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荣霞 陈志华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彩色的梦》,你还认识这些词语宝宝吗?同桌相互读读。(出示词语:森林 草坪 葱郁 苹果 烟囱 叮咛 彩色 精灵 梦境)
师:学习了第1小节,我们知道了——
生:彩色的铅笔在铅笔盒里活蹦乱跳。
师:多么可爱的彩色铅笔,诗人把它叫作——
生:大森林的精灵。
(师出示:我的彩色铅笔,是大森林的精灵。)
师:在你眼里,精灵是——
生:精灵是非常神奇、聪明的,我最喜欢小精灵了。
师:这节课我们就跟着精灵到彩色的梦里看看吧!
二、品味“梦”
(师出示学习要求)
品味“梦”
大声朗读第2小节,边读边想:彩色的梦都有哪些景物?用笔圈画出来。
(生自主学习)
师:彩色的梦里有哪些景物呢?
生:彩色的梦里有草坪、野花、天空。
(师贴板画:草坪、野花、天空)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草坪吗?
生:大块大块的草坪,放眼望去,碧绿碧绿的,好像给大地盖上了绿色丝绒被,真美!
师:大块的绿草坪真美,你们说得更美,真棒!掌声送给你们。
(师出示:大块的草坪,绿了。)
师:瞧,作者用了简单的两个词语就把这种美表达出来了,这就是诗的语言。谁来把这种美读出来?
(生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把“绿”这个字稍稍加了重音,更让我们感觉到草坪美在它的颜色。谁再来试试?
(生读)
师:彩色的梦里还出现了——
生:野花。
生:野花们聚在一起,一眼望去到处都是红灿灿的。
师:大家说得真好,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句话读得更棒!
(师出示:大朵的野花,红了。)
(生读)
师:彩色的梦里还有——
生:蓝蓝的天空。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你们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样的天空?
(师朗读)
生:我脑海中的天空特别干
净,好像一面蓝色的镜子。
(师出示:大片的天空,蓝了,蓝——得——透——明。)
师:在这句话里,有个标点符号我们第一次见面,它的名字叫破折号。
(师出示破折号)
师:有破折号在,我们该怎样读,才能把天空读得很蓝很蓝呢?(指名读)
(生读)
师:他读的时候声音延长了一点儿,更能让我们感觉到天空蓝得透明。同学们,让我们看着蔚蓝蔚蓝的天空来读好这句话。
(生齐读)
师:几个破折号就让诗充满了味道,作者可真厉害呀!这一小节中还有一个字写得很有意思,你们关注到了吗?
(师出示:滑)
师:你能做出这个动作吗?感觉到什么了?
生:我感觉速度非常快。
师:瞧,一个“滑”字让我们感觉到铅笔就像一个舞蹈家、一个魔术师。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师:来,我们一起把脚尖滑过的地方的美景读出来吧!
(生齐读第2小节)
师:彩色铅笔脚尖滑过的地方还出现了哪些变化?请看——
(师出示:桃花、海棠花、迎春花)
师:你能学着诗中的语言,用
上表示色彩的词语说一说吗?可以挑选第一种方式,也可以选择第二种方式,第二种方式更有挑战性哦!自己先试着说一说吧!
(师出示)
师:谁来试一试?
生:大朵的桃花粉了,粉——得——诱——人!
生:大片的海棠花红了,
紅——得——似——火!
师:孩子们,你们的想象真丰富!有了彩色铅笔,大自然变得更美了。难怪诗人说——
生:(齐)我的彩色铅笔,是大森林的精灵。
师:诗中描绘的画面都在黑板上画着,你能看着板画把诗句背出来吗?
(师指名背诵)
师:“看着画面背诵”这种好方法可帮了我们很大的忙。
师:同学们,让我们继续走进美丽的梦境,看看彩色铅笔的脚尖又滑到了哪里。
(师出示学习要求,指名读。)
品味“梦”
自由读第3小节,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自主学习、练说。)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雪松们手拉着手,树枝碰着树枝,小鸟在枝头唱着歌儿。
(师相机贴板画:雪松、小鸟)
(师出示:雪松们拉着手,请小鸟留下歌声。)
师:同学们,我们来当一当雪松。小雪松,我看见你笑得很开心,能告诉大家为什么吗?
生:我们手拉着手,就像好朋友一样,所以很开心。
师:是啊,诗人把雪松当作人来写,特别有意思。
师:小雪松们,小鸟们叽叽喳喳地飞来了,你会对小鸟说些什么?
生:小鸟,小鸟,你多玩一会儿,在这儿多唱一会儿歌,好吗?
师:听到你们真诚的赞美,小鸟一定会留下来的。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小屋的烟囱上有一个又红又大的太阳,就像苹果一样红。
(师相机贴板画:带烟囱的小屋、太阳)
(师出示:小屋的烟囱上,结一个苹果般的太阳,又大——又红!)
师:结,本来指植物长出果实。烟囱上怎么会结太阳呢?
生:太阳的位置正好在烟囱那儿,看上去就好像是烟囱结出来的。
师:这里有一个标点符号,我们刚刚学过,它叫——
生:破折号。
师:你们已经学会了读带有破折号的句子。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喜欢?
(师指名读)
师:作者把雪松、小鸟当作人来写,把太阳比作了苹果,真有意思。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的森林吧!齐读第3小节。
(生齐读)
师:在彩色铅笔的梦境里,大自然是那么和谐。我又想起了诗中的这句话,齐读——
生:我的彩色铅笔,是大森林的精灵。
三、创作“梦”
师:同学们,如果你也有一把彩色铅笔,你想画出什么样的梦境呢?
