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中
摘 要:现今的博物馆已褪去以前只能看和听的一成不变的感觉,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对观众形成全方位的感官体验。通过各类展览和活动的举办,观众也能参与其中,体会到博物馆教与学的互动魅力。文章从山西博物院的展览和活动入手,通过营造丰富多彩的博物馆活动,增强博物馆的活力,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走进博物馆。
关键词:博物馆;展览;活动;山西博物院
曾经人们提起博物馆,首先想到的就是文物和考古,那些出土后被整理的文物整齐地放在博物馆的陈列柜中,人们随着讲解员的解说了解文物的来历,博物馆的内容过于程式化,甚至略带一些古板的成分,基本处于博物馆到观众的单项信息传递状态。现如今人们走进博物馆则有所不同,可辅助参观的方式更多样,往往一部手机就能解决,参观行程的活动自由度大,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进行参观,参观完成后可以通过博物馆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端进行意见反馈,甚至吐槽博物馆的各项弊端。这种互动方式与传统的单向传输模式有很大区别,更注重观众的观展体验。各种新技术在博物馆中成熟运用,甚至出现了4D、6D电影、虚拟现实等多维度感官刺激的影像,让观众能有不同的体验,这就是博物馆展览与活动活灵活现的体现。
1 展览陈列多姿多彩
1.1 基本陈列换新颜
馆藏基本陈列是博物馆彰显自身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容器。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水平决定一个博物馆在业界的地位,也直接影响其文化传播的能力。山西博物院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青铜分馆则以“吉金光华”为主题,展现了山西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从180万年前西侯度开始,经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以青铜器为主要特征的夏商周时期,晋文化逐渐成形发展,成为我国北方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北达塞外、南通中原,成为民族元素的聚集地,也是佛教文化重要传播发展地区,有丰富的佛教文化遗存。山西不仅是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发源地之一,明清晋商文化更值得一提。总之,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在展现山西历史文化特色的同时,亦能兼顾观众的欣赏需求。
通过声、光、虚拟现实、智慧导览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基本陈列旧貌换新颜,吸引观众的目光。同时近年来山西博物院也致力于网络博物馆的打造,将博物馆的基本陈列通过全景成像技术在互联网上进行展示,工作人员精心挑选最佳观赏视角,为观众带来了焕然一新的视觉体验,最大限度地展示了文物的观赏效果。网上展厅的开设,有效避免了节假日博物馆预约紧张的供需矛盾,也解决了部分观众时间紧张,无法按时观展的问题。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解决了观众现场看展难的问题。
1.2 临时特展创意佳
临时性特展需要将展品的历史性、专业性、观赏性、趣味性融合在一起,既要主题鲜明,又要兼顾观众的参观需求,不盲目地显摆艺术性,以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传统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事件巧妙地与展览结合起来。临时特展改变基本陈列以时间为主的叙事手法,通过其他维度文物价值的发掘,提取出吸引观众眼球的主题,呈现了不同视角的文化创意,得到了观众良好的反馈。如“莲花与世相—山西博物院藏明清水陆画艺术”,以佛教中较为常见的莲花和世相作为展览的切入点,通过宝宁寺水陆画中含佛、菩萨、明王、罗汉、护法神祇、天仙等,真实地展现了明代社会风俗和世间百态。整个布局按照《天地冥阳水陆仪文》中的坛场图式进行悬挂,画风典雅,形象生动,技法娴熟,是明代美学中的经典。通过策展人员两分钟看展系列影片的浓缩,最大限度地展示了整个特展的精髓,符合当今人们碎片化学习的需求。
