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聪
摘 要 智媒时代催生了新闻生产的新变化,在流程上减轻了行业内人员的工作量,在呈现上“私人定制”内容满足了分众化的需求。但也引发了新问题,在运用技术时,不仅面对着“人与机器”的伦理抉择,还要警惕技术的“黑箱”。整个行业都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受众也需要提高媒介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智媒时代。
关键词 智媒时代;新闻生产;趋势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9-0005-03
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正式把“人工智能”提升至国家战略,也在政策层面正式为我们吹响了进军“智媒时代”的号角。而随着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媒体的智能化进程也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一个全新的媒体智能化的“智媒”时代已经来临[ 1 ]。智媒时代将为新闻生产注入什么樣的新动力,智媒时代的新闻生产将呈现什么趋势,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它?
1 智媒时代:AI+大数据+算法+媒体
智媒时代依托大数据的海量数据库资源,以算法技术为核心,实现了与受众需求的精准匹配。
智代表着智慧、智能、理智,应用到智媒时代有三个层面。“智慧”代表着大数据,大数据是全样本的数据,无法用普通手段统计的数据,并且在实时更新着,相比于传统媒体时代的信息采集,大数据的角度会更加多元、全面。“智能”代表着AI,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使信息传递的速度变得快捷,将人们从固化的程式化新闻采编劳动中解放出来,人机协作成为智媒时代的主流趋势。“理智”代表着算法分析,传统媒体时代依靠编辑与记者个人的主观判断决定当天的内容发布,在智媒时代算法开始参与进来,基于科学的分析与理智的机器判断,它使媒介议程设置的功能从“我不能决定你怎么想,但可以决定你想什么”转向“你想什么,就会看到什么”。它把视角更多的放在了每一个“个人”的需求上。智媒时代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变革,也将改变整个媒介生态。
2 技术变革:智媒时代新闻生产的新方式
2.1 新闻写作方式:从“记者写稿”到“自动化新闻”
传统媒体的新闻写作流程,通常是记者寻找热点,搜集素材,整合稿件,是一件需要花费时间、体力、精力的工作,甚至有时还会面临生命危险,但是精心制作的稿件,也免不了出现错误的可能,数据错误、人名错误、图片误用等都是常见的问题。
在智媒时代这些问题都会被轻易解决。2017年9月30日四川青川发生地震。小封机器人仅用时8.09秒就完成1 300多字多图表的稿件,包括速报参数、震中地形、周边村镇、周边县区、历史地震、震中简介、震中天气,并配有相关图片[2]。8.09秒的时间来完成一篇内容含量丰富的稿件,人类是不可能做到的,而自动化新闻依靠程序和模板能快速生成稿件,通过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数据相比人类也更加准确,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处理速度将变得更快。
无人机的使用可保障记者在危险地区的安全,在信息采集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被称为“上帝之眼”的无人机能够实现声音影像的实时传输,通过搭载的GPS系统精准定位,为新闻生产的时效性与真实性提供了保障。
2.2 新闻呈现方式:从“平面”到“立体”
传统媒体时代收看的新闻大多是平面的,只是一维和二维角度来呈现,利用文字、图片或视频向受众传递信息。
在智媒时代VR新闻的出现带给了受众新的体验,全景式、浸入式、全方位的新闻呈现方式,多维立体的真实再现,为受众提供了临场感和独特的感官刺激。
戴上VR设备,就如身临其境一般参与到它所构建的事实里,受众能与千里之外的事件人物进行互动,不再是新闻事件的旁观者,好像就参与在事件中,可以按照自己观察到的角度来理解事实,而不只是媒体提供的角度。
