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丞 梁倩
摘要: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批判蒲鲁东无法把握“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有机体”,这根源于蒲鲁东的研究方法套用了黑格尔的方法,把人类社会区分为十个前后相继的“环节”,因而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马克思始终把人类社会看作一个完整的、活的有机体,社会有机体思想对促进当代社会发展,特别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哲学的贫困》 社会有机体 社会发展
《哲学的贫困》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初次公开问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当作一个有机整体,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和唯物史观理论进行考察分析,发现了社会有机体中隐藏的人本性、整体性、动态性特征,从而全面分析了社会的发展。通过研究和把握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对于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运用具有重要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最初的萌芽产生于《莱茵报》时期,此后,马克思的诸多论著中都或多或少地表述了相关思想,但并未直接提及这一思想,直到《哲学的贫困》中正式提出了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观点,由此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才正式被世人所知。
(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产生前提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对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社会发展受到必然性的支配,因此有机体属于主要是自然范畴。此后,黑格尔的社會有机体思想将范畴扩大到社会层面,极大的发展了社会有机体思想,然而他仍然坚持唯心史观,将社会发展与人分离开,因此并未能真实客观地将分析出社会有机体思想。但康德和黑格尔的研究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提供了思想材料。
“实践”意义的揭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马克思所阐述的人类的劳动实践构成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社会,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还是农业、工业等经济基础,人类全部的社会历史都是建立在人的实践劳动之上的,不是凭空形成的。马克思的这一发现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一方面,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真正根源,分析考察了实践这一关键要素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根本作用;另一方面,它将人类社会的一切都归结于实践,将看似无关的各个部分通过实践联系起来,为构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发展
马克思充分吸收了以往哲学家特别是黑格尔对社会有机体研究成果,通过分析考察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分析,正式提出了社会有机体思想。
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分析批判,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问题,创造性地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表现形式结合起来,并总结出资本主义的灭亡与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蒲鲁东的错误之处在于“把种种社会关系看做同等数量的社会阶段,这些阶段互相产生,像反题来自正题一样一个来自一个,并在自己的逻辑顺序中实现着无人身的人类理性”,蒲鲁东的这一观点将社会机械化的看作链条,仅把社会中的各个范畴当作维系链条的孤立存在,而忽视了社会有机体是一切社会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的社会状态。
二、社会有机体思想内涵与特征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包含着许多具有内在联系的要素,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除了内部的相互联系之外,还与外部世界发生着联系。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人本性、整体性、动态性的特点。
(一)社会有机体思想内涵
1.自然
自然是人生活着的客观世界,是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大多数生产活动都是建立在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之上的。人类社会是人在自然中开展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建立起来的。自然与人类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与自然密不可分。
2.人
人作为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其生存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情况息息相关,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会推动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同时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情况也在影响和制约人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在影响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中,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力量。生产关系主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成果分配关系,生产关系的状态决定社会经济形态。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构成社会有机体,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社会有机体发展的根源和基础,它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社会有机体中上层建筑的变化。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适应情况对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社会有机体就会呈现和谐发展的趋势,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时,社会有机体就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二)社会有机体思想特征
1.人本性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是以人的实践为立足点的,实践使得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具有强烈的人本性特征。人本性的核心是尊重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除了与实践对象有着联系之外,各个实践主体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2.整体性
社会有机体作为一个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有机整体,它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以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实践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有机体是诸多社会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状态,各要素之间之所以能够构成有机体就因为有各种关系的同时存在,而各种关系之间又存在密切的联系,这些联系构成一个有机体系统,这就是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特征。
3.动态性
社会有机体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有机体。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有机体经历了简单到复杂、低級到高级的发展历程,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呈现出多领域、多变化的新特点。
三、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为促进社会整体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从人本性、整体性、动态性出发,将社会看作有机发展的整体加以考察分析,论证了社会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体系统。这一思想从理论层面上解决了我们对社会的认识问题,成为我们建设社会的指导思想,同时社会有机体思想中包含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及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发展内容,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一词深刻体现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整体性特点,社会是一个结构性整体,只有实现整体发展,社会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实现整体和谐;为了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这一思想体现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动态性特点,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出发,将社会看作有机发展的整体,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社会的原则,如整体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让我们充分认识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符合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是社会整体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深入学习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有助于从思想层面帮助我们领悟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哲学依据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世界发展新形势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体现了社会有机体思想与世界形势的结合。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提供了大量的坚实基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世界谋求共同发展的背景催生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的诞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样历史也在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人类社会要想长久的繁荣发展,就必须要在共同体中生存。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中找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基础,洞察时代变化风云,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思想中探索包括中国在内其他各全球性的社会有机体的自身发展道路。
新时代环境下,我们务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当代价值并利用好这些价值,同时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贯彻融入到当今我国社会建设的国情中,使我们形成对社会发展的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姜海波.马克思《哲学的贫困》研究读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3]杨洪源.重新研究《哲学的贫困》:意旨、思路与结构[J].哲学动态,2015(11):5.
[4]张文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天津师范大学,2012:26.
[5]王辉,石磊.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逻辑关联[J].人民论坛,2019(8).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