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文
摘 要: 柳诒徵是二十世纪前期近代史学思想发展中重要的史家之一,对中国史学发展及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等提出了独到见解,但关于柳诒徵其人及其学术评价,学界尚存争议,柳诒徵的研究也曾一度空白。如何评价“北陈南柳”中南柳的史学思想,本文通过对柳诒徵及其史学作品的考察,对柳诒徵及其史学思想作探究。
关键词: 柳诒徵 史学思想 保守主义
柳诒徵,字翼谋,晚年号劬堂,江苏丹徒人,曾在两江师范学堂、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任教。任国立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馆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部聘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同时获此殊荣者,有“北陈(陈寅恪)南柳(柳诒徵)”之称,著有《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等。
目前学界研究柳诒徵的文章大致可分为三大类:首先是传记性的文章,主要由柳诒徵后人所书,有助于了解柳诒徵先生生平;其次是对柳诒徵史学思想的研究,国内诸多学者曾对其史学思想进行探究,本文基于中国台湾学者李宇平的《柳诒徵的史学》①对柳诒徵的史学思想进行进一步探究;将柳诒徵的图书馆学为研究对象,对柳诒徵对于图书馆学、目录学的贡献及成就进行客观评价。此外,学者们在研究民国时期学衡派思想、民国学术流派演变时均涉及柳诒徵,但仅是对柳诒徵在这诸多发展变化中所起作用进行阐述,并不系统,在此不再赘述。其中《柳诒徵的史学》一文是从反新文化运动的角度研究柳诒徵的史学理论,管窥这一时期堪称保守人士的思想内涵及其特质。《柳诒徵历史、文化思想及其时代性格》②主要通过剖析柳诒徵的论著,全面分析柳诒徵的历史观、史学观和文化观,并将其与同时代的学者进行比较。《柳诒徵史学思想试论》③重点考察柳诒徵的史学思想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柳诒徵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看法,二是柳诒徵对中国史学的研究及个性的观点;此外,还有施建《柳诒徵史学思想研究》④、郑先兴《论柳诒徵的史学思想》⑤等论文涉及柳诒徵史学思想研究。
纵观柳氏的一生,我们大概将其学术生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02—1927),柳诒徵在高校任教,同时是学衡派领袖,这一阶段柳氏提出系统的文化观念,在其著作《中国文化史》中得到充分展现。
盖历史现象,变化繁赜,有退化者,有蝉嫣不绝者,有中断或突兴者,固不可一概而论也⑥。
柳诒徵文化史观强调:1.文化演进学说,将中国文化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蜕化论,指中国文化在上古时代,特点是独立发展;其次是吸集论,汉末佛教传入中国到宋元理学的出现,特点是主体融合;最后是第三期,明代传教士来华开始的海西之学,至今尚未结束,特点是吸收西方学术、宗教。2.文化发展观:反对用线性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文化的发展。
第二阶段(1927—1949),这一时期柳氏主要从事于中国图书和文献事业,特别是图书馆事业。第二阶段的前期,即1927年—1937年。柳诒徵任国学图书馆馆长,这一时期是柳诒徵人生学术的顶峰。在国学图书馆苦心经营十年,编纂《国学图书馆小史》,编纂《国学图书馆书目》,刊行《国学图书馆年刊》(凡十卷),影印馆藏珍贵(善本)图书,利用图书馆进行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办展览陈列等、开展群众教育。到了第二阶段的中期,即1938年—1945年,受战乱影响,柳诒徵及其家属内迁重庆,到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研究院任导师,任教期间完成《国史要义》;第二阶段的后期,即1945年—1949年,柳诒徵重返南京任国学图书馆馆长,这一时期主要从事收回馆舍、图书、书柜等事务,并编辑《现存书目》。纵观柳诒徵学术生涯,关注到作为学衡派领袖的柳诒徵史学及史学思想,探寻柳氏与其他学者史学思想之不同。
一、柳诒徵及其保守思想渊源
柳诒徵的保守思想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首先是幼时师从名儒缪荃孙、黄以周和李瑞清,继承乾嘉考据学统。其次青年时又受到西方新人民主义的启发。我们将西方新人民主义的创始人欧文·白璧德的思想与柳诒徵思想的作比对:
