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诗文作品中的伦理思想初探

2020-02-04 08:04颜洁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

摘 要: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以言之余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既然“言之所形有是非之分”,那么,同样由“人心之感物”所产生的,由人所创作出的文学作品亦有是非之分。翁同龢就将自身伦理价值取向蕴藉于大量诗文作品中,本文选取翁同龢部分诗文作品,并尝试将其中所蕴藉之伦理思想进行初步提炼和探讨,以期今后对其诗文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的伦理研究。

关键词 :翁同龢 诗文作品 伦理思想

清代状元翁同龢,一位被其政治成就所掩盖的诗人,其现存古、近体诗一千二百余首,整理出版的手稿十多部。翁同龢研究专家朱育礼、朱汝稷在二人校点的《翁同龢诗集》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翁同龢认为,人之性情之正,首重忠君孝亲,友于兄弟,笃于夫妇,诚信交友,慈惠抚下。‘自古诗人本忠孝, 《九歌》 第一 《国殇》魂。他的诗教,是为伦理道德服务的。”a“忠君孝亲,友于兄弟,笃于夫妇,诚信交友,慈惠抚下”这些都是伦理学中重要的价值准则,也是翁同龢本人的道德品格准则,这些伦理思想,也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例如他在《论立身行己之法》中写道:

联其长少,正其心术,约其放纵,抑其骄蹇,策其惰慢,教以立身行己之法,迪以济世安民之要,使居乡则为端人正士,出仕则为良吏忠臣,一言而乡党相传,一行而家邦所法,不愧俊秀之才,足为社稷之重。b

在这里,作者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于伦理价值的判断标准,他认为行为端正、思想正直,做官时能对社稷有功、对国家衷心,言行能被大家当作效仿的榜样的人,才能成为社稷的栋梁之材。

一、忠君爱国

作为两朝帝师同时也是不折不扣的朝廷重臣,翁同龢忠君报国、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在其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将之江右视筱珊侄》:

海程行过复江城,无限苍凉北望情。传语蛟龙莫作剧,老夫惯听怒涛声。c

甲午战败后,朝廷有意割台,翁同龢极力反对,并由此而生变法之心。然而变法损害到了慈禧等守旧派的利益,于是,慈禧发动“戊戌政变”,令翁同龢“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但他仍心系社稷,铁骨铮铮,不愿向恶势力低头。本文前两句感叹光绪有心改变国运,但其变革维新却遭废斥,同时也痛心自己一腔报国热情却惨遭褫职,不免生出“无限苍凉”的情绪。后两句表达几经宦海沉浮,见过大风大浪的他,又岂会被“蛟龙”卷起的大风大浪和“怒涛声”所吓倒呢?这正是他不屈不挠、凛然正气的爱国气节的迸发。

最有代表性的是他在临终前,留下的奏章《遗摺》:

……伏念负疚如臣,固已言无足取,不敢复有陈述。第思隆恩未答,盛世长辞,感悚之余,难可瞑目。所愿励精图治,驯致富强,四海苍生,咏歌圣德,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d

此文为作者临终前口述,由门生张謇代书并呈递的生前最后一封奏章。本段节选作者首先表达了对皇上的感激涕零之情。最后不忘自己帝师身份,劝谏皇上能振奋精神,治理好国家,使国家繁荣昌盛。他即便处于弥留之际,但仍心系君王,心系国家,自己已无法亲书仍请门生代为呈递临终前对君王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牵挂,至此,翁同龢忠君报国、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深深镌刻于其一生中。

二、孝敬父母

孝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之一,翁同龢的“孝亲”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班班可考,如《致翁同爵函》(同治七年三月十四日):

……弟拟俟兰孙起复,即请假葬亲,但兰孙须十月中旬方出,则弟之行至早亦须此时……先人窀穸一日未安,则龢等之中怀一日不释,则天壤间之罪人,清夜自艾,至于失声…… e

这是作者写给其家兄翁同爵的信,信中提到因公事牵绊耽误了安葬父亲的日子,父亲一日未入土为安,则日日夜不能寐,觉得自己就是天下的罪人;想到这些,便陷入深深的自责中,竟然把嗓子都哭哑了……此文中作者对自己无法尽孝道痛心疾首,以至于“失声”了,反映出其对父亲浓浓的孝心。

