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棋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扶贫工作时深刻指出,越窮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这种马太效应,实际上是“穷”和“愚”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我们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思考教育问题。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观念落后、知识和技能不足既是贫困的表现,也是贫困的重要原因。教育扶贫就是要通过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促进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本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其本质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作用决定了其在整个脱贫攻坚战中的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扶贫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需要从三方面进行把握。
教育扶贫首先要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提高贫困人口的生存、生产、发展能力。在国家大力进行农村教育扶贫观念、教育重要意义等系列宣传的今天,仍然有一些家长认为,只要有蛮力,即使不接受教育也可以养活自己,并且是没有风险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让贫困家庭的家长和孩子明白,接受教育是终身受益的,可以通过开展专门讲座、对家长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教育问题咨询、在贫困地区加大教育工作宣传力度等,提升贫困家庭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除了要重视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对家长层面的教育也十分重要。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好吃懒做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甚至已成为地区文化。这些人不愿受工厂约束,也吃不了苦,拿到工资后喝酒、赌博、睡懒觉,有钱多花,无钱少花,不会做长远打算。对于这些地区,教育扶贫的重点就是移风易俗,大力提倡勤劳致富、自力更生的美德,让贫困群众转变观念,真正从思想上脱贫。
教育扶贫关键在兴师。学校要发展,好的老师不可或缺。在中央到地方各种财政资金和政策的帮扶下,很多贫困地区学校的硬件和学费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一些贫困地区学校校舍修建得很好,但师资力量仍然很弱。客观而言,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还比较滞后。在一些地方,乡村教师流失情况严重,好一点的老师都跑到了城里,高校师范类毕业生普遍不愿意到乡村教书。优质教育人才之所以难以下沉到基层,还是由于基层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条件差,人才成长受到的限制较多。为此,就需要继续实施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激励政策,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进一步健全“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努力使优秀乡村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同时,继续通过异地办学、支教帮扶、教师相互交流培养等,带动落后地区师资力量整体提升。
教育扶贫要力求精准。“精准”就是要力求将有限的教育资源真正用到贫困家庭身上。我们在教育扶贫或者对口教育帮扶过程中,要真正掌握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需求,建立起有效的反馈机制。这样不仅可以让有限的教育资源落到最需要的贫困家庭身上,还有助于不断优化帮扶内容。比如,支教老师可以根据反馈情况开发更适合贫困地区的教学课程等。在一些政策举措上也要做到更加精准。在精准资助方面,可以探索义务教育阶段“钱随人走”,让贫困家庭孩子无论在哪里接受义务教育都可享受“两免一补”;在精准就业方面,重点要让贫困户子女不仅有业可就,而且能够持续发展;在精准培训方面,要建立面向贫困地区群众的职业教育“培训包”,通过培训让贫困群众拥有一技之长,能够脱贫致富。
责任编辑:张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