可以看出柳诒徵思想是将白璧德西方新人民主义中国化,形成的一套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保守主义新观念。正是受到较多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和西方新保守思想的冲击,柳氏形成了同时期其他学者不同的保守思想。柳氏保守思想的主要特点:1.思想虽受西方新人民主义启发,但仍植根于中国文化的传统,展现出独特的民族主义;2.强调儒家传统文化对于矫正人类文化偏失具有独特贡献,故对儒家众多流派采取包容性的态度,希望能为儒家建立一个周密完备的思想体系,以备反传统各家之攻击;3.幼时师从名儒,接受系统的考据学教育培训,故重视史学。
二、柳诒徵史学思想探微
1.经史合一及其对史学的重视
本于乾嘉学统,柳诒徵主张“六经皆史”,将六经视为历史文献的一部分。
诗书礼乐,先王法志,皆历史也⑦(142)。
强调六经为载道之器,治史之目的是“在人群之原理”,主张依据原典逐步推求,理由是“推求原理,固已具于經子”⑧(136)。经、史有关联,经学须借历史的事例,理始能有置根处;史学须本着经的大道,才能达到洞澈众理的目的。史事的叙述是经道义理的总结,经道义理又影响史事关系的体认。柳氏宗经的目的在于奉经以为一切事理之准则;主张经史合一目的在于使史学的义理经学化,使史学的义理经学化要求在史书的撰述过程中有客观一致的价值规范,为实现此一目标柳诒徵推崇史例。柳氏推崇史例,却并不主张直接以“道”判事,因为道的价值判断存乎一心,难免主观的局限,认为“例”虽未先人所创发,却是客观有效的价值规范,论事以“例”,可使认知理性落实到客观世界中,客观一致的价值规范就有具体化及付诸实践的可能。柳诒徵反对史家以自由的态度,随意表达判断,主张以例判事,史家可倚依事类比之法。
杜元凯综而论之曰: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重法,史书之篇章,仲尼从而修治……去取等差,则编年纪事之史,皆所必望,原本春秋,根据礼义,非此不足为史也⑨(179)。
主张由史例以表达史义,经典的解释应建立在既有的学术传统上,不同意以跨越或打破学术传统以为掌握经典原旨之媒介。
2.人本思想及其对纪传体例的重视
柳氏认为“天”是一种自然自发的运动,天是有义理的天,天就是道,但天理的彰显须由人代行之。由天人合德,人可知天,他提出人为宇宙之主体,强调史家“究天人之际”的职志。但与司马迁相违的是,柳氏认为天命与人性之间可以透过道德主体,即人本心的自觉与修为,搭起会通的桥梁,是一种以人作为问题思考主轴之思想方法的表现。
正因为柳氏以人为思想主体进行思考,更加注重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其中纪传体史书更是以人为核心,分人立传。
史以明正教、彰世变,非专为存人也。故既以联合而彰个性,亦可重个性而略联合。桑弘羊、孔僅之理财,唐都、洛下宏之治历,缇萦上书,赵过教田,番系穿渠,陈农求书,见于记表书志可矣,不必特为之传也;而于事功之合作,风教之有关者,附见错举,亦往往以类及之⑩(87)。
纪传体既体现了英雄史观又强调了群众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性。纪传体中纪、传详细记载了作为历史推动者的重要人物的事迹,亦在志、表中记载了纪、传中所不载的人民大众。同时纪传体以人物为核心,兼顾人物所处之背景环境,将其所处时代之经济、宗教等都记录于书、志中。柳氏以为纪传体所书写的中国历史表现形式近于客观真实的全体历史。
3.经世致用与以政治为中心的史学观
柳氏本身对国家社会的维系就保有道德理想主义,由道德理想主义出发,提出以史修身、涉世、谋国之学术经世主张,目的是发挥史学明道垂训的实用功能。根据儒家道德理想主义,柳氏以为的国家是一种道德秩序,这种道德秩序的维持需要礼的运用,礼制对于维系道德理想而言,是达到目的的手段。“道”“史”就维系道德理想而言,是道德理想发生的根源,也是道德理想下的产物。柳氏认为中国史学之重垂训,固然反映中国传统对功效理性的重视,在此基本上仍是从道德修养之前提出发,即中国之讲求历史经验的观察,接受历史经验的教训,乃是建立在儒家修己治人尤其史修齐治平的基础上,主张史学经世,是强调以政治为主要表现方式,在人世关系的前提上,由个人的修养到群己的关系的安排,要求建立和谐的政治社会秩序。透过政治以求化人世为理想的社会,便是他史学经世关怀的重点,正因为此观点,柳氏肯定中国历史的根本具有政治性。
他族立国,无此规模,文人学者,自为诗文,或述宗教,或颂英雄,或但矜武力而为相斫书,或杂记民俗而为社会志,其体系本与吾史异趣,或且病吾史之方板简略,不能如其活动周详,是则政宗史体,各有渊源,必知吾国政治之纲维,始能明吾史之系统也(28)。
