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到了中学阶段,教育教学与小学阶段截然不同。很多学生都会发现,进入中学时,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教师的管理,都非常严格。中学生守则既详细,又严苛,尤其是一些重点学校,常常会因为严格的管理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压迫感。这样的管理并不科学,真正科学的教育管理,不应该是一味严苛的,而应该是宽严并济的。
关键词:中学教育;教育管理;宽松;严格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3-9132(2020)02-0160-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02.154
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小学,教学管理工作都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工作成效,育人成效,都取决于学校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教育管理是一门艺术,必须要讲究方式与方法。一味的严格管理或一味的自由放任,都有失偏颇,只有“宽严相济”,方是教育艺术的重要内容。教育管理其实包括了很多层面的内容,比如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本文所提到的教育管理,主要针对学生管理这一层面来谈。
一、当前中学教育管理现状
中学阶段,学生面临着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学习任务繁重,学习非常紧张。学校为给学生营造紧张的学习环境,往往会采用高压政策,非常严格地管理学生。这样的管理短时间内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说是一个强制性的促进,但是长时间来看,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不利,他们容易形成被动型学习态度,也就是“陀螺型人格”。
二、中学教育管理应该宽严并济
鲁迅曾经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管理者,都应该有一片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有一片对学生的热爱。基于对学生的爱,才能宽严并济,松紧有度,给予学生最科学的教育。下面我将从中学教育管理应该严格有序以及中学教育管理应该宽松和谐这两个层面展开论述。
(一)中学教育管理应该严格有序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学生的管理,势必要有一定的规则,只有遵守规则,严格有序,学生才能健康地成长。试想,如果没有中学生守则的约束,没有教师、学校方面的明令禁止,那么会有多少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扰乱课堂秩序,扰乱校园秩序。如果处于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又如何才能健康地发展呢?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我们的自由都是在遵循常规法则的前提下的自由。只有严格管理,给学生一片有序的学习空间,才能在此基础上开展其他的活动,培养学生其他的能力与素质。为此,学校方面应该抓好管理的各个方面,从纪律、卫生、学习、安全、班风、校风等各个方面,都制定量化的、容易实施的规则。
比如,经常教育督促学生遵守纪律,爱护卫生,检查评比班级卫生,这样对学生是一个督促,对于学校的环境也是一个很好的维护。在这样的管理下,学校和班级的各项工作也都显得秩序井然。
(二)中学教育管理应该宽松和谐
教育管理应该追求严格有序,但并不是一味地不近人情地严格,而是要秉承着人性化的原则,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用真善美的力量,去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毕竟,用规则与惩罚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多对学生加以关心和关注,多了解学生,接触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与学生做朋友。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要严格要求学生,并不是说不可以跟学生做朋友。与学生做朋友,才能使学生打开心扉;与学生做朋友,才能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
比如,个别学生不遵守纪律,经常迟到早退,我们当然需要以学校规定来约束他、批评他,但是并不是约束之后、批评之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让他们向我们敞开心扉,告诉我们不遵守学校规定的原因,了解他们违规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曾经就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他本来学习成绩就一般,新学期开始后又常常迟到,个人卫生也搞不好,作业完不成,上课还总是打瞌睡。笔者在对他进行了批评之后,也表示了对他的关心,耐心地询问他是不是家里有什么困难。果然,经了解,他的爸爸生病了,他不但要帮妈妈照顾爸爸,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弟。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我主动帮他补课,给他补作业的机会,还经常询问他是否需要帮助。通过这次经历,他充满了感激,学习动力也更足了。我们的教育秉承的是“以人为本”的宗旨,因此,时时处处都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构建宽松、和谐、快乐的教育教学氛围。
教育应该讲究宽严有度,过松的教育会让学生对于学习松懈,产生懈怠心理,甚至会钻空子,而过严的教育则会让学生心理压力剧增,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意去学习。因此,教育管理必须要宽严并济,松紧有度,尤其是各个任课教师,更是需要把握好“严”与“宽”的平衡点,秉承着对学生的爱和责任,给学生最科学的教育,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彭乔保,周永堂.相信学生宽严相济创新管理发展学生[J].教师,2013(13).
[2]王红霞.如何处理好学生个性发展与学校严格管理的矛盾[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0(8).
[3]项合敏.宽严结合松紧有度——中职学生管理之我见[J].教育现代化,2017(38).
[责任编辑 谷会巧]
作者简介:杨来祥(1967.9— ),男,汉族,甘肃通渭人,中小学高级,研究方向: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