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怡
2020 年11 月7 日下午,星期六,“金陵碑刻”课题组的4 位教师带领学生和家长共50 余人前往明孝陵博物馆等地寻访金陵碑刻,近距离感受历史。课题组的教师联系了明孝陵博物馆的讲解员小翁老师,在其带领下参观了明孝陵博物馆、大金门、《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等处,并向传拓大师持一先生学习了城砖拓印。
博物馆讲解员小翁老师带着所有人员来到了第一站:明孝陵博物馆。明孝陵是明朝时期开国皇帝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墓地,2003 年7月3日,明孝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们在明孝陵博物馆参观了“大明孝陵”主题展厅。这个展厅采用红色和明黄为主题色调,各种细节设计非常精妙,如五福天花、门楼、立柱等都是模仿明代皇家建筑风格特征而建。博物馆中陈列着刻有“明孝陵”三个鎏金大字的青石匾额。青石匾额上的字相传由清末两江总督曾国藩的九弟、曾任江苏巡抚的曾国荃题写,距今已有150 年的历史。清末人们重修明孝陵时将它安置于正门之上。20 世纪90 年代博物馆按明代规制复建陵宫门时,才将匾额取下陈列在博物馆内。展厅中陈列着明孝陵的营建以及地面建筑的微缩场景,非常精美鲜活。通过明孝陵陵宫区建筑复原模型,我们可以直观了解600多年前明孝陵陵宫区建筑的格局与风貌。学生认真听讲解员讲述明孝陵的一个个小故事,并拍照留念,很多家长表示这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图1)。
第二站是大金门。明孝陵大体可分为导引区和陵宫区两部分。导引区是陵宫区之前的建筑设施,主要有下马坊、大金门、四方城,以及分布神道石刻的石象路、翁仲路。下马坊是进入明孝陵的标志,文武官员至此必须下马步行,以示对朱元璋的尊崇。走过一段漫长的神道,就来到明孝陵的大门——大金门。大金门原本有朱漆大门,擅自入内将会受到严惩。清末太平军和清军在此交兵被毁,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砖石构建的门。在银杏树下,学生倾听小翁老师述说大金门砖石的沧桑历史,发出阵阵惊讶声,他们很难从如今破落沧桑的大金门,想象出他曾经的辉煌。荡然无存的琉璃瓦、红色的墙皮、高深的宫墙、褪去的花……弯腰抚摸门下石雕须弥座,束腰部雕花,感受明初国家建筑的创新风貌。学生问“它为什么会建成这样?”“损毁前是什么样子的?”“上面的图案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意义?”等。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在“金门”内外仔细探索,从总体到细节,小翁老师带着学生看大金门城砖花纹,感受历史变迁,揭开历史的秘密。
第三站是《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图2、图3)。《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楼因其建筑平面为正方形,故南京人称之“四方城”。内有立于龟趺上的石碑一块,碑高8.78米,是南京地区体量最大的一块古碑,碑座、碑额雕琢瑰丽。碑文由朱棣亲撰,长达2746 字,除去歌功颂德之词,记述了朱元璋起兵夺取天下的经过,以及开国后的施政措施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中关于朱元璋相貌之语与朱元璋子女名字更可补史料记载之不足。这座神功圣德碑地树立,标志着整个孝陵工程的竣工。明孝陵的营建跨越了洪武、建文、永乐三代,前后延续38 年,凝聚了明代早期国家的大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实,朱棣最初相中的是竖起来达到75 米的阳山碑材,但由于过于巨大,当时即便开凿完成,显然也无法运输,成为烂尾工程也是必然的归宿。
这里,教师给学生留下了几个问题:“同学们,你们了解了这座碑的故事,那你能看清楚碑文上的文字吗?”生:“看不清。”师:“在我们本次活动的第六站,老师为大家请了高人,可以帮助大家利用一些技艺把碑文上的文字保留下来。你们再看,现在的四方城人们建了个‘屋顶’,为什么要建这个呢?”生:“为了保护这座碑不被风吹日晒啊,不然碑就会破损,上面的字就更看不清了。”师:“由于六百多年的风雨侵蚀,原碑上的文字已经难以辨识,而我们利用原碑拓片制作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则清晰再现了碑文内容,一会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学习传拓技艺。”在访碑中,教师带着学生了解了金陵碑刻的形制、色彩和斑驳的字迹,感受了金陵碑刻的壮观,触摸着几经抚摸而光滑的龟趺,我们走入了近300 年的古都历史,而他们将仍然矗立在那里,向每位来访者诉说它们的过往。
第四站是《治隆唐宋碑》。清朝延续着对朱元璋的尊崇,同时对明孝陵采取保护政策。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有五次亲自拜谒明孝陵,并亲笔题写了“治隆唐宋”四字,称赞朱元璋治理国家的水平超过了唐太宗和宋太祖。乾隆处处学康熙,拜谒明孝陵也不例外,六下江南,六次谒陵。这位高产的“诗帝”,每次都要作诗抒发情怀,不厌其烦地称赞朱元璋,批评其子孙昏庸无能,强调清朝的正统与继承的合法性,警惕历史的教训等。这块碑让我们更加了解了朱元璋。
第五站是下马坊旁的《禁约碑》。小翁老师告诉大家《禁约碑》是崇祯皇帝为了通过保护风水,挽救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而立的。碑上镌刻着保护陵墓条款及谒陵相关注意事项,违者将被从严惩治。到了清末,有鉴于来南京的洋人日益增多,两江洋务总局会同江宁府在陵宫区入口竖立《特别告示碑》,上面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刊刻保护孝陵的告示。同行的学生和家长们都表示,以前经常来中山陵游玩,但是却从未留心驻足观察这些碑文,更不知道碑文背后的故事,通过游学活动真是受益匪浅。有的家长竖起大拇指说:“长知识了。”
最后,我们回到明孝陵博物馆学习传拓技术。传拓,作为一种技艺,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发明,并日趋成熟与完善,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传拓作为一种复制和保存文献资料的方法,被普遍运用在金石文字及其图像上,尤其是石刻文字。由于碑刻属于文物不可以随意拓印,我们带领学生用仿制城砖学习传拓技艺,用传统的拓片再现南京明城砖上镌刻了600 多年的铭文,近距离感受这些文字背后的历史。持一先生教学生如何拓印城砖,先用湿毛巾盖在城砖上的宣纸上,打湿宣纸,城砖上的文字体现出来,再等纸干后上墨,无论是上纸还是上墨是传拓非常重要的技法,学生浸润在中华传统艺术文化中,学习这种2000 多年的非遗技艺。此时有孩子突然说:“老师,我知道如何保存刚才碑文上的文字了。”师:“是的,就是用这种传拓技艺,我们将碑文同比例还原了,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录……”(图4、图5)此次游学活动,教师带着学生与家长们共同体会碑刻、传拓的无穷魅力,让学生们在触摸历史同时,体会到传承尽职尽责、爱岗敬业的匠人精神。
