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展馆展教功能拓展研究

2020-02-04 07:57陈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22期

陈君

摘 要:研究依据我国文化艺术展馆发展现状、世界文化展馆发展趋势等调研内容,进一步研究文化艺术展馆展教功能拓展这一课题:展馆教育功能还需充分发挥,重视人与自然、文化与社会的关系,转变传统的展陈思路,综合采用多种展示方式。

关键词:文化艺术展馆;展陈方式;公共教育

1 文化艺术展馆的展教功能及建设发展现状

1.1 文化艺术展馆的展教功能

本研究中文化艺术展馆的展教功能主要涉及展览陈列及社会公共教育两个方面,通过展品的展示陈列,传播文化、历史、艺术、科技等知识,履行社会公共教育职能。文化艺术展馆相较于其他社会公共教育机构是有其突出优势的,是展品研究成果的全方位体现,揭示了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线索、人类发展等多维度的问题,体现了科技发展与文化内涵的结合。

当代展陈理念越来越注重展品之间的联系、挖掘背后的故事,通过明确的主题思想、文化线索、空间规划、形式语言、艺术表现等服务于公众。因此,展陈的社会教育功能是其发展的最终目标,通过艺术形式和主题的有机结合,以鲜明、直观的实物素材达到视觉教育的目的,提高视觉素养。

1.2 我国文化艺术展馆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文化艺术展馆建设和发展的政策保障及经费投入,一方面展馆数量增长、规模总量扩大,另一方面展馆的展教功能也有所增强。越来越多的民众走进展馆,观看主题展览、参与体验活动、聆听专题讲座、关注展馆文创等。乘着文化艺术展馆发展黄金期的东风,展馆主题文化热播剧、文创产品设计及文化旅游项目推广应运而生,其受众面不断扩大,其发展向着大众性、普遍性推进。

2 文化艺术展馆展教问题与对策

2.1 展陈的主要形式、主要问题及措施

传统的文化艺术展馆经历了以展品为中心的静态展陈,如今正走向以观众体验为中心的展陳发展阶段。目前展陈的主要形式为以展品为中心的静态展陈、还原展品历史场景的展陈、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的展陈、结合多媒体手段的动态展陈、引导民众进行互动的体验式展陈等。

展陈形式日趋丰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展馆的展陈内容与形式常年未改,观展者失去了兴趣;盲目借鉴或抄用其他展馆的成功经验,造成主题雷同、创意低下;缺乏对展馆理论学习的深层研究与自我消化,无法形成系统的展陈设计体系构造与思维创新跨越。

针对以上问题,依据展馆展陈设计的一般方法,提供可行性措施。展馆中常年展部分内容与场地相对固定,因此对空间形式感及空间氛围的把握上变化不会太大,可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加动态展示效果,也便于实时更新、拓展与补充。学习借鉴国内外优秀展馆的创新内容和表现手法,自我消化、吸收,深入研究展陈设计理论,了解当下展馆发展的新需求与新趋势。除了须把握展陈的空间形式感及氛围塑造,更须深入了解展示内容、理清各个展示区域脉络、总结展示区域的故事线,对照故事线整体、连贯地进行展陈设计,确保展陈形式感与氛围塑造的准确性,进而实施展陈效果再创作和系统集成,达到展陈思维的创新跨越。

2.2 公共教育的主要形式、主要问题及措施

文化艺术展馆公共教育培养的核心素养是视觉素养,借助展馆公共教育的主要形式,提高民众的视觉思维审美能力、评论作品的鉴赏能力、创作作品的表现与交流能力等。主要形式有展览专题讲座、语音导览或志愿者介绍、文化艺术体验工作坊、文创等衍生品的设计与开发等。

虽然公共教育的形式较以往更为丰富,但依旧缺乏多样性。其中,部分专题讲座内容过于专业化,难度大,受益面不够广泛;无论是讲座、导览、介绍,还是工作坊体验、文创衍生品,传递展览信息与文化艺术知识多是单向通道,缺乏受众接收信息后的反馈环节。

针对公共教育这两个主要问题,首先从文化艺术品鉴赏的角度进行调整,改变过于精深与专业化的角度,把对作品的体验放置于日常生活与作品产生的历史情境相互联系中去进行。当观众来到展馆,通过对作品的背景、作者的情怀与思想境界的解读,以生活化的角度引导体验,拉近展品与观众的距离,使其产生对展品的有效联想与感受。其次采用多方联合的互动模式指导观众学习文化艺术作品的鉴赏,在完成导览之后填写学习单反馈接收的相关信息与获得的体验感受,借助简易和有效的方式进行创作、撰写或发表学习收获及意见等,通过信息反馈环节了解展馆公共教育的成效,最终将视觉素养的相关能力与经验融入工作、学习、生活和人格中。