又如《奏为微臣母病未瘳吁恳》:

……无如病势缠绵经旬累月,目前医药等事固未敢跬步暂离,即调理就痊而饮食寒暖之宜尤必倍加慎重。臣窃念书斋直职,有攸司,若增内顾之忧,必不能尽心功课。与其怀私以窃禄,何如据实以陈情。用是披沥下忱,吁恳圣恩,俯准开缺,俾得专心侍奉…… f

这是作者因母亲久病未愈,欲辞官专心侍母的奏章,文中叙述因需要照顾久病的母亲而上奏请辞。其中还说道:就算母亲经过调理后病愈,但是病愈之后的康复调理阶段必须更加慎重照顾,因此,需要辞官回家专心侍奉母亲。作者以实际行动表现了“孝”。

三、友于兄弟

友于兄弟,即为对兄弟友爱,翁同龢与两位哥哥的情义可谓感人至深,如:

……白发孤臣,荷戈万里。此情此状,其何以堪!恨不沥血抒词,叩九闾而上诉!g

……昨马啮圉人耳,去其半,可怕也。中夜梦魇,即起坐。忽忆三十年前断指事,感喟不已。盖予兄远戍将行,私窃忧叹,迫而出此。h

第一段是作者于同治元年十二月廿五日所做日记,其三兄因遭到曾国藩的弹劾而被捕,他得知消息便连夜启程返回,陪三兄去呈递供状。三兄被捕后,作者便在其关押的地方旁租下几间小屋住下来,每日忙完公事就赶去陪伴,当得知其被判流放遙远的新疆后,竟自断一节手指来表明心意。第二段为作者半夜被噩梦惊醒,忽而忆起三十年前断指之事,感叹三兄一把年纪要被流放万里之遥,心痛不已,奈何已尽力斡旋,甚至自断手指,但却无转圜之力,表现出作者急兄所急,对三兄的遭遇无比悲愤之情。

四、笃于夫妇

翁同龢与妻子汤松的感情非常坚定,两人相敬如宾,琴瑟和鸣。然而妻子却在结婚近十年之时早殇,这对翁同龢的打击是巨大的,其许多文学作品里抒发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如《题亡室汤夫人画册》:

语苦诗难尽,愁长梦转稀。铛残煎过药,箧黯嫁时衣。会合知前定,分张感昔非。临终留一偈,了了岂禅机。

竟死嗟何益,浮生只自怜。营斋谁是佛,卜墓又无田。孙解瞻遗挂,姬能剪纸钱。老夫归直晚,展画一潸然。i

本文为作者为夫人汤氏所作悼亡诗,讲述作者在失去爱妻之后心里的愁苦哀思,临终时妻子拉着他的手说:“为臣当忠,为子当孝。”他认为妻子区区几句话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看到从前妻子生病时煎药的炉子和罐子、妻子用过的筐子、妻子的嫁衣等,不免睹物思人,只能独自展画,潸然泪下。作者表面上采用白描手法写景、物,实则将对亡妻的哀思之情蕴藉其中,仿佛向妻子诉说自己日夜思念之苦。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岁末除夕这样一个万家团圆的日子里,因前日翻读妻子生前最爱的唐宋词集,于是买来一铜镜,将其中三十二字刻在背面 ,刻完过后悲从中来,于是便写下《金缕曲》:

历历珠玑冷,是何人清词细楷,者般遒紧?费尽剡藤摩不出,却似薄云横岭。又新月娟娟弄影。玉碎香销千古恨,想泪痕,暗与苔花并。曾照见,夜妆靓。

潘郎伤逝空悲哽,最难禁烛花如豆,夜寒人静。玉镜台前明月里,博得团栾鹅顷。偏客梦,无端又醒。三十年华明日是,剩天涯、漂泊孤鸾影。铭镜语,问谁省?j

作者此时正只身在陕西任职,中年丧偶的他在除夕之夜与友人小酌,但是山城寂寥,鞭炮声极少,没有过年应有的热闹景象。于是,翻读着气势磅礴清秀隽丽却又难以腾摹的词集,望着白日里刻下字的铜镜,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已至而立之年却孤身一人客居他乡,一人一室,“烛花如豆”,好不凄凉,不禁悲从中来,泪水“暗与苔花并”。于是,对亡妻“死生契阔,未能忘情”之哀思愈加难以排遣抑制,辗转反侧,不知其刻在铜镜后的词,谁又能看得明白。作品通篇感情基调凄绝悲切,缠绵悱恻,作者对于亡妻的用情至深,跃然纸上,使人不忍卒读。

