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秀彩 林晓静
摘 要 《奔跑吧!第一书记》全媒体报道,用鲜活的事例、丰富的细节和广播语言,勾画出安徽精准扶贫工作的画卷及驻村第一书记的群像,同时也体现了广播记者在新闻采访和报道中对“四力”的践行。
关键词 四力;第一书记;融媒体;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9-0079-03
脱贫攻坚,贫困地区的驻村第一书记是其中的重要力量。2017年7月开始,安徽广播电视台推出了全媒体报道《奔跑吧!第一书记》,全媒体小组充分发挥了广播主流媒体连续、深度报道等优势,积极创新报道方式,通过现场访谈、新闻专题、电话连线、实地采访等多种方式,用鲜活的事例、丰富的细节和极具穿透力的广播语言,全景、广角地勾画出安徽精准扶贫工作的画卷及驻村第一书记的人物群像。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高速发展,在媒体融合加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广播媒体要坚守舆论阵地,守正创新,积极应对融媒时代所面临的挑战。笔者认为,广播记者要践行“四力”提升新闻业务能力,把握新媒体技术,发挥传统广播媒体优势,转作风改文风,创新表达方式,采写出更多有广度、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作品。
1 增强脚力,扎根基层,沉下去才能抓“活鱼”
记者要深入基层一线才能了解事实真相。所谓“脚力”,笔者认为,不仅仅是指体力上的走访,更体现出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业的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广播记者要以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对新闻事业饱满的热情、激情投身基层一线,深入走访,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获取第一手的新闻资料、收集鲜活的音响素材、发掘生动感人的故事。
2017年《奔跑吧!第一书记》栏目筹备之时,安徽省已经连续选派6批共2万多名第一书记到村任职。2017年4月,第七批第一书记3 000多人已经到任,覆盖了安徽省的3 000个贫困村,第一书记们用自己的实干担当为脱贫攻坚事业日夜奔忙。如何在这3 000多名第一书记中挖掘典型人物和扶贫感人故事?这就需要记者深入基层走访,开展调查研究,在采访报道中了解村情民意,发掘典型人物和生动故事。
新闻专题《刘双燕的三次选择》,记者以广播专题的形式,讲述了2019年“全国扶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得者——亳州市利辛县汝集镇朱集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刘双燕8年驻村扶贫中的三次选择。刘双燕是安徽省第五、六、七批连任三届的驻村第一书记,也是全省唯一连任三届的女性第一书记。驻村8年期间母亲病故、爱人去世、缺席女儿青春期成长、自己患上髌骨软化症,却步履坚定,帮扶2个贫困村都脱了贫。刘双燕的事迹感人,催人奋进。2019年12月,刘双燕还入选了“中国好人”。
2017年以来,《奔跑吧!第一书记》全媒体小组一直关注跟踪报道刘双燕的扶贫事迹,多次前往实地走访,全媒体小组以刘双燕三届驻村的三次选择为主线,全面生动的讲述了刘双燕在驻村扶贫中的心路历程,通过大量的采访录音,呈现她以政治担当和使命情怀扛起带领贫困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折射出江淮大地上为脱贫攻坚事业耕耘奉献的“第一书记”这一群体的责任、担当、智慧和坚守。
广播记者只有坚持不断深入基层一线采访,才能获取第一手的新闻素材,只有深入新闻现场才能更有切身体会和感受,这样才能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有情感有温度的精品佳作。
2 增强眼力,敏锐观察,抓细节讲好扶贫故事
在新闻采访中,眼力是关键。所谓“眼力”,就是观察力、发现力、判断力、辨别力。只有练就非凡的眼力,才能敏锐发现新闻线索,准确判断,找准新闻点,抓住细节,才能讲好生动故事。生动的细节和语言往往来源于记者的深入采访,而记者只有作风扎实才能采访深入[ 1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脱贫。扶贫的手段有很多,除了党和政府的政策帮扶之外,归根结底路还是要靠自己走。一些贫困群众存在“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
2018年8月13日,蒙城县小辛集乡桥南村村民杨永杰向村委会递交了一封特殊的申请书,自愿申请脱贫。杨永杰一家因病致贫,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他并没有“等、靠、要”的思想,而是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这一情况后,及时跟进采访报道,在新闻专题《一封特殊的申请书》中,当贫困户杨永杰把脱贫申请书交到了桥南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许海标的手里,许海标心中百感交集,他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我首先感到一愣,因为这是我们收到的第一封脱贫申请书,通过这份脱贫申请书,我从字里行间感觉到杨永杰是真心实意的;另外我感到一惊,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能够有这样的思想、这样的觉悟,让我看到了希望;还有一喜,主要是对我们扶贫工作的肯定,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越来越希望通过自己的勞动创造美好的生活,让我们感觉到非常的温暖,非常的欣慰!”