2018年,山西博物院经过长时间的策划,举办了“古韵新生—山西省可移动文物保护成果展”,这一展览讲述了文物保护工作者所承担的重任,也让观众了解文物发掘和修复的过程。科学的方法是文物保护的基础,也是文物“活起来”的保证。同时通过活动揭开文物保护的神秘面纱,推动文物保护知识向大众普及。2019年策划的“百代标程—董其昌书画艺术展”,介绍了明末清初书画代表董其昌的作品,展览着重介绍了董其昌书画风格形成的原因及成为一代宗师的过程。有别于以往直接介绍书画技法的方式,通过其各时期的作品、艺术成就的展现,还原其艰辛的艺术探索历程。最后不回避对某些传世名品真伪公案的呈现,为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提供一个开放讨论平台。在“百年传承 守正创新—山西博物院成立100周年特展”中,结合博物院的藏品和民间的收藏,在微信公眾号平台推出了“百年风雨话沧桑—山西博物院百年纪念约读”专栏。此栏目聚焦山西博物院百年历程,选取百年历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或文物作为切入点,邀请当代研究者、亲历者讲述,让更多公众了解山西博物院事业发展的艰辛与荣光。
1.3 引进外部资源交流多
任何一个博物馆的展品都不可能覆盖所有门类,山西博物院馆藏资源虽然丰富,但是个别门类的藏品依然缺失。近年来,山西博物院注重与外馆的交流,把引进外部特展作为一项任务来落实。2017年,引进了“马约里卡之约—意大利陶瓷艺术展”,通过特展的介绍,观众很容易了解意大利陶瓷的风格,穿越时空观看文艺复兴时期马约里卡的文明。山西博物院还针对部分观众需要详细了解的需求,特地编制了《马约里卡之约—意大利陶瓷艺术》的电子图书,供观众免费下载阅读。“帝国之路—18—19世纪俄罗斯艺术展”则主要介绍俄罗斯近千年来的历史,包括俄罗斯的东方文化色彩和宗教文化,策展人员将展览浓缩成十五分钟的短视频,方便观众随时回味俄罗斯文化。这些特展作为国内外文化交流的载体,能提升观众对国外艺术的欣赏能力,在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时常了解国外的先进文化艺术理念。
“碰撞·融合—长城文化展”是国内馆际交流的范例,用壮美的万里长城讲述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培养观众的爱国热情,同时激发其民族认同感。通过引进国内经典文化,制作成观众覆盖度较高的特展,让博物馆掌握了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为博物馆多姿多彩的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山风云—古中山国文物展”从历史上被忽视的中山国说起,联合河北博物院,精选110余件(组)青铜器、金器、玉器等文物,着重描述了战国时期古中山国的风土人情,领略历史长河中一代枭雄的风采。“中国风—清代广东外销工艺品展”借助广东省博物馆的收藏,通过外销画、端砚、潮州木雕、广彩瓷、广州牙雕、石湾陶塑等极富广东地方特色藏品展示,勾勒出曾经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也让观众能充分感受到东西方文化融合艺术品的美。
2 教育活动丰富多样
博物馆的观众是不受年龄、身份和地位限制的,博物馆是一个面向全民提供广泛文化传输和教育的场所。丰富多样、形式多变的教育活动是博物馆社会服务能力的展现形式之一。山西博物院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实践、创新,通过与观众长期的互动实践,针对青少年、成年人和特殊群体推出了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打造出五彩斑斓的博物馆新生活。
2.1 主题活动内容多样化
为了让观众走进博物院以后,既能从中获得乐趣,又能从中真正学习到知识,山西博物院根据观众的大数据分析,制定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方案。一是以中华传统节日作为活动契机,如近几年的“年文化”活动中,都会邀请省内的知名书法家和青少年朋友、广大书法爱好者一起写春联,并为青少年提供与书法大家面对面沟通的机会,亦可获得书法名家的现场指导,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在端午节走进社区和学校等地,举办制作五彩粽、香囊等活动,通过“一叶粽情”传播节日相关知识的同时拉近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形成以传统文化知识为纽带,带动传统文化传播的新形式。二是以各种纪念日为载体,开展纪念日对应的主题活动。如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山西博物院与省内24家博物馆联动,推出“携手创未来”主题月活动,公众以时下流行的打卡方式参与其中;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原因,策划推出了覆盖整个5月的精彩线上活动,包括四场直播、专题视频片、图文专题报道、互动体验等活动。运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带动活动信息的广泛传播,使更多的观众参与活动。三是以临展为基础,开展主题活动。例如,“穿墙透壁 李乾朗古建筑手绘艺术展”期间,针对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我们推出了古建筑主题讲座、“这里最出彩”现场体验类活动、古建筑斗拱模型搭建体验、美术机构活动等形式不同的活动内容,受到众多古建筑文化和绘画艺术爱好者的喜欢。
