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志国 常凯
近年来,河北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指示批示和国家有关部委关于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决策部署,将发展节水农业摆在重要位置,统筹考虑粮食安全与节水压采。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节水优先、少采多补、分区施策的工作思路,在地下水超采区,以节水为导向,通过优化调整种植结构,推广节水种植技术,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实现了农业节水,减少了地下水开采。全省农业节水项目累计实施面积达到4500万亩以上,农业灌溉用水由2016 年的116.99 亿立方米,减少到2018 年的109.87 亿立方米。2019 年、2020 年全国人大环资委和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等有关专家来我省检查指导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对我省形成的农业节水技术路线,给予高度评价。
一是试点高耗水作物与耐旱作物轮作。在张家口、承德坝上地区,开展水浇地马铃薯与胡麻、燕麦、荞麦等作物轮作,减少灌溉用水,共推广42 万亩,今年落实33.4 万亩。在冀中南和冀东地区开展玉米与花生、大豆等作物轮作,今年首次在石家庄、唐山、廊坊市推广27.6 万亩。二是试点一季休耕,一季种植。在黑龙港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的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市,针对小麦、玉米一年两季种植,改为只种植一季雨热同期的谷子、高粱、花生、玉米等作物,自2018 年以来休耕规模稳定在200 万亩。三是扎实推进“一减四增”。2019年秋季,调减高耗低质低效农作物种植面积168 万亩,增加油菜、中药材、花卉等节水高效作物种植面积,减少灌溉用水,提高种植效益。据专家初步测算,调整种植结构,开展轮作休耕试点,年减少地下水开采3亿立方米以上,探索形成的适合我省黑龙港、坝上地区多种轮作休耕模式,深受农民欢迎,节水效益明显。
小麦是我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3300-3600 万亩,播种面积大,灌溉次数多,亩用水量150-200 立方米。针对用水多的实际,2014 年以来,省财政列出专项资金,支持推广小麦节水品种及稳产配套技术,免费供种到户,节水品种与节水种植技术有机结合,发挥节水品种节水特性,实现冬小麦节水稳产。一是科学筛选品种。区分不同种植区域筛选节水品种,形成省级冬小麦节水品种目录。二是免费供种到户。结合不同种植区域,公开推介冬小麦节水品种,组织村委会自主选择品种,企业免费供种到户。三是落实节水种植。将秸秆精细粉碎还田、精细整地、精细播种、播后镇压、适墒灌溉等综合配套节水种植技术落实到田,良种配良法,实现冬小麦节水种植。2014-2020 年累计推广3410 万亩,基本实现河北省小麦节水种植全覆盖。我省麦田浇水次数由2014 年以前春季3-4 水,逐步减少到现在的2-3 水,形成了春季1 水800 斤,2 水过千斤的冬小麦节水种植技术模式,全省小麦单产稳定在420公斤左右,确保了小麦总产的稳定,农业农村部有关领导和专家高度认可。
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区,探索旱作雨养种植技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和旱作技术发展生产,不再抽取地下水灌溉,实现地下水压采1.25亿立方米。一是在张家口坝上地区,将水浇地蔬菜、马铃薯等改为旱作雨养胡麻、燕麦等,2020 年发展到40 万亩,提前2 年完成张家口坝上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退减40 万亩水浇地的任务。二是在黑龙港深层地下水超采区的沧州、衡水等市,将水浇地小麦、玉米改为春季旱作油菜、黑麦草、油葵等,夏季谷子、高粱、玉米、花生等旱作雨养种植模式,实施规模达到35 万亩。
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大力实施田间节水灌溉,有效节约灌溉用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74,在全国排第四,略低于山东、河南。一是推广管灌。在井灌区大田作物,推广普及地下管灌,地上“小白龙”节水灌溉,减少田间输水渗漏,全省累计推广规模达到4285万亩,占井灌区面积的95%以上。二是推广小畦节水灌溉。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大田作物全部实现小畦节水灌溉。三是推广高效节水灌溉。重点在果树、蔬菜等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种植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配套实施推广水肥一体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设备,面积达到601万亩。
为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大水漫灌问题,提高灌溉用水效率,探索农业节水方式,开辟农业节水途径,在广泛调研基础上,组织专家与农户对接,试点形成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田浅埋滴灌节水技术,既确保农业节水,又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实现了节水与稳粮相统一。今年10 月,在小麦玉米主产区的石家庄、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9 市35 个县试点、示范面积10 万亩。印发了《河北省2020 年度小麦玉米浅埋滴灌节水技术实施方案》,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支持农业托管组织、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连片推进,小麦玉米全生育期使用滴灌节水技术,辐射带动大面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