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艳霞
江西省进贤县中医院妇产科 331700
产后痔疮是产妇的常见并发症,发生后会对产后恢复与母乳喂养等情况形成一定程度影响[1],现阶段多采用硫酸镁外敷联合红外线照射的治疗方案,可促进局部微循环改善及痔疮水肿消退[2],但临床治疗效果容易受产妇依从性与耐受性等情况影响,进而需要给予产妇适合的护理配合[3]。在本文中针对红外线照射联合硫酸镁治疗产妇采用了临床护理路径,通过与常规护理产妇比较体现出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产后痔疮患者9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红外线照射联合硫酸镁治疗方案,并于入组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7.63±4.97)岁;观察组患者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27.86±4.62)岁。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红外线照射联合硫酸镁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接受常规护理,治疗时持续给予心理干预,加强健康教育促使患者全面了解治疗相关知识,持续为患者应用痔疮膏等药物。观察组患者采用相同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开展临床护理路径,根据既往临床经验建立临床护理路径表,并在不同治疗时机给予相应护理措施,具体内容详见表1。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后记录产妇的痔疮直径,同时采用痔疮水肿评分法与VAS评分法评估患者的水肿及疼痛症状。水肿评分中无症状为1分,轻度水肿且手法还纳有效为2分,明显水肿且伴有疼痛症状为3分,严重水肿且存在黏膜糜烂或坏死表现为4分;VAS评分法以0~10分表示疼痛症状逐渐加重,患者根据自我感受选取合适分值。
表1 临床护理路径表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痔疮直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痔疮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痔疮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痔疮直径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水肿与疼痛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水肿与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水肿与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水肿与疼痛评分比较分)
产后痔疮是产妇常见并发症[4],其发病机制主要为产后腹压升高、子宫增大,导致静脉受压而引发回流受阻[5],严重扩张痔静脉进而形成了痔疮并发症[6]。由于产妇的特殊性需给予合理、安全的治疗方法,通过治疗来缓解相关症状,以更好地促进产后恢复[7]。近年来,国内临床经常采用红外线照射联合硫酸镁对产后痔疮患者进行治疗,体现了该种治疗方案的良好应用效果,在王菲[8]的报道中对产后痔疮患者应用了该种治疗方案,并认为该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并且有助于积极改善母乳喂养依从性。采用外敷方式使用硫酸镁溶液可促使药物于局部良好吸收,溶液中硫酸根离子与镁离子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可有效吸收病灶组织中大量水分,并结合肾血管平滑肌中受体,通过阻滞机体中钙离子的生成来抑制交感神经递质释放,从而促进了局部血液循环。红外线照射可形成大量热量,对局部组织新陈代谢与血液循环形成良好作用,进而发挥消除炎症及促进再生的效果。但由于产妇对该种治疗方式的不了解以及分娩过程中的不良因素,均会降低产后痔疮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单纯依赖治疗并无法取得满意效果,还需开展适合的护理配合工作。本文选取了常规护理与临床护理路径两种方法,临床护理路径是当前国内外的新型护理模式,该种护理方式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在护理安排时以治疗时间为导向,分别在不同治疗时间中开展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提高了护理的有序性与规范性,受到临床医师与患者的广泛认可。本文针对产后痔疮患者实施护理后,接受临床护理路径产妇的痔疮直径明显小于采取常规护理产妇,并且接受临床护理路径产妇的水肿症状评分与疼痛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常规护理产妇,体现了临床护理路径在红外线照射联合硫酸镁治疗产后痔疮中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产后痔疮患者在红外线照射联合硫酸镁治疗时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具有确切效果,不仅可缩小产妇的痔疮大小,并且能够积极改善其水肿与疼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