2.2 快乐互动课堂趣味多
山西博物院青铜分馆在博物馆的三层设立了“探幽寻胜”展厅互动教室,主要用于青少年儿童互动课堂的开设。通过铜牌童乐、铜颜童语等青少年互动游戏环节,运用青铜器复仿制品教具,使青少年能够区分鼎、簋、觥、斝、盉、罍等常见青铜器的用途。利用鼎模和黏土模拟制作青铜器,让寓教于乐不再是一句空话。2019年国庆期间,山西博物院青铜分馆运用线上知识竞赛的模式,开展了青铜知识幸运大闯关活动,带动了观众学习青铜器知识的热情,并准备了百年院庆纪念章作为活动奖励,提高了观众的参赛热情。在太原市举办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期间,举办了“助力二青会,争当小使者”活动,“文明小使者”的身份让孩子们学会了博物馆文明参观的方式,体验了博物馆展厅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懂得了“小使者”肩负的责任。通过多层次、快乐互动课堂的开展,给观众带来了无限欢乐。在2020年小年期间,举办了五大小年活动,通过皮影戏、木偶戏、年画、制陶、面塑、编制、刺绣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场展示,让非遗项目不再神秘,使非遗项目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带动了青少年学习非遗传统技艺的兴趣。在结合春联大派送,剪纸、写春联等年文化自助体验,让博物馆人气满满的同时,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让百姓们不仅形式上过年,更在精神上过年。
2.3 文化讲座知识多
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山西博物院将讲座这一形式品牌化,推出“晋界讲坛”。讲坛以基本陈列和山西历史文化为核心资源,结合学术界热点、最新考古发现,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度解读,打造成为广覆盖、多元参与的品牌教育项目。另外临展讲座也是观众认可度较高的活动形式,例如“山鹰之子—安第斯文明特展”期间,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对古安第斯文明进行深入的解读。又如“百年传承 守正创新—山西博物院成立100周年特展”期间共推出三场讲座,其中“博物馆对谈—未来从这里出发”邀请山西博物院三位历任馆长讲述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并与观众沟通交流博物馆的建设思路和布展想法,聽取观众对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博物馆通过日常“晋界讲坛”的推出,邀请山西博物院的资深专家对文物的发掘、保护和文物背后的故事进行解读,成为博物院讲座系列的招牌,深受广大历史爱好者的喜爱。近年来,山西博物院教育部门结合观众需求,深度挖掘展览内容,将博物馆资源以丰富的形式带给观众,正是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教育职能的体现。
3 结语
每个博物馆需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抓住特色不放松,让博物馆不再是冷冰冰的展馆,而是一个温馨的家,也是一所服务大众终身的教育机构。博物馆的发展必须找准自身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相信通过山西博物院一代又一代文博人员的共同努力,一座多姿多彩、活灵活现的知识宝库必将融入每位观众的日常生活中,更能深入到青少年的教育体系里。通过与新媒体的结合,山西博物院的传播影响范围必将日益扩大,随着信息的流动,将晋文化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曲金丽.让博物馆“活”得多姿多彩—浅谈廊坊博物馆展览与活动[J].文物春秋,2016(1):41-44,80.
[2]秦欣欣,周舟,郑媛媛.博物馆陈列展览发展—以新乡市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1):144-145.
[3]莫伯治.百花齐放的艺术殿堂—广州艺术博物院笔记[J].建筑学报,2001(11):4-7.
[4]陆杨.皇家的“年味儿” 故宫博物院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J].时尚北京,2019(2):228-231.
[5]刘哲,赵妍.浅析教育学、传播学视角下的博物馆展览策划与实施—以“我的自然百宝箱”展览为例[J].博物院,2020(1):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