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原汁原味的教与学

2020-02-04 07:40杭燕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诗词笔者素养

杭燕

温儒敏教授指出:“我们的语文课堂太热闹,太浮躁,缺少沉浸式的阅读,缺少真正个性化的自由阅读,这是不利于语文素养提升的。”他还强调“语文课堂媒体滥用会给语文教学带来‘灾难”。说到底,语文教学就应该尊重语文学科的规律,围绕“语言”这一核心要素,采用读读、说说、想想、议议和写写等最基本的教与学的方式,为学生营造静心阅读、自主阅读、自由阅读的空间,培养他们精練的多义的语言感觉,加强他们对于祖国语言文化的感性了解;开拓他们的想象力,品味语言蕴藏的美,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为终身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这也是“诗教语文”的价值追求。笔者以《书湖阴先生壁》教学为例,谈谈语文教学应该坚守的本源阵地,探究在原汁原味的“教”与“学”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反复诵读,感受语言的魅力

夏丏尊、叶圣陶在《文心》中说:“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 ”课堂上,笔者采取了多种形式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个性化地读诗歌,让学生在深入朗读之中,体味诗句的精妙之处,激发阅读思维,提高他们敏锐的语感能力。

在《书湖阴先生壁》教学中,笔者提出诵读的层级要求:“字正腔圆读准字音,抑扬顿挫读好节奏,沉醉其中读出韵味。”学生先自由读,读准字音之后,再从整首诗情感基调出发,读出节奏;然后在对诗词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其能够沉浸其中,读出自己的感觉与体验。这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实现教学目标,通过自由读、个别读、分组读、对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学生逐渐深入地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感受诗词的迷人魅力。如“长扫茅檐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学生在多次诵读之后,不仅认为要读出对湖阴先生的喜爱之情,还认为更要读出对湖阴先生的敬佩之情。

古诗词吟诵本身就是一种母语训练,让学生通过诗词的言语形式尤其是节奏,锻炼语感和语词秩序感,通过语言的生长,形成言语生命的启蒙,通过对诗词的碎片化感知,进而锻炼对世界的认知与表述。很多幼年时诵读熟记的诗词,一辈子都留存心间,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不同的理解,如此语文素养的积淀,会滋养终生。

二、品读词语,领悟语言的精妙

笔者在教学中有如下片段:

师:认真将诗多读几遍,找出你认为最精妙的字词,说出理由。

生:我觉得“护”字用得好,从“护”这个字感受到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就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生:从“护”字读到了那小溪曲折,守护着绿油油的农田,真像母亲用心地呵护着孩子呀。

生:我从“护”字读出了水对田的一片深情,一份喜欢,正是因为有水的精心呵护,才会有田里的绿意盎然。

师:除了这个“护”字让你们觉得特别精妙,还觉得哪个字也用得特别好?

生:我更加喜欢“送”,因为我从这个字中读出两山对湖阴先生的浓浓深情。如果不是充满深情,怎么会主动地将怡人的青绿送过来呢?

生:读着“送”,感觉两山犹如湖阴先生的老朋友,顾不上敲门,情急心切,将自己心爱的礼物送来了。

……

师:一护一送,将山水赋予了人的情思,它们多有人情味啊,水真心地呵护着,山殷切地相送着。

诗词教学是以语言质感的奠基和诗句表达的凝练来完成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的。在学习活动中,笔者着力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感受诗句表达的精妙。这首诗中,诗人以神来之笔,留下了千古传诵的经典名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的整洁和主人的高雅,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上一片青翠。山水本是无情物,可因为主人的有情,山水也变得一往情深,清水呵护农田,青山送来翠绿,山水因赋予人的情思而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一水”“两山”富有的人情味,何其曼妙,护中有情,送中有意。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在心与心的交流中,学生从精妙之处体悟出文字的深刻内涵,领略着诗歌语言的独特风采,不断地提升着语文素养。

三、激发想象,丰富语言的表达

温儒敏教授在《小学语文中的“诗教”》一文中指出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直觉思维和想象思维去拥抱诗歌的氛围和情绪。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训练板块:默读诗歌,边读边想象诗歌中描写的画面。小组交流: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茅草房子

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连一丝青苔都没有。

生:我仿佛看到了湖阴先生院子里开放着五颜六色的花儿,芳香扑鼻。

生:我仿佛看到了湖阴先生和诗人王安石正在屋子里吟诗作赋,两个人正谈笑风生。

生:我仿佛听到了鸟儿在他家的枝头放声歌唱。

……

透过生动的文字,激发学生的想象,学生读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欣赏到了迷人的风景。在画面的再现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看到的不只是景,还有人;看到的不只是静态的,还有动态的;学生不只是看到了,还听到了。人景交融,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何其美好的画面,何其迷人的风景!想象丰富了语言的感染力,语言感染力丰富了想象。这样的有效训练,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更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地提升着。

四、走出文本,促进语言的积累

课标强调语言内化要不断地积累语言材料,并进行实践运用,帮助学生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内化,不断地积累,形成“厚积薄发”的态势。这就如同交给学生一把开启语文素养宝库的钥匙,让学生在语言境界自由呼吸,自悟自得,主动发展。诗词是最美的语言,在古诗词教学中,仅仅依靠教材资源是无法满足学生情感与精神需求的,教师有必要经常跳出教材的束缚,适当走出文本,拓展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情趣。引领学生触摸诗人的脉搏与灵魂,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诗词教学中,笔者总是尝试带着学生走出文本,帮助学生实现深层的积累,只要巧妙地打开拓展的闸门,就可进行“无痕”的积累。笔者在教学时有如下片段:

师:观察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再写出一两句这样的诗句。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生: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没有语言的积累,难有语文素养的提升。学生信手拈来,小小的积累,丰厚的收获。在日积月累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不断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将积累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利用教材抓住拓展积累的时机,就会促使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变得丰盈和深刻。在学完《书湖阴先生壁》,笔者带着学生走出文本,进行了《书湖阴先生壁(其二)》的学习。在拓展积累之中,学生不仅懂得了诗人不光陶醉于美景,更沉醉于湖阴先生的高尚人格,此景只因人而美。而人与景本就是完美和谐的整体,因此学生也更懂得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之深刻内涵。古诗词的教学价值核心就在于“培育性情,开豁心地”。教学中进行有效拓展积累,就可促发学生素养的提升,让学生享受着诗意学习的快乐,这是小学语文课堂上应有的亮丽风景。

什么叫语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语文学习就应该在平常真实、有效的语言活动中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训练,创设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机,激发学生表达语言的强烈欲望,增强学生自我创生语言的能力。运用原汁原味的“教”与“学”,引领学生在“语言”中求真知,做真人,在常态的语言训练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不断地实现“诗教语文”的价值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诗词笔者素养
诗词书法作品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诗词篇】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