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

2020-02-04 16:17陈嘉杰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3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初中

陈嘉杰

【摘要】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许多生活中的事例体现在学习的理论知识中,而课本的理论知识又指导着我们学习生活。因此,《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更应该与我们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学内容与生活要相互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让学生能够感觉课堂上就是现实生活的情境,身临其境,让学生感受到课本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指导人类的生活实践,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将课堂中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

一、《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生活化”教学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作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以生活中的人与事等开展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在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授课的时候要和国情、社会实况进行结合,同时要和学生周围发生的、学生比较熟悉的事情,学生身边的生活,进行一定的联系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将社会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有效的引进教学课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然后教师指导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课堂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课本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能够使学生将课堂中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生活化”教学的探索

1.要优化、生活化《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素材

每一位老师除了要研究好了解好课本,还要利用好教学各种辅助用书,特别是利用好教师教学用书里的教学分析、教学建议和收集相关的最新的教学资料,全面把握课程的目标、性质、教学的重点难点等,开展教学。备课的重点是要懂得利用我们现实生活中身边的资源,这样学生才会对你的课程感兴趣,而且真正地达到教育的效果。教材只是活用了其中一个例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而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合理地有效性的使用教材,甚至应该适当地加上本地一些生活元素,灵活处理教材和教学内容,在生活中备课,备好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知识,学生易接受,而且起到真正“实践出知识”的教育作用,这也减少了教学的满堂灌,也摆脱了老师整节课说课的现象。同时,只有用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或社会热点引导,激起学生的兴趣,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的看法和想法才会充分发挥,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更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单声与和声”时,笔者发现班级的个别学生学爱班集体,只为个人自已,如不参加集体的校运会,班的卫生较差,个别学生没有集体观念等,于是即时以事论事,先让学生检查讨论,要求谈谈他们自己的感受。学生就议论开了,于是我就顺水推舟,引出第一框“单声与和声”的课题和讲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2.优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创造生活

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规律,通过营造生活的情景和机会,呈现或者再现、还原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学习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形式。场景再现教学它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 少事物,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由课本知识引导到人生意义,教学也做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例如,在讲解《道德与法治》七年级《让友谊之树常青》,笔者组织学生排演了情景剧:A同学是七(1)班的插班生,怎样与新的同学认识、相处?班里的同学相互之间都形成了既定的交往群体,总感觉融入不了这个班集体。其中与B同学成为好朋友,当两个好朋友快乐时,伤心时,迷惘时是好何相处的。然后讨论:1.你是如何认识新朋友的?2.朋友之间应该好何相处?3.你与朋友发生矛盾时,你怎么办?

通过演示一场形象的课本情景剧,在课堂教学中再现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的欲望,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情境,从而达到让学生自我感知、自我学习,自我认识、自我思考 、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

3.重视课后探究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课在每一课都设置了探究与分享,很多老师课堂教学中都是忽略这部分活动,探究与分享活动课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全体学生的由课堂走出社会生活,带着学到的知识到生活现实中去亲身体验,从而真正达到实践出真知的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探究与分享活动是学生实现知识与实践的对接,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得到知识。课后探究也是让学生用生活检验知识,深化认识对课本知识的进一步升华的有效手段,也通过这种方式把课本的知识变为学生自己的实实在大的知识。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探究与分享这一活动,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点积极参与课后探究与分享活动,让学生自觉寻求自我体验,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利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这也是教师所期望的。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主要目的和任务,但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探究中要起到主导作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现实的身边可见到的可触摸到的生活氛围,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主体参与的教学活动方法;还要努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用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达到学有所用。教师要勇于突破,理论必须结合实际,知识与生活联系,用事例演绎知识,启发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生活,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地自我调整,自我反省,调整自己的教學行为和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使自己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使《道德与法治》课在学生心目中形成是“教书育人”的好课程。

参考文献:

[1]费勤芳.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生活化教育[J].科普童话,2018(07).

[2]谢八声.如何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2009(02).

[3]王宗廷.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引导的艺术[J].教育艺术,1999(12).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初中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