许海标由“一愣”“一惊”再到“一喜”,情感的起伏跌宕,跃然而出,让人听后眼前一亮。通过杨永杰的故事,告诉人们贫穷不可怕,怕的是人没有了志气。有了志气,才有奋斗的动力。打赢扶贫攻坚战,任重而道远,也正是因为有像杨永杰这样的村民,我们才能早日兑现习近平总书记许下的脱贫承诺。该篇稿件在广播节目当天播出的同时,还在安徽农村广播网站、安徽农村广播微信公众号“安徽绿色之声”、安徽农村广播节目公众号“农民服务台”上同步推出,吸引了很多热心听众和媒体关注、转载、转发,取得了较好的社会舆论效果。
增强眼力,需要记者练就一双善于挖掘新闻的“慧眼”,以小切口见大主题,抓住细节,讲好故事。比如在走访肥西县紫蓬镇新农村第一书记周宏胜时,记者以访谈的形式,介绍肥西县紫蓬镇新农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周宏胜驻村一年多来的扶贫经历。作为安徽省第七批第一书记,驻村时间不长,做的事情却不少。周宏胜的产业扶贫之路让新农村的贫困群众年均收入均超过7 5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首次超过12万元,所在的村成为“省级产业扶贫示范村”。脱贫攻坚不是一蹴而就的,本期节目没有一味强调书记个人的成绩,而是通过细节进行访谈,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如何鼓励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对村里未来的旅游规划和打造、对村里孤儿的关心等。
通过“前期走访”和“现场访谈”相结合,记者先期多次走访周书记所在的新农村,在走访中了解周书记驻村工作的重点,因此在访谈中胸有成竹,有切入点、善于引导,受访对象和记者配合默契。
3 增强脑力,守正创新,提升报道传播力、影响力
增强脑力,就是要求广播记者要多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勤用脑,多思考,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全媒体传播渠道和方式,推进融合传播,不断提升宣传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彰显广播媒体的职责与担当。
传播是媒体的功能,而媒体的本质是连接[2]。作为安徽广播类首档融媒体脱贫攻坚公益服务节目,《奔跑吧!第一书记》为安徽省第一书记们精准扶贫打造的宣传服务平台,既是一档广播节目,也是一个公益项目;既展示脱贫攻坚的宏伟画面,也为脱贫攻坚贡献媒体的一份力量。
在前期节目策划中,全媒体小组每周不定期组织成员开会研究商讨,怎样在“脱贫攻坚”这样的宏观主题报道中,以“小切口”见“大主题”,在选择采访点、采访对象、议题设置等方面进行广泛而又深入的探讨,群策群力。
在采访报道中,节目组通过“先期多次走访”+“后期现场直播”的呈现方式,邀请“第一书记”做客直播间,分享扶贫工作经验、乡村扶贫经历,发布助力贫困村发展的公益信息,打造“广播+公益+电商+新媒体”新型节目样式。
在线上,全媒体栏目组邀请“第一书记”和嘉宾走进直播间,介绍扶贫工作经验、乡村生活故事、发布公益信息。《奔跑吧!第一书记》利用微信公众号、官网推介第一书记及所在村,同时联络省内知名的农产品电商平台进行信息发布和产品购销对接,取得扶贫助困的实际效果。公益平台发布“第一书记”所在村需要的帮助,为“第一书记”解决了多个实际问题,如帮助舒城县阙店乡转水湾村对接中国邮政安徽分公司电商平台“邮乐农品”销售农产品香椿酱、帮助岳西县响肠镇独山村销售当地土鸡、助力利辛县永兴镇永顺村实现“一平方”足球场圆梦工程、对接合肥市农委和合肥市邮储银行为贫困户发放扶贫贷款等。
在传播渠道方面,节目在收音机FM95.5、AM720、安徽广播网、安徽农村广播官方微信公众号“安徽绿色之声”和“农民服务台”、蜻蜓FM、荔枝FM同步音视频直播。
