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婧
[摘 要]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结合,在教学中既要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主问题”教学正是教学关键的动力和引擎,教师通过主问题设计、延展以及深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关键词]主问题;小学数学;设计;延展;深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5-0043-02
“问题”是推进数学教学最为关键的动力和引擎,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紧抓“问题”,就能够对学生形成实时牵引,从而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数学思考。然而,现实却是课堂中的问题泛滥且琐碎,不仅未能有效驱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反而成为学习的掣肘,甚至阻碍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巧用“主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力。所谓“主问题”,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个纲领性问题引领整个教学,“主问题”具有明显的主导功能,能够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需要与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相贴近,更要直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设计“主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主问题”首先应当具备有利于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这一功能,而且应当与学生现阶段的认知水平相吻合。这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学情以及教学重难点,只有这样,才能使主问题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除此之外,“主问题”还应当具有明显的张力,不仅要建立在学生的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还应当为其未来学习指明方向。由此可见,“主问题”设计是否存在价值,由“主问题”是否可以延伸出其他问题,是否可以能够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是否有利于催生学生的丰富想象,是教师应深入思考的问题。
1.设计针对性“主问题”
“主问题”通常被称为宽口径问题,因为其拥有极宽的思维场域,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思考价值。因此“主问题”的设计,不仅要紧扣数学知识本源,还要立足于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更要直指教学重点和难点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主问题应有的效能,学生才有思考的方向。
例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设计“主问题”:现有22根1分米长的小棒,想要围成长方形,你认为有多少种围法?所围成的长方形中,哪一种的面积最大?这是两个“主问题”,一方面可以推动学生自由想象,从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画图,也可以列举;另一方面,推进了小组内的交流和探讨。在这一“主问题”下还能够延伸出系列问题:如果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哪种长方形的面积最小?在利用这些小棒围成三角形,是否同样存在这一规律?当然这些问题也可以由学生自主提出、自主探索,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
2.设计挑战性“主问题”
“主问题”是打开学生思维的密钥,同时还起到纽带的作用,能够将师生关联在一起,促进双方之间的有效交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主问题”,发挥其重要的引导作用,使其成为串联数学知识的红线。“主问题”应当有别于一般问题,应突出其“精”“少”“实”“活”的特质。教师设计挑战性“主问题”,可使学生更加积极参与思考。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自主绘制不同的三角形,然后对三角形的相关数知识进行整合,设计“主问题”。(1)这些三角形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2)在每一个三角形的角上都有一个顶点,既然如此,在说明三角形特征时,是否可以省略?(3)通过三角形的名称可以发现其以“角”命名,为什么在定义的过程中使用的却是它的边呢?表面上看,三个问题非常普通,但在三个“主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不仅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和特征,还感受到三角形定义的严谨。这种“主问题”显然经过了精心设计,不再是以教师的牵引而展开被动学习的格局,而是对传统教学的有力突破。
在设计“主问题”时,应当立足于知识的连接点或者生长点,依托于学情,实现有效的激趣、引思,使学生能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充满张力。
二、延展“主问题”,提升学习能力
“主问题”是教学的命脉,因此不仅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设计和优化,还需要教师进行课后延展。延展“主问题”既能够为学生提供更自由、更宽广的数学学习空间,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还能够成为引领数学学习的重要“航标”。基于“主问题”进行数学导学,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有力举措。
1. “主问题”导学,提升学习能力
以“主问题”组织导学,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展开积极且深入的思考,与此同时,主问题的开放度、自由度较高,既能够促使学生展开多维度的深入探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学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在恰当的时机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促使学生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先带领学生熟悉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然后引出两个“主问题”,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得以延展,帮助其深化认知。“主问题”1:现实生活中,井盖随处可见,为什么这些井盖都是圆形的?这个问题一经提出,立刻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有的学生认为圆形的井盖不容易掉下去,有的学生认为井盖制成圆形是为了方便运输,也有的学生提出是为了节省材料,等等。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他们有的是基于数学的视角,有的是基于审美的视角。为此,可以引入“主问题”2:根据本课所学习的知识,你能否验证自己的观点?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对之前所学的圆的知识的再次审视,以数学的视角展开了进一步考量。因为立足的视角不同,学生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显然促进了学生思维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也保障了数学教学效能。
2.“主问题”引领,提升学习能力
“主问题”是推动学生展开高效数学学习的关键,在“主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自主展开分析,自主解决问题。教师还应当對“主问题”进行延展,通过“主问题”延伸出一系列其他问题。对“主问题”进行延展能够使学生拥有深入探究的机会,也能够展开积极的思考,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实现有机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学力。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可借助“主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性的数学探究,如“3的倍数的特征”究竟是指什么?如何对其进行验证?在2个“主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纷纷展开了积极的探讨和思索,并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数学探究活动。有的学生选择列举法,有的学生利用计数器,还有的学生借助百数表将相关数据圈出来,然后进行观察和研究。当学生能够初步建立认知之后,教师还可以继续抛出第3个“主问题”:哪些数字的特征与这一特征相似?这一问题将课堂探究延伸至课外,学生基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的学生猜测是6,有的学生认为是9,等等。
数学学力是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主要动机,更是由思维以及能力凝结而成的宝贵智慧,是学生开展数学学习的根本。如果数学教学以学生的数学学力作为培育视角,就需要对课堂中的“主问题”进行延展,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空间,使其充分展现其数学学力,同时为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探究等一系列数学活动指明方向。
三、深化“主问题”,培养数学思维
“主问题”是提高学生数学学力的重要载体。深化“主问题”教学,其核心在于明确问题角度,把握问题准度,聚焦问题力度。这样的“主问题”教学,才真正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纵深拓展,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力以及核心素养的原动力。“主问题”大都呈现开放性特点,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多元化猜想,和“主问题”相对应的核心词汇之一就是“导”,这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得以拓展的关键所在。
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规律”这两个知识点存在极其紧密的关联,所以笔者在教学中设计3个“主问题”,带领学生拾阶而上:1.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2.分数和除法之间是否存在关系?3.商不變的规律是什么?问题1的核心是引导学生主动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当学生在解答问题1时出现困难时,可以参考问题2和问题3,这样就能够使学生自主在新知和旧知之间建立关联,真正体会到分数和除法之间的紧密关联,同时也能够了解二者的差异,能够就此体会到对分数基本性质进行猜想的合理性,然后以此激发主动参与学习的心理诉求。问题3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方法对其进行验证,由此体会分数基本性质的合理性。这种形式的“主问题”能够对学生形成有效引领,促使学生逐步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主问题”时应面向所有学生,要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展开主动的探索。在深化“主问题”教学时,需要教师做到紧扣课程标准,把握数学教材,同时还要能够面向所有的学生,因材施教。“主问题”是组织数学教学的灵魂,能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建更为广阔的空间。“主问题”对当前的数学教学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立体性,同时也能够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弹性,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