生:我想画夏天的池塘。画小鱼在水里游动,河面上有碧绿的荷叶,荷叶上还有青蛙蹲在上面唱歌。
生:我想画夏天的海边,小朋友们在沙滩上捡贝壳。
师:你们的梦境真是多姿多彩。接下来,就开启咱们的创“梦”之旅。学着第3小节的样子,写一写自己的梦境。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星星呢?请看——
(师出示加星规则)
创作“梦”
模仿第3小节,用自己的话把梦写出来。
语句通顺,加★;
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加★;
用上打比方的句子,加★。
(生自主创作“梦”。师巡视、指导,请三位学生到前面来交流。)
师: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三位同学的作品,看看他们分别能得几颗星,说说理由。
生:在湛蓝的大海上,海浪们手拉着手,请海鸥留下歌声。金黄的沙滩上,排一条项链般的贝壳小路,五彩——斑斓!
师:给她几颗星?说说你的理由。
生:她写得很完整,很有趣。
师:大家可以对照加星规则来进行评价、加星哦!
生:我给她三颗星。她写的句子很通顺,加一颗星;她说“海浪手拉着手”,这里把海浪看作了小朋友,也可以加一颗星;她还把贝壳排成一排比作了项链,又可以加一颗星。
师:你真棒,聽得很认真,评价也很准确,相信你写的一定也很出色。
师:你们都会评价了吗?我们继续欣赏。
生:在金黄的田野里,稻子举着金黄的谷穗,和农民伯伯打招呼。厨房的烟囱上挂一个小船似的月亮,又弯——又亮!
师:你这是写的秋天夜晚农村的美景,不仅写得好,读得也棒!
生:在春天的小河里,鱼儿排着队,请河水慢慢流动。河水拉着小提琴,小草听得入迷,优美——动听!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小诗人!这么美的梦境,都是彩色铅笔的功劳啊!我们来夸夸它——
生:我的彩色铅笔,是大森林的精灵。
师:这个精灵让我的彩色梦境有——
生:(齐)有水果香,有季节风,还有紫葡萄的叮咛,在溪水里流动……
师:这就是彩色铅笔创造出来的神奇梦境!让我们一起合作把这首《彩色的梦》美美地读出来。
(生齐读课文)
四、推荐阅读
师:这首诗的作者高洪波先生还写了很多儿童诗,都收藏在了《彩色的梦》这本书中。(出示《彩色的梦》)下课后,我们可以共读这本书,让我们都与诗歌成为好朋友!祝愿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彩色的梦。
【评析】
著名诗人高洪波先生写的《彩色的梦》充满了童心和智慧,描写了小朋友用彩色铅笔在白纸上画画时的丰富想象,表达了儿童对大自然的赞美与向往。在本课教学中,徐老师用活泼有趣、贴近儿童年龄特征的语言,和学生在彩色的梦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诗歌的美好意境。
一、抓住关键词,品读想象
“诗教语文”注重培养学生诗性的思维和想象。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紧扣诗中一些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发挥想象。如第2小节中“蓝——得——透——明”,徐老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你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天空”,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有的说像清水洗过的一样,有的说像一面镜子等。学生将生活实际与诗意的语言联系起来,理解诗歌就更容易了。
教学第3小节“雪松们拉着手”时,徐老师抓住“拉着手”一词,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扮演雪松手拉着手的样子,体会把雪松当作人来写的拟人手法,感受手拉着手就好像是树枝挨着树枝的情景,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葱郁”一词的理解。
“脚尖滑过的地方”“我的彩色铅笔,是大森林的精灵”中,“滑”“精灵”这两个词将彩色铅笔写活了。徐老师用这两个词语将整个教学过程串联起来,彩色铅笔化身为可爱的精灵,一路跳蹦着,滑过碧绿的草坪、鲜红的野花、湛蓝的天空,最后滑进了葱郁的森林,学生对诗中描写的景物有了整体感知。
二、语言训练,“从扶到放”
“诗教语文”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追求写的境界,创新语言。徐老师紧抓诗歌中的语言训练点,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支架,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从而内化吸收。在教学第2小节时,学生通过朗读,先用自己的话描述展现的画面,然后通过与诗中的语段进行对比,发现句式的构成特点,再师生合作朗读加深印象。接着拓展想象画面,说说脚尖还滑过哪些地方,有了哪些变化。此时,徐老师呈现出诗中的两种句式,学生自主选择练说,这样的分层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对于第3小节的仿写指导,徐老师遵循“先说后写”的原则,先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有一把彩色铅
笔,你想画什么样的梦境”“梦境中会出现什么景物”,通过交流将学生迁移到熟悉的场景。接着提出了仿写的加星规则,指导学生如何写更精彩。有了这样的细致指导,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一段段灵动的文字,让课堂的生成也像诗文一样美妙了起来。
三、指导学法,授之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徐老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学法指导:在练习背诵第2小节时,她告诉学生“看着画面背诵”是一种很好的背诵方法;朗读指导时,通过范读、指名读,让学生在读中对破折号的妙用了然于心;欣赏同伴作品时,指导学生对照加星规则进行评价,让评价不再空洞。
“诗教语文”旨在引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做有根的人。在这堂课中,我们能感受到学生的语言在拔节生长,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有了提升,诗歌在他们心中一定是美好的,语文在他们心中也一定是美好的!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江苏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