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2020-02-04 07:53高攀
公关世界 2020年24期
关键词:话语分析

高攀

摘要: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是发布中国重要外交活动信息和与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本研究选取4月28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中澳洲记者和外交部发言人的问答为语料,运用话语分析和视觉语法,采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旨在揭示问答互动的详细过程。研究发现,话语分析理论和视觉语法适用于外交部例行记者会语料,逻辑拆解重组有助于理清双方观点,而语速、停顿、重音和节奏则会影响信息传达的准确度。此外,从视觉角度而言,近景镜头的运用、侧面平行的取景视角、问答双方不同时出现在画面中间的安排,则体现出“客观”与“平等”的立场。

关键词:外交部例行记者会 话语分析 视觉语法

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是外交部发布中国重要外交活动信息、阐述中国对外政策工作的平台,同时,它也承担着国家重要外事活动,是与外界交流的重要渠道。然而,它作为特殊的会话语料,也引起了学术界人士的关注:刘瑞文(2016)选取多篇外交部例行记者会语料,探究其语类结构潜势;周霞、王慧芳(2016)运用明示-推理交际理论剖析政治话语,认为外交话语多运用多级二步推理模式,多级角色听者普遍存在。上述研究多聚焦于外交辞令、语义、口译教学等层面,鲜少有研究从话语分析视角切入,探讨问答互动过程。本文以4月28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为语料,选取澳洲记者和外交部发言人的问答过程进行研究,运用话语分析和视觉语法理论,采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旨在揭示问答互动的详细过程,为外交问答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问答互动的话语分析

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作为特定的会话场合,其问与答遵循一定的秩序,话轮转换方式相对固定,话轮分配大致均等。按照惯例,记者负责提问,外交部发言人负责回答。因本片段是由后期剪辑而成,集中呈现了澳洲记者与外交部发言人的问答,下面将按照议题的顺序开展探讨。

每一轮问答都有其整体结构组织,包括开端-提出问题-处理-结尾这四个阶段。第一轮问答共有4个话轮,二人遵循一问一答的模式,交替发言,且每个发言人话音刚落,另一个发言人便立刻开口,衔接紧密。首先,《澳大利亚人报》记者提出问题前做了大量的铺垫,且在问题之后又进行补充性说明。这一做法使得问题的提出显得深思熟虑,同时也给回答者施加了一定的必须做出回应的压力。在外交部发言人回应后,该记者调整了发问的方式,转迂回为直接,显露其真正目的。反观外交部发言人的回应方式,他先是以反问来质疑澳洲记者的问题,接着强调对方驻华记者的身份,归结问题的根本在于其没有深入中国民间,了解民意,以至于产生片面的观点。此外,澳洲记者发言语速较快、少有断句,而外交部发言人在整个发言过程中则时有停顿,重点突出,从容不迫。

第二轮问答共有6个话轮。澳洲记者与外交部发言人各持有3个话轮。除回应澳洲记者的感谢外,外交部发言人采用反问的策略,质疑澳洲记者的提问根本,指出对方可能因自己不能与妻子团聚而有失偏颇,并表达了对他的美好祝愿。此后,澳洲记者继续追问,外交部发言人则直指澳洲记者的因果逻辑漏洞,有理有据,措辞严谨又不失风度。

第三轮问答共有4个话轮。面对澳洲记者层层铺垫的提问,外交部发言人并没有急于回应,沉默长达6秒。接着,他面带微笑,将问题逻辑链一一拆解,指出澳洲记者问题的症结所在。此后,澳洲记者坚称澳洲政府的提议十分合理,外交部发言人便提醒该记者注意自己的立场,应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而不是明显地偏袒澳洲政府,最后再次礼貌地祝愿澳洲记者能够早日与妻子团聚。此轮问答,外交部发言人的应对显得有礼、有利、有节。

第四轮问答共有10个话轮。面对澳洲记者对未经核实的消息进行细节性提问,外交部发言人直截了当地指出消息源未知,没有什么信息可以提供。接着,澳洲记者补充消息来源,外交部发言人则建议他直接向获得消息的渠道核实。数次交锋之后,澳洲记者终于袒露真正目的,他迫使外交部对此消息是否属实做出回应。外交部发言人则坚持表示,消息源未知,便无法提供任何消息。最后,他以开玩笑的语气向路透社记者求救,缓解了紧张的态势。纵观此轮问答,不论澳洲记者如何旁敲侧击,外交部发言人都坚守论点、机智应变、稳据阵地。

纵观4月28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全程,澳洲记者多次提问,讲话语速较快,信息输出密集,这固然可解释为个人说话习惯所致,但也说明该记者准备了很多问题。此外,澳洲记者总在大量铺垫后进入问题,又在提问之后做细节性的补充,这一做法使问题变得含蓄,且给予回答者一定的外部压力。而外交部发言人则基本维持恒定语速,停顿、重音得当,节奏适中,可感受到其镇定自若、应对自如的气场。二人激烈交锋之时,面对澳洲记者层层包裹的问题,外交部发言人往往能够一语中的,使得澳洲记者显露出提问的真正目的。而针对澳洲记者对一些问题穷追不舍的做法,外交部发言人则坚守观点,时而玩笑调节气氛,时而适度反击应对,使得问答过程精彩连连。