3 文化艺术展馆展教新途径与新方法——国内外展馆案例分析

当代文化艺术展馆展教功能日趋完善,不断适应民众在时代发展中对文化和艺术素养的追求。现代与传统、文化与社会、艺术与科技、民族与世界,互相尊重、彼此借鉴,在多元文化中和谐共存、包容发展。国内外出现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案例,体现出当代文化艺术展馆发展的新趋势。

3.1 融入本国传统文化

一些展馆在注重考古价值与人文意义的同时强调本国文化;地方性展馆则更突出当地的区域性文化与民俗艺术,不失为其显著的展教特色。

无锡博物馆面向公众开设“三大课堂”,其中文博课堂开展了古代铜镜学习,艺术课堂开展了釉下彩学习。传统文化艺术及民俗类主题教育如活字印刷、惠山泥人、传统锡绣等“雏鹰小队”系列活动,紫砂壶、中国画等研学实践活动,深受民众喜爱。“紫砂一壶百味生”研学实践活动分为简单茶盏教学和进阶茶壶教学,带领参与者了解紫砂泥料、紫砂壶成品的独特之处,通过掌握制作基本技法品味宜兴紫砂在造型、用色等外在形象上的艺术内涵,体味活动中传达的意蕴。参与者大多为无锡中小学学生,通过活动感性地体会当地传统文化流传至今的魅力,产生浓厚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同样,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欧洲文艺复兴发源地,保存了许多古迹,建成了数量众多的文化艺术展馆,被称为“世界博物馆之都”。其中乌菲齐美术馆是意大利甚至欧洲数一数二的顶级展馆,展出了美第奇家族的私家收藏,它还是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宝藏,收藏了2500多件文艺复兴时期的独特作品,其作者都是世界上如雷贯耳的大艺术家。走进展馆,文艺复兴初期代表艺术家乔托的作品被放在第一个展厅,突出了这个时期作品的重要性,让观者深刻领略到佛罗伦萨作为文艺复兴发源地的重要地位。在展陈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不同观展者的条件,有个非常人性化的设计是,专门为视觉障碍人士制作了作品对应的同比例缩小的石膏浮雕触摸板,视觉障碍人士通过触摸同样能够感受到文艺复兴大师作品的魅力。

3.2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展馆的展教功能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用科技手段展现文化艺术内涵,达到历史性与时代性、思想性与观赏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无锡博物馆推出了吴地文明AR系列课程—《元倪瓒苔痕树影图》《唐青玉人鹿图配饰》《春秋吴王僚剑》《清光绪泥塑蟠桃会》。课程运用增强现实技术,识别跟踪物体,现实与虚拟结合,两种信息互为补充、叠加,具有实时交互性,增强了体验者的互动与趣味性。如《春秋吴王僚剑》借助AR技术,将展品多维度展现在体验者面前,使其直观全面地了解此青铜剑的具体信息。《清光绪泥塑蟠桃会》采用互联网形式认识和了解作品,让体验者了解作品背后的非遗文化。《唐青玉人鹿图配饰》借助AR增强技术,以唐代社会流行的道家思想为切入点,从唐青玉人鹿图配饰上的人物与动物纹饰来分析高士形象流行的原因,引出玉所代表的美德,帮助观者了解玉与德之间微妙的联系。

更为惊艳的是德国柏林的佩加蒙博物馆附馆的展陈方式。著名的佩加蒙祭坛是古希腊最后的巨型宗教类艺术作品,整个展区以全息投影的方式把古代大都市的杰作360度全景呈现在观者面前。人们置身于古代,沉浸于真实的场景氛围中,身临其境,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看着昼夜晨昏、时光流转,交错间我们叹为观止。配合全息投影技术,具有历史沉淀的古希腊石像披上了流光溢彩的外衣,营造出一种忽而厚重忽而明快的视觉印象。

3.3 还原展品历史场景

为了最大限度还原历史,在展品展陈上颇费工夫,每件都经过反复斟酌、比对才最终确定。为了恢复原貌,考古工作者花费大量的人工与时间,耐心修复、拼接,一点点营造复原。许多残缺的部分还要用水泥钢筋来填补,并配上同时代的装饰样式等。