这种以政治为中心的史观与其经世致用的理论相结合,柳氏以为史学必须求其经世致用,唯为求史学能经世致用,必须向以政治为中心的史观认同。
三、结语
柳诒徵以为历史之具有意义,不仅在于为过去活动记录之实体本身,而且在于其是后人对此实体进行反省深思后所抽炼成或凝聚成的思想产物与观念结晶。柳氏作为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在新旧文化文化发生冲突之际,对历史“常”的重视大于对“变”的重视,他从护翼一向统一的传统文化之持续性的关怀出发,诠释传统历史的本质与独特性。他强调:1.经书不仅是史书,而且是道德教化的书,强调历史系统与道德系统的不可分离性;2.从人本思想角度出发,强调历史中蕴含中国人文发展的观点;3.强调经世致用及中国以政治为中心观的合宜性,认为在历史资料与史学观念中,并不能任人用一种自由的眼光去看待,强调“述而不作”。
柳诒徵的史学思想代表其本质是一种典型的保守主义,在西方文化提倡的科学已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情况下,柳氏为抵抗西方科学观念带来的冲击,坚定选择昌明国粹,强调保存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虽然普遍王权的政治秩序已瓦解,但柳氏仍坚持文化道德与新的政治秩序整合的世界,导致不能从社会政治秩序中超拔出来,不能成为一个真理性的研究者。就个人而言,柳氏并不介怀,到新中国成立时还保留着鉴戒式历史思想,即历史事件被叙述为道德条目的实例之思想表现方式,从而束缚了其研究。
柳诒徵的史学理论,略概括为三端:一为历史结构论(历史因果论),对历史中因果关系类型的看法。柳氏相信一种普遍性的因果关系,认为历史中有条一般性的规律、法则,历史可以借着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加以说明,史例在此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二为历史知识论,讨论以何种方法可使人们获得更确实的史事的各种思想理论。柳氏继承乾嘉学派,主张小心求证,本着实证的精神追求历史的“真”,又认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维持一种致中和而求改善的和谐发展。三为历史道德价值论,讨论历史与道德、价值之间的关系。柳氏肯定历史具有价值判断及经世致用的功能。
注释:
①李宇平.柳诒徵的史学[J].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88(16).
②于楠.柳诒徵历史、文化思想及其时代性格[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③陈灿龙.柳诒徵史学思想试论[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④施建.柳诒徵史学思想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
⑤郑先兴.论柳诒徵的史学思想[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
⑥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绪论第1页.
⑦柳詒徵.国史要义·史义第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⑧柳诒徵.国史要义·史识第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⑨柳诒徵.国史要义·史例第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⑩柳诒徵.国史要义·史例第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柳诒徵.国史要义·史例第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参考文献:
[1]柳诒徵.国史要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长沙:岳麓书社,2010.
[3]孙永如.柳诒徵评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
[4]田亮.柳诒徵的民族主义史学思想[J].史学史研究,2002(2).
[5]李宇平.柳诒徵的史学[J].“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88(16).
[6]高伟军.柳诒徵研究综述[J].黑龙江史志,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