真实性,不仅要保证文物建筑原始的建筑形制、历史信息的真实性,也要保证其功能使用、施工工艺及技术的真实性,甚至还需要保证其材料的真实性。真实性原则同时也是评判文物建筑价值及其保护修复合理性的重要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区域、民族之间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特征,而文物建筑作为不同地区、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或者精神文明象征,承载着其独特的历史或者文化等意义。所以,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建筑的真实性,在开展保护修复工作时需要与当地的地域特色及民族传统等结合在一起,延续其传统材料的基本特征,尊重其原有的文化情感需求,保证从观念到技术上的全面本土化。
2.五大派生原则
派生原则是相对于基本原则而言的,是基于修复措施和技术层面的原则要求。
其一,可识别原则。在对文物建筑进行修复的过程中,需要对文物的材料或构件进行替补或者是替换时就需要用到可识别原则,也就是对于新修复的部分,无论是材料、质感,还是工艺、颜色,都要做好新旧识别,能够与原本的区别开来。这也是真实性原则的一个体现。
其二,可逆原則。很多文物建筑所处区域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还较为落后,这能倒逼工作人员进行简单的抢救性修复和保护,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仅如此,文物建筑的修复过程往往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而不得不采取一些临时性的措施。针对这些情况,就要求文物建筑的修复必须是非破坏性的,不仅易于识别,还要是可恢复的,以方便后续工作的开展。也就是说修复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必须是可逆的,添加或者替换的构件也必须是能够再次替换或者拆除的,这也是为了更好地保证修复后文物建筑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其三,最小干预性原则。对于能不采取修复措施的文物建筑,除了日常的保养之外,就不要再进行不必要的干预;对于那些不得不进行干预的文物建筑,首先考虑使用附加手段的保护措施来缓解文物的损伤,以优先能够延续建筑的现状为主,实在需要在建筑上进行直接干预的,也要保证将干预控制在最小的程度。
其四,原址保护原则。文物建筑往往是不可移动的,所以,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建筑,需要对其原址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其五,修旧如旧性原则。如果将文物建筑修复的如同新的一样,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历史价值。所以,针对于文物建筑的修复当以保存最大的历史信息和氛围为首要目的。我国的文物建筑尤其是一些古建筑多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在修复的过程中就要尽量避免拆除或者添加构件,对于一些损坏率较高的材料,如果旧料还能使用,优先选择旧料,只有在旧料确实不能使用的时候才可以使用新料,使用的新料要在隐蔽处标注好更换时间,并记录在册,形成详细、完整的档案。
3.完整性及安全性原则
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复还必须要遵守完整性的原则,保证文物实体及其文化情感呈现的完整性。除此之外,采取的保护措施必须是安全的,严禁出现保护不当的现象,不能对文物建筑产生二次破坏。
(二)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修复的主要措施
1.直接保护方式
对文物建筑的直接保护措施一般需要在不得不对文物进行直接干预的前提下使用,在采用直接保护措施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原则,在尽可能不破坏文物的历史信息及真实价值的基础上进行,最大限度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及真实性。除此之外,还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文物建筑的实际状况选择最恰当的保护方式。
防护加固方法:顾名思义,就是在文物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采取的保护措施,随着现代建筑工艺及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能用于防护加固的工艺和技术也逐渐多样化,主要是利用现代工程技术中的加固、支撑、防护等方法及技术对文物建筑施加保护,维持其现状。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增加加固材料,还是采用防护措施,都要尽量安排在隐蔽的位置,尽可能降低对文物建筑外观的影响。
现状整修方法:对于那些已经遭到破坏的文物建筑,就需要对其本体进行相应修复,尽可能使其恢复原状。在开展修复工作时要严格遵守其真实性原则,做到修旧如旧,保证其原有特色。
重点修复方法:既是对文物建筑重点部位的修缮,也是对那些可能会对文物建筑保存现状造成破坏的问题进行重点修复处理,使其尽可能恢复原状,保证其原有价值。
2.间接保护方式
作为一种日常工作形式,间接保护是文物建筑保护修复工作中最常用的方式,属于日常性工程,既包括日常的定期维修保养,也包括对文物建筑的预防性修缮。日常保养同样是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中最佳的手段,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可能会对文物建筑造成损害的因素并进行化解和处理,保证其能够维持现状,也能将对文物建筑的干扰降到最低。
四、结语
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复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修复过程中不仅要严格遵循相关的原则,也要合理选择保护修复方法,尽可能保证文物建筑的原有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王向坤
1977年生,女,汉族,天津蓟州区人,本科,职称为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
参考文献
[1]朱会亚.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与技术研究[J].文化产业,2020(21):23-24.
[2]战冠红.浅析古茶馆建筑修复及保护的技术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01):81-82.
[3]佚名.古为今用浅谈古建筑的保护修复问题[J].收藏与投资,2016(01):124-125.
[4]丁幽咪.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与技术研究[J].门窗,2015(06):206.
[5]贺欢.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与技术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