无锡博物馆“吴风锡韵—无锡城市的故事”展厅运用城市场景模拟还原技术,结合投影表现无锡的民俗风情—老街道、小弄堂、小石桥、绸布店、米市和布码头。从上古时期的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到泰伯奔吴,无锡自古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在还原的历史场景中,一声声吆喝、一幅幅画面让观者仿佛进入了吴文化的历史长卷中,真实体验老无锡的繁华历史风貌。

在复原古代建筑遗址方面,佩加蒙博物馆真的是达到了极致。上文提到的佩加蒙祭坛由德国人用了5年的时间整体搬迁至柏林,并在博物馆复原了这座希腊神迹。佩加蒙博物馆还原了进入巴比伦城和通往王宫与神庙的伊什塔尔门和行进大道,两侧用精美华丽的彩色琉璃青砖砌筑,并饰有龙、狮子、公牛等动物的侧面浮雕图案。观者站在城门脚下环顾着遍铺蓝釉砖的城门及城墙,惊叹这座博物馆如此奢侈极致的还原程度。此外,馆中复原的米利都市场大门,观者看到的并非仅仅是集市的大门,而是真切地感受到那些充满了希腊与古罗马风格的建筑群落中的人文风情。

3.4 延伸展品展陈空间

当代展陈设计的空间形式感及氛围营造手法非常丰富,某些展览延伸了展品的展陈空间,从室内空间延伸到室外,与建筑的外立面、室外景观等互相结合、映衬,充分利用美术馆现场意义布置作品。

上海双年展的作品利用上海美术馆建筑体本身及建筑周围空间进行作品展陈,如章清作品《通天塔》、井士作品《移城》和胡介鸣作品《黑匣子》的大型装置均陈列在户外。陈志光作品《迁移时代:蚂蚁乐园》利用上海美术馆主楼外立面进行展陈,几只不锈钢锻造的巨型蚂蚁闪着彩色的光,攀爬在建筑外立面上,吸引了许多观者的目光。作品与观展者均融于环境,展陈的形式在艺术家、作品、观展者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艺术家创作了作品,观展者成就了作品,而作品又带给每位观者以不同的感受。

位于威尼斯大运河旁的古根海姆美术馆也是运用延伸空间进行展陈的。意大利雕塑家马里诺·马里尼作品《马与骑手》放置于客厅窗外的空地上,面对大运河,每个坐船经过的人都可以看到这位张开双臂兴高采烈的骑手。最佳欣赏角度是从客厅向外看,可看到整个雕塑清晰的轮廓,亦可观察到每个坐船经过的人看到这座雕塑后饶有趣味的表情。1995年,博物馆增加了一座雕塑花园,花园位于展厅外部空间,展陈一些小型的现代雕塑。当观展者坐在花园里喝杯咖啡,置身掩映于绿色灌木丛的雕塑作品中,一切都是和谐的。

3.5 加强公共教育互动

现代展陈设计越来越强调激发公众参与性,通过深入实践与体验接受和反馈信息,改变了以往说教传播的方式。展馆的公共教育也在参与互动的模式下,让观者体验、沉浸、入戏,从而收获良好的展教效果。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研究生团队与张家港美术馆、中小学开展了一场“画格文心—郑文山水画教育展”公共教育活动,优化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①聆听导览、填写学习单;②用元素进行拼贴画创作;③撰写、发表学习收获。根据展品组织教育推广的模式使原本单向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美术鉴赏与创作为一体的多元互动的公共教育活动。

国外展馆公共教育互动的形式十分丰富。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展厅入口处设有一个面向中小学生的主题活动室,立足双年展主题设立相关的艺术议题。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在展馆中部的空间设立了两个开放的儿童主题活动区域:一个是藏有2万册儿童书画的“儿童图书馆”,里面的书桌、书架等一切设施都是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设置的;另一个是“儿童工作室”,4~12岁的孩子都可以到这里来学习绘画、舞蹈、演戏和做手工等。一些展馆设置活动区域供民众学习、反馈,如在展厅放置坐凳及画板,供民众即兴表现,也是观展学习后的互动反馈。

4 结语

当代文化艺术展馆的展教功能不断提升,综合采用多种方式拓展展陈思路,强调公众的参与性。今后,其展教功能还需充分发挥人与自然、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时代在变,展教的目标以及理念也在不断更迭,把文物展陈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把文化艺术传播与展览媒介相結合,发挥相对于其他公共文化教育机构的优势,履行好社会教育和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何孟君.现代博物馆展馆陈列空间设计探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22):130-131.

[2]张威.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展陈空间的营造[J].艺术评论,2009(3):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