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文峰 卓玛曲措
摘 要:西藏农牧学院植物保护专业以服务三农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从事植物病、虫、草、鼠的预测预报和防治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针对当前《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时间有限、实践机会匮乏、教学过程缺乏动力等问题,将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夯实基础、加强实践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改革。提高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和學习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植物保护专业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社会需求;创新;实践;应用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3-0041-03
Abstract: The major of plant protection in Tibet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College is oriented to serving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farmers and social need, which trains advanced technical and applied talents for the predi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insects, grasses and rats. In view of the current limited course time, lack of practical opportunities, and lack of motivatio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hytochemical Protection, students will be reformed by optimizing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improv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e. To improve the interest i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learning and learn subjective initiative aim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cultivate professional application talents for plant protection.
Keywords: social needs; innovation; practice; application-oriented teaching model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生活品质的提高,对本科专业教育质量的提升有了新的要求。面对西藏学生传统就业观念的禁锢,知识和认知的不平衡,新型网络课程模式的出现等多因素影响,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在慢慢的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所发挥的能动动力也在不断减弱。这就需要基于本校的教学理念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以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知识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质量。
《植物化学保护学》作为植保专业本科生教育的专业主干课,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和实践性,且在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中占有很重要地位,该课程也是园艺、农学、草业、森林保护等专业的必修课,课程内容涉及昆虫、植物病理、杂草、环境生态保护、生理生化等多学科内容。随着人们生活品质与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植物化学保护学也在不断地变化。粮食、蔬菜、瓜果、肉蛋中农药残留问题,一直困扰着餐桌前的我们,也使得农药从有机合成发展到残留低、作用特异和与环境友好阶段[1,2];此外,由于病、虫自身进化形成的抗药性,农药用量只增不减,也给食品与环境安全造成威胁,也使得对病虫害的治理从单一的施药向根据病虫害的生理特征与发病规律的薄弱点进行精准施药发展[1,3]。针对地广人稀、专业知识贫乏的西藏农牧区,培养具有专业化学保护知识的植保、园艺、农学、草业、森保等专业技术人才,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具有以下几点要求:(1)具有面广而且扎实的植物化学保护基础
知识;(2)掌握农药的主要理化性质和针对防治对象的正
确使用方法及实际操作要点,在实际生产中能够安全有效的使用农药来防治病、虫、草、鼠等;(3)具备能够因地制宜,结合西藏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西藏就业环境对植保专业——植物化学保护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西藏农牧学院植保专业以服务三农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西藏培养具备植物保护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植物病、虫、草、鼠的预测预报和防治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经统计,西藏农牧学院植保专业近80%的毕业生就业于西藏基层岗位[4],涉及农、林、牧等行业,面对生产中病、虫、草、鼠的危害,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安全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来解决实际问题。我国提出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方针,全面考虑生态平衡、经济利益及防治效果,综合利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有效的防治措施[1]。由于化学防治具有对有害生物高效、速效、用途广、方便和快速应急等优势,因此在综合防治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1][5]。
面对西藏农牧区基层工作需求,急需培养理论扎实、操作精熟的专业技术人才。《植物化学保护学》作为植保专业的主干课,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形成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战场和突破口。西藏农牧学院也在逐步完善自身的办学条件,不断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对教学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
二、西藏农牧学院“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课程内容多,课时有限
《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使用的是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全面、知识面广、专业性强[1]。也因此教学内容的信息量非常大,对于西藏学生,枯燥的专业知识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专业课程的课时大幅缩减,但随着学科的迅速发展,新概念、新观点和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不但没有缩减,反而日趋丰富,因而授课内容与时间的冲突和矛盾日渐尖锐。也因此,本课程的授课难度大大增加,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面临巨大挑战。
(二)学生的专业知识薄弱,实践机会太少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专业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应用型专业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环节[6]。然而由于课程内容多,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薄弱等情况的限制,课程多数的课时用于知识的讲授,致使理论教学所占比重较大,使得学生参与专业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和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大大减少。
(三)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缺乏学习动力