此外,话轮设计是通过遣词造句得以实现,词汇的选择与交际环境和会话参与者紧密相连。一方面,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是相对正式的场合,无论是澳洲记者还是外交部发言人都措辞谨慎、斟字酌句、善用模糊语以避免正面的冲突。另一方面,该场合是面对面的问答,也具有显著的现场性特征,具体体现在双方都存在口语化的表达,比如字句的重复或不完整的句子等。

2.视觉语法

20世纪90年代,受韩礼德概念、交互、组篇三大功能的启发,Kress与Van Leeuwen提出并于2006年完善了视觉语法理论。他们提出了图像的三大意义——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成意义。再现意义是指任何符号模态都可用以再現客观事物及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包括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叙事再现是指互动参与者与再现参与者通过矢量产生互动,它分为行动过程和反应过程。行动过程中最为突出的参与者可以通过尺寸,位置,颜色等判断,而当矢量是由目光的延伸实现时,它被称作反应过程。

互动意义揭示了图像参与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关系,它通过接触、收、放社会距离、个人态度等来实现。接触指的是图像参与者对观察者实施“提供”行为或“索取”行为。社会距离通过特写、近、中和远镜头实现,揭示图像参与者与观察者的亲密程度依次由深到浅。态度体现了取景的视角:正面取景意味着“卷入”;斜侧取景意味着“超脱”;仰视取景意味着“尊崇”;平行视角意味着“平等”;俯视取景意味着“怜悯”。

构图意义是指图像的再现意义与互动意义是如何整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的,它通过三方面来体现:信息值,显著性和边框。左侧信息意味着已知或常识信息,右侧代表新的或有待探索的信息。上方与下方则分别意味着理想的状况和现实情境。显著性可通过多种途径如位置,大小,颜色等得以实现。

纵观所选片段,叙事再现被大量应用,大部分镜头聚焦于外交部发言人的眼神,矢量多由目光的延伸来实现,故反应过程较多,他时而低头聆听问题,时而看向提问者示意。就互动意义而言,不论是澳洲记者还是外交部发言人,都没有直视镜头,因而他们实施了“提供”行为。镜头的距离使观察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的上半身甚至表情,此为近景镜头,说明观察者与他们之间的社会距离较近,也展示出图像参与者与观察者的亲密度。取景角度多为“侧面”和“平行”,分别意味着“客观”和“平等”。针对构图意义而言,外交部发言人经常出现在画面中部偏左的位置,代表了已知信息,澳洲记者则出现在画面偏右的位置,意味着他要提供新的信息。此外,外交部发言人与澳洲记者在画面中的尺寸与比例相当,则说明了两者的提问与回答引起了同等的关注。

3.结论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4月28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中澳洲记者与外交部发言人的问答过程,运用话语分析理论分析其语言,并运用视觉语法探讨其构图。研究发现:该片段中,针对话语内容而言,面对澳洲记者的连连发问,外交部发言人巧妙拆解其逻辑漏洞,坚守己方观点,适当运用模糊语言,或调侃或反击,使得问答过程精彩连连;就讲话方式而言,外交部发言人稳定的语速、适当地停顿、适时的重音和适中的节奏彰显出其鎮定自若、游刃有余的气场。从视觉层面而言,近景镜头的运用体现出观察者与问答双方较为亲密的距离;外交部发言人或低头聆听、或看向提问者示意,显示了其对问题的重视和对提问记者的尊重;侧面平行的取景则体现出“客观”与“平等”的视角;画面中间偏右与偏左的位置,则代表了澳洲记者和外交部发言人一问一答的不同立场;且问答双方都未直视镜头,代表他们实施了“提供”行为,使观察者获得信息。总而言之,话语分析理论和视觉语法适用于外交部例行记者会语料,并为有效地问答提供借鉴意义。但限于篇幅和技术手段,本研究所选语料还不够充分,研究结果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希望后续研究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瑞文.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的语类结构分析[J].海外英语,2016(09):189-190+194.

[2]周霞,王慧芳.明示-推理交际观下亚投行例行记者会的话语研究[J].海外英语,2016(22):204-206.

[3]Halliday,.M.A.K..(1973)..Explorations.in.the.Functions.of.Language.[M]..London:.Edward.Arnold.

[4]Kress.G.&.Van.L.T..Reading.Images:.The.Grammar.of.Visual.Design[M]..London:.Rutledge,1996.

猜你喜欢
话语分析
基于语料库的媒介批评话语分析
基于话语分析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写作的对比研究
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视角下语篇人际功能分析
多模态视角下外语教学研究
科技新闻报道中的共识制造:转基因议题的框架与话语分析
从话语分析理论看《暮色》中男主角参与的对话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宣传网页的多模态解读
《南方人物周刊》新闻语篇的话语分析与事实建构
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视角下小品幽默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