玄武区教研员冉向捷老师:教师带着学生外出访碑,这种过程性学习的形式还是非常新颖的。在带领学生了解历史,了解金陵碑刻的过程中,教师要着眼美术教学,让学生感受碑文石刻的造型美、工艺美、感受碑刻文字的字体变化,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带着学生从美术的角度去学习。教学可以在三个方面进行强化和拓展。第一,碑文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要“取其精华去除糟粕”。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学习其中的精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第二,金陵碑刻的分布广、种类多、材质丰富。除了明孝陵,还有南朝石刻、白马公园、栖霞山等地都可以去走访。中山陵里其实还有很多碑文石刻可以挖掘,今天大家寻访的碑刻是明代的,其实明代还有很多精美碑刻,可以再收集相关资料。我们还可以从不同的材质上去欣赏碑刻,比如汉白玉材质的,从材质、形质上做文章。南京金陵碑刻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选材丰富,可以再去挖掘。第三,本课题选题角度新,有学科融合性质,可以渗透各个学科,比如历史、政治、物理等。《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美术的四个学习领域,包括“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综合探索”这块非常重要,但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课题组成员在做课题时弥补了教学中的不足,带着学生“走出去”,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正确对待历史。我们可以以此课题为抓手,再延生做一些子课题。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研究,是非常值得推广的。
科利华小学陈靖:2020 年11 月7 日,跟随着课题组的老师,我们师生一行人来到明孝陵访碑游学。此行当中学生了解了《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历史,感受到碑刻的气势恢宏。《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明孝陵陵区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内。碑座雕琢瑰丽,驮碑的龟趺高2.08米。碑高8.78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碑刻。碑额上有二龙戏珠夹带着祥云纹样,“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九个大字均匀分布在方方正正的印面之中,碑身文字皆用娟秀的小楷书写,笔画粗细均匀,碑面布局大气磅礴。学生畅享金陵碑刻其中,感受碑刻艺术之美。《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提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因此美术教育要来源于身边的自然环境,注重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学生访名胜古迹,赏游南京各处的金陵碑刻,真正近距离地触摸碑刻。学校开展主题活动“破译金陵凝固的历史”。此活动前教师先在美术课上带领学生赏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图片、视频。在赏析与临写中共同营造出现代人与古代人对话的契机。紧接着师生共同开展拓印碑刻、临写碑刻的美术活动,在课堂活动与明孝陵访碑游学实践中,孩子们体验成为“小小传承人”的自豪感与成就感。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刘芳菁:秋色浸染金陵城,最美不过明孝陵。踩着秋日阳光,课题组老师们带着学生漫步明孝陵,参观了明孝陵博物馆、探究了《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楼、实践了拓印活动、感受了金陵碑刻文化。
活动开始,首先参观了明孝陵博物馆。博物馆的内部设计,采用明孝陵古建筑的元素,造出褚红色的墙、灰白色的瓦,同时配以明孝陵景区内的柱头和壁石,整体以代表皇室的明黄色加以烘托,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了明孝陵当年的皇家气派。明孝陵博物馆通过历史场景再现、文物陈列、数字多媒体展示等让学生沉浸在南京明文化的主题演绎中。
跨过大金门的拱形门洞,从正北方向走73米,就到了《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楼(俗称:四方城),碑楼内是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一年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座为明太祖朱元璋歌功颂德的巨大石碑高8.78米,分为龟趺座、碑身、碑额三部分。碑身上碑文为楷书阴刻,共2746 个字,出自朱棣亲撰。碑文书法优美,镌刻工整,碑额雕刻有九条龙,雕工精湛,气势雄伟。学生争先抚摸碑文石刻,感受其传递出的历史痕迹。
本次活动第二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动手实践了拓印工艺。通过学习,孩子们对拓印有了更深的领悟,了解到拓印并非只是将文字或图案印刷的手艺,它更是一种对文物的唤醒,是对历史的保留与再创造。它将历史的痕迹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座钟山,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一纸拓印,象征了几代的文化传承。碑刻是凝固的历史,也是流动的文化。通过本次活动,相信孩子们对金陵文化、碑刻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待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增添了景仰、热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