2013年《美国得梅因纪事报》率先推出了VR新闻节目《丰收的变化》,在虚拟场景中你甚至可以听到和看到草垛旁的蝇虫和空中的飞鸟,在场景统一的前提下,读者就会像一个真正的美国农民,去观察身边的生活环境[ 3 ]。
我国在神舟十号宇宙飞船发射时,观众通过VR一体机就可以共享宇航员视角。这是传统平面展示无法替代的体验,在注意力资源稀缺的时代,VR新闻无疑是抢占“眼球经济”的好方式。
2.3 新闻推送方式:从“千篇一律”到“私人定制”
传统媒体时代,受众购买的报纸与杂志上的内容和其他人并没有什么区别,所有人收听一样的新闻资讯,观看同样的电视报道。在有限的范围内获取信息资源。报纸杂志和电视频道虽然有很多分类,但这时的分众依然是广义上的分众,是为大部分受众生产的内容。
在智媒时代内容也将变得不同。即使使用同一款新闻App,我们首页上出现的内容也是不同的,而且内容是无限的,穷尽个人之力也无法阅览所有数据,还有时刻更新的新内容出现。
媒体依靠算法分析和大数据,记录用户浏览痕迹,收集用户使用习惯,能够精准推荐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在用户留存以及提高用户黏性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相比于大众接收的相同内容,“私人定制”显然更有吸引力,也是新时期人们彰显个性化的需求。
3 未来趋势:智媒时代新闻生产的忧思
3.1 谁为内容负责
自动化新闻稿件依靠模板自动生成,在速度上相比人工有很大优势。但它所依据的数据来源不一定是正确的、真实的,大数据不代表完全正确的数据,它只代表数据的样本量,却无法保证每一条数据的真实性,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只有真实的事件才具备新闻价值。“Facebook操纵美国大选”就引发了世界的关注,在Facebook热门榜单上的新闻中,一些具有鲜明立场支持特朗普和反对希拉里的新闻,事后被证实是假新闻,在美国,有75%以上的成年人使用Facebook作为常用社交软件,这是否影响了使用Facebook的选民的态度呢?错误的数据生成的自动化新闻所造成的后果,谁来负责?自动化新闻有没有版权,它的著作权属于谁?它属于智力成果么?这又引发了一些伦理上的讨论。
3.2 传统新闻记者面临裁员
“纸媒消亡论”是几年前学术界的热点话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报纸的销量逐年降低,人们从纸质阅读逐渐转向电子阅读,而传统纸媒的人员组成通常是在夜间工作来抢占早间报纸的注意力市场,英国的《金融时报》最开始夜间工作人员有120人,到现在只留下不到20%,不光是国外的纸媒在裁员,国内也有很多大型报刊经营不善,逐渐合并,甚至倒闭,相应的也会有一些工作人员失去工作。一是报纸的发行量减少。二是网络媒体、自媒体分割了大部分受众,没有特色的纸媒自然会被淘汰。三是技术的进步解放了人力,程序化的工作机器就可以完成,而且更加迅速。在智媒时代,传统“采、写、编、播、评”的记者已经无法满足需求,需要懂得数据、理解算法、了解技术、满足市场的新时代的新闻人才。
3.3 虚拟与现实界限的模糊
VR新闻的沉浸感可以带给用户超越现实的体验,在带来新鲜刺激的感官享受的同时,一些用户卸下可穿戴设备后却感到头晕目眩,心情久久不能平静,VR的浸入式体验把用户带到了特定的情境,一些场景过于真实的还原了某些危险处境,给用户造成真实的恐慌与惊悸,影响了用户的身心健康。
AR新闻的技术近几年也在逐渐完善,运用增强现实技术,在屏幕之外参与场景,与虚拟的场景进行互动。
韩剧《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就提供了一个设想,带上可穿戴的AR设备,你以为外面正在下雨,但是观察到行人没有打雨伞,路边小动物的毛发也没有湿,只是AR给你营造了一个下雨的环境,它是虚拟的。随着技术不断的进步,这些都将变为现实,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过于模糊,也容易影响人的正常认知与生活。日本中野牧提出的容器人概念,在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环境下,人们的内心世界犹如封闭的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而VR/AR是否成为新的容器?