五、真诚待人

真诚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伦理准则之一,翁同龢就是个至情至性的人,其一生礼贤下士,喜好结交朋友,且其人际交往范围之广,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有与其发生不同程度联系的朋友知己。其中,最为典型的要数潘祖荫,二人同朝为官,相互影响,共同进步,二人并称“翁潘”,翁同龢也留下了许多他们友情的见证,如:

……竟夕与伯寅话。伯寅与余意气相合,真如弟昆,今将行矣,而余烛滞留不去,奈何。k

……挽潘伯寅:金石录十卷人家,叹君精博;松陵集两宗诗派,剩我独吟…… l

作者与潘祖荫相识于苏州紫阳书院读书期间,而后又同朝为官,某日竟聊至深夜,于是感慨如此志同道合,胜似亲兄弟。凌晨时分,潘祖荫要离开了,而“余烛”都“滞留不去”,作者将对好友的不舍之情蕴藉于景,表达了对好友真挚的情感。后段是作者为潘祖荫所做的挽联,既赞叹好友的学识精博,又感叹自己痛失挚友的哀伤,悲痛莫名。

六、慈惠抚下

翁同龢是一位慈惠抚下的长辈,其一生无子女,便将几位甥侄视如己出。作为长辈,其始终言传身教,将翁家的家風、家训传承、发扬于后辈。如《送鹿卿侄旋里》:

汝来我即驾征騑,我到京师汝又归。此去正当莼菜熟,重来应见杏花霏。

传家诗礼宜遵训,满地干戈慎见几。行矣勉旃须强饭,莫教风露上征衣。m

本文为作者为其三兄翁同爵之次子翁曾荣所作,前两句既表达了与侄儿无法相聚的遗憾,同时又表达了其对于故乡的眷恋之情。后两句则是对侄儿的谆谆教导,教导侄儿应时时谨遵翁家家训,告诉其官场险恶,为官应当谨言慎行,最后还不忘关心其衣食住行。文章虽言语平平,乍看其貌不扬,实则将对后辈慈父般的关怀与严格的教导化为真诚、深厚的情感,融入其中。

翁同龢年少得志,作为两朝帝师,一时位极人臣。其一生宦海沉浮,却仍坚持初心,坚守翁家家风、家训。其将个人坚守之信念与毕生所悟蕴藉于诗文作品中,使其诗文作品中蕴含丰富的伦理价值,经久不衰,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探索、传承与发扬。

acijm〔清〕翁同龢著,朱育礼、朱汝稷校点:《翁同龢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前言第9—10页,第20页,第393页,第213页,第201页。

b 〔清〕翁同龢著,谢俊美编:《翁同龢集》下,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947页。

def〔清〕翁同龢著,谢俊美编:《翁同龢集》上,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01页,第203—204页,第235—237页。

gk〔清〕翁同龢著,翁万戈编,翁以钧校订:《翁同龢日记》第1卷,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334页,第40页。

h 〔清〕翁同龢著,翁万戈编,翁以钧校订:《翁同龢日记》第7卷,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3024页。

l 〔清〕翁同龢著,翁万戈编,翁以钧校订:《翁同龢日记》第5卷,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2454页。

参考文献:

[1] 王倩.翁同龢诗歌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 王忠良.知止而后能得——论翁同龢的“齐家”[J].历史教学问题,2018(3).

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编号:2018ZDJD-B018)项目成果;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2020年度课题《伦理视角下苏州清代状元文学成就解读——以翁同龢为例》(编号:SVU2020WWH2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 者: 颜洁,哲学硕士,苏州市职业大学教师,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区域文化。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
浅析中国儒家、道家伦理思想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影响
浅析中国儒家道家伦理思想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影响
陈独秀伦理思想对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的指导作用
汉魏时期家训伦理思想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儒家“天命论”伦理思想的发展及其与佛、道的关系
中国梦视角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
浅析西方伦理思想对会计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福乐智慧》中的和谐伦理思想
论西方科技伦理思想的演进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