在线下推广方面,《奔跑吧!第一书记》栏目组组织有意向的企业和个人实地考察“第一书记”所在村,进行“点对点”精准帮扶。组织农村广播合作电商平台支持贫困村产品销售。與安徽省扶贫办社会处联系,将“第一书记”的需求及时反馈。2019年9月21日,《奔跑吧!第一书记》在六安市舒城县阙店乡转水湾村成功主办了安徽省首届第一书记座谈会,来自全省各地的近百位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和三农专家以及安徽省委组织部、安徽省扶贫办等单位的相关负责人聚集一堂,就“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建言献策,深入探讨精准施策路径,共话美丽乡村建设。
4 增强笔力,转作风改文风,让报道更喜闻乐见
笔力是落点,是广播记者文化知识素养和业务功底的集中体现,也是关系到采访报道有没有感染力、传播力的关键。增强笔力,作为广播记者,要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多看经典名著和优秀新闻作品,夯实文化基础,在语言表达上多琢磨,勤锤炼。同时,广播记者要不断转作风改文风,创新表达方式。广播记者是声音的记录者和传播者,这就要求广播记者在采访报道中要始终扎根基层一线,用群众的语言讲述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故事,通过细节展现声音的力量,用声音展现时代精神,讲好生动故事。
2019年春节前夕,安徽农村广播联合全国农村广播联盟20多家成员台联合推出特别策划“我在农家吃年饭”。主旨是通过乡村人家一桌年夜饭,反映农村的新年新气象、发展新景象,新农民对新时代、新农村、新作为的美好希冀以及身体力行、弯道超越的新实践、新体验。《奔跑吧!第一书记》全媒体小组经过前期充分研讨和准备,选择在舒城县转水湾村开展深入采访报道。社教专题《“椿”到转水湾》整个采制和编播过程独具匠心,以小年那天在舒城县转水湾村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束克英家中一桌热气腾腾的年饭为切入点,通过一桌年夜饭的准备和制作,在团圆和热聊的过程中完成采访,将贫困户的精神面貌、第一书记的实干、驻村扶贫队员的形象、返乡创业企业家的心声、游客的体验以及记者的旁观巧妙地刻画在作品中,作品音响素材丰富,采写情感真挚。作品将年味、美味、乡情、人情等细节描写恰当的表达,整篇作品洋溢着春的喜悦,有新闻性、故事性和现场感,感染力较强。
《奔跑吧!第一书记》专栏每一期充分发挥了广播主流媒体连续、深度报道等优势,积极创新报道方式,通过现场访谈、新闻专题、电话连线、实地采访等多种方式,用鲜活的事例、丰富的细节和极具穿透力的广播语言,全景、广角地勾画出安徽精准扶贫工作的画卷及驻村第一书记的人物群像,同时也推出了一批在扶贫奋战一线涌现出的驻村第一书记典型,其中包括获得2019“全国扶贫攻坚奖贡献奖”的第一书记刘双燕(女)、安徽省最年轻的第一书记李昊旻(1992年出生)、安徽省“健康扶贫”的第一书记代表陈孝谋、“产业扶贫”的第一书记代表杨兴洪、“教育扶贫”的第一书记代表钟宇等。
5 结语
《奔跑吧!第一书记》全媒体报道通过“第一书记”城乡融合的新颖视角,以融媒体互动传播方式,聚焦脱贫攻坚进程,以“工匠精神”用心、用力、用情打造,用鲜活的事例、丰富的细节和广播语言,勾画出安徽精准扶贫工作的画卷及驻村第一书记的群像,也体现了广播记者在新闻采访和报道中对“四力”的践行。《奔跑吧!第一书记》全媒体报道已成为安徽广播电视台栏目品牌化建设的一个标杆,更成为安徽广播电视台脱贫攻坚宣传的主阵地。
融媒时代广播记者增强“四力”是不断实践和思考的过程,任何一篇有影响力、感召力,有深度、有温度的精品佳作都是不忘初心,守正创新,践行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许万全.评委谈第26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和通讯作品的特色[EB/OL].(2017-03-26)[2020-09-10].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7-03/26/c_136158366. htm.
[2]王枢,徐建新.论传统媒体的平台化转型[J].新闻爱好者,2019(7):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