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史料,盘活课堂

2020-02-03 09:42谭浴林
神州·中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分封制史料历史

谭浴林

摘要: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步确认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五方面主要内容。其中,对史料辨析,并运用史料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是“史料证实”素养所强调的学习目标和方向。下面笔者结合高中教学实际,谈一谈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史料;运用

一、史料实证是史实确认的重要手段。

历史事实是指已经发生过的客观事件进程,它包括了历史上各种人物和各种事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单向性的,线性的,不可回溯的。如果我们要去揭开某一历史事件或是历史事实的“面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料是我们唯一能借助的工具,再通过实证方法对其进行阅读、分析、归纳、综合,最后我们才能重现历史事实的客观面貌。正如梁启超所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为了确认史实,史料证实手段在恢复历史真面目的过程中是具有指导性意义的重要方法,若无,本身即呈碎片化的史料更是显得互不关联,甚至是缺乏基本逻辑,相互矛盾的。因此,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借助史料实证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相关史料,使学生正确认识基本史实。例如运用史料实证方法对“分封制”历史事实的恢复,采用了如下三则典型原始史料文本进行史料实证。

材料一:“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

材料二: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爽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

材料三: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

学生阅读了材料一叙述的内容,可以获取分封制实施的目的证据,从材料二信息中可以知道分封制实施的对象的历史依据,从材料三内容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揭示的分封制中天子与诸侯的相互关系,然后综合与归纳三个历史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加工,就可以把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的真面貌勾勒出来了,这样教学效果一定比教材文本叙述更有说服力。

二、史料实证是实现史事评价的重要基础。

材料一: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卷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时报》(1912 年 3 月 5 日)

材料二:“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抛弃是没有疑问的。”——引自林伯渠语

材料三:“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抉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学生可以从材料一中认识到当时中国社会因辛亥革命而产生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巨变,从材料二中可以理解到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因辛亥革命而产生巨变,从材料三中可以认识到后人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三则史料从感性到理性阐释了辛亥革命生成的历史意义,学生也就不难理解教材文本中的有关评价:“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三、史料实证是检验历史认识的重要手段。

由于受到研究者的哲学观、历史观、思维方式、认识能力等影响,不同认识者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历史观点。以史料文本为依据是检验历史认识或历史观点正确性的必要条件。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也会遇到对同一历史事件做出的截然不同的历史观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观点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从证来”的意识,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

历史是一门“求真”“求实”的学问,而学习历史就是“求真”“求实”的过程。史料教学法的运用营造出新的教学景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学历史课堂的面貌。对这种行之有效的历史教学方法,我们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并更深入地进行研究。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这一历史核心素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要靠历史教师在观念上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在教学中渗透,在日常中积累,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冬丽.巧用史料活化历史教学研究[J].成才之路,2018 (27):65.

[2]朱桂芳.巧用史料彰显教学立意——以人教版八年级《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16 (07):16-17.

猜你喜欢
分封制史料历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