3.4 “个人日报”阻碍信息多元
个性化推荐新闻能够精准满足受众的需求,但同时也会造成同质化内容泛滥的情况,以“今日头条”为例,用户因为想要购置新车而连续几天刷新关于“汽车类”的新闻,今日头条App通过收集用户习惯,而在首页上向用户推荐汽车相关的新闻资讯,但客户购置完车輛后,对这类新闻兴趣度减弱,但今日头条App依然在推荐此类新闻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只推送某一领域的新闻而忽视其他领域的新闻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用户接收信息窄化的情况,用户喜欢的不一定都是有价值的,大众媒介有自己需要履行的媒介职能,不仅仅是提供娱乐,也需要监测环境,普及知识等。为大众定制的“个人日报”显然与大众媒介的功能相矛盾。
4 防患未然:智媒时代新闻生产的策略
4.1 建立智媒时代的把关标准
智媒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较传统媒体时代有着更多的不可控性,所以加快智媒时代的把关标准,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势在必行。
自动化新闻、AI新闻需要人类的能动性来负起责任,要设置专门的检验程序并公开数据来源,如果自动化新闻等运用在公共议题上,更应将它的制作过程公开透明化,让不同的声音都有发出的机会。让新闻的选择真正从最多数的人民利益出发,也不忽视弱势群体的诉求,还要完善相应的奖惩措施和法律保障,智媒时代的新闻生产才能更有秩序。
4.2 创新思维,培养智媒时代的新人才
智媒时代需要有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无论在什么社会背景和条件下,技术只是辅助工具,最重要的还是人怎么运用它。传统媒体时代的人才培养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智媒时代的需求,智媒时代需要既懂技术又懂“新闻”的复合型人才,机器取代一部分新闻工作者的同时,也催生了一部分新的职业,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谁能控制机器,谁能掌握技术,谁就能更好的适应新时代。
同时机器是无法进行价值判断的,需要人来主导、筛选新时代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内容,抛开了固化的劳动,“人”能从事更有创造性的工作,在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等新闻中发挥“人性”的光彩。
4.3 AR/VR新闻分级,提升公民媒介素养
AR/VR新闻还没有建立相关的标准与规范,但一些血腥、暴力、战争场面太过真实容易引起用户不适,严重还会引发心理问题,一些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用户能否观看,儿童是否应该观看都是潜在的问题。应该像国外电影一样逐渐建立AR/VR新闻分级的制度,有严格的观看标准,建立防沉迷系统。还应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教育体系中,每个公民都应有分析和选择媒介的能力,面对媒介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被动接受。
公民的媒介素养提升也能促进智媒时代新闻生产的良性发展,生产出更多有质量、有深度、有价值的内容,促进社会进程,可以使每一个人都受益,才是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
4.4 “自由市场”与“个性定制”并存,透明化算法筛选规则
在智媒时代,只依赖算法推荐一个标准是不合理的,要允许其他价值判断的存在,除了推荐用户喜欢的内容,也要给用户接受新事物的渠道,更多元化的信息展示,既有“个性定制”的私人领域,也保留“广场式”的开放平台。
“Facebook操纵美国大选事件”也应让我们警惕,算法标准同样是人为设定的程序,它依据什么样的准则来判断一则新闻能否进入热门推荐,它背后是否有非公权利的操纵,我们都无法知晓。一些算法推荐内容是商业平台最常使用的,但是却与公共议题混杂在一起,比如微博热搜的位置是可以购买的,热搜词条后有“荐”字则代表这属于广告位,公共议题与广告位的并列排序,难免让人分辨不清,也会给用户阅读新闻造成困扰,不知自己收看的新闻还是广告,一方面要透明化算法筛选标准,另一方面也要给用户更明确的提示,比如分开在两个频道呈现、凸出呈现,运用技术手段做出明显区分。
5 结语
每一技术的进步都会带来相应的机遇和挑战。智媒时代的新闻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它在减轻新闻从业人员工作量、丰富受众使用体验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问题,在拥抱技术的同时,还要警惕技术背后所代表的东西,避免完全依赖技术,被技术主导,不能成为智媒时代的“VR人”“算法人”,因为技术的初衷是为了服务于人类。除了需要逐步健全的法律法规之外,新闻从业者也要从自身做起,掌握技术,担负起新闻人的责任,当好智媒时代的把关人。智媒时代的受众也需要更高的媒介素养,具备分辨和选择的能力。能够自主获取优质的新闻内容,这也会促进行业内整体的变革。智媒时代的先进技术使新闻生产迸发了新的生机,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共同迎接智媒时代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苏涛,彭兰.“智媒”时代的消融与重塑——2017年新媒体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8,40(1):38-58.
[2]张华,周琪,张发扬.智媒体的创新与探索——以封面新闻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7(12):85-87.
[3]俞哲旻,姜日鑫,彭兰.《丰收的变化》:新闻报道中虚拟现实的新运用[J].新闻界,2015(9):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