就业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终极目标,奔着这个目标倾斜学习时间与“兴趣”。就西藏就业来看,9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考取公务员,稳定的工作与收入使得他们对公务员的考试非常热衷,也因此当考试取消了专业课考试后,造成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降低或根本没有学习动力,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基于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教学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课前、课后的学生调查与反馈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目的在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同时,摸索出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全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创新型技术人才。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针对西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取、舍”,优化课程中深奥、实践性、应用性不强的内容,加强实用、可操作性强的实践内容;减少书本中的罗列内容,增加课程专题中总结性的讲授;适当减少非本地病虫害发生与预防情况,增加西藏实际病、虫、鼠害等危害情况及科学防治措施的内容。最终做到面对学生,教学内容适合、实时、应用型强的要求。目前,农药向低残留、高效、无污染方向发展,增加生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专题,介绍其应用前景及技术。讲解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化學农药时,结合西藏农牧作物结构及发生的重要病、虫、草、鼠等的危害来介绍农药的性质、使用及其注意事项等内容,并根据农药的发展介绍新药品的应用,使学生掌握农药发展趋势。例如,讲授除草剂章节时,要让学生结合植物学知识亲自去调查农田杂草种类,形成调查报告,并根据所学知识制定除草方案。
(二)改进教学方式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网络课程、远程教育等多元化教育形式的出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学生思维变化的节奏,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推动教育模式的现代化,实现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7-12]。
1.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授课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极大程度地提高了讲课的效率,增加了课堂知识传授的容量;其二,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设计出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鲜活、灵动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三,多媒体课件还可以通过不同的版式设计、字体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符号来突出课堂中的教学重点、难点,化繁为简,提高教学质量;其四,运用多媒体网络引入实时案例,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锻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3]。
2. 充分利用移动设备
移动设备的发展,不仅影响着生活,而且推动着教育[14]。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的应用,课程教学期间进行实时指导、随时沟通,并能够及时接收到学生所遇到的学习问题及不同的学习目的和要求,实现“精准化”教学。同时,社交软件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开展合作研讨式教学
对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查阅和课堂讨论,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积极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加强师生互动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而且能够发挥部分同学的领导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
4. 结合实践现场教学
随着2015年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正式实施[15],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农药的使用问题也越来越关注。教材中有农药的毒力测定、药效计算等理论内容,主要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农药滥用、滥混等不合理用药,结合采用通过现场实验让学生实际操作并计算农药毒力及混配药剂的联合毒力来讲解。
在讲解除草剂作用机制时,以抑制氨基酸、核酸和蛋白质为例,这几种类型除草剂在除草时要求杂草生长比较小时使用效果较好,通过田间试验,在杂草不同时期喷药,来看对杂草的杀灭效果,从而可以直观地理解为什么这些作用机制的除草剂在杂草较小时使用效果好。
(三)夯实基础,加强实践
1. 组织竞赛,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
通过微信平台组织常态化的知识竞赛,加强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组织形式采用限时和抢答的方式,增加学生学习枯燥专业知识的趣味性。同学们参与组织、出题,多样的竞赛形式,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荣誉感。此外,还加强了师生互动及交流,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2. 重视实验技能训练,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对课程实践内容进行了改革尝试。
(1)结合实际,解决问题,重视实验技能训练,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通过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更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实践课程设置做到基础实验与综合实验相结合,实验室与田间试验相结合。课程开设实验从基础的农药加工配制、杀虫剂和杀菌剂毒力测定、除草剂温室盆栽药效试验和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的大田试验,增加学生实际操作机会,培养学生兴趣。
(2)学校搭台,学生主持大学生科研创新实验
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申报国家级、自治区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我们积极鼓励学生从植物源、微生物源农药筛选等方向申报,同时课程也会增加创新性实验、创新项目从课程改革经费中给予支持,扩大学生参与面,提高学生科研兴趣。近几年,每年都会有大学生创新项目获得国家、自治区和学校的资助,这些都对学生能力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增加实践考核与技能竞赛环节
对于传统的考核方式,注重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略了对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的评价;对学生的要求,传统的考试多是集中在学习理论知识效果的比较,而忽略了实验设计、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课程考核增加实践考评环节,以分组做综合实验小项目的形式考核上述能力,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结束语
围绕服务三农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改革,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改进教学手段,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和学习方式等,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知识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培养植保专业应用型人才,以此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社会发展迅速,专业课的教学也需要跟紧时代发展,用新的教学理論、教学方式和方法,指导课程改革,推动课程进步和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汉虹.植物化学保护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
[2]帕孜来提·亚合甫.蔬菜农药残留问题的分析研究[J].粮食流通技术,2015,12(24):77-78.
[3]班旭东.我国杀菌剂的登记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4.
[4]仓拉.政策归因:基于对西藏籍藏族大学生 就业倾向的考察[J].行政管理改革,2018(12):108-113.
[5]梁巧兰.《植物化学保护》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探讨[J].河西学院学报,2014,30(2):114-118.
[6]曹慧,张保仁,李媛媛,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31):229-230.
[7]任雅丽,黄芳莲,尹艺霖.基于E-learning系统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19):123-124.
[8]熊庆旭.以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为核心的“信号与系统”课程信息化建设初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7):46-53.
[9]王娣.运用信息技术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J].课程教育研究,2013(16):73-74.
[10]卫阳虹.项目式教学法的运用初探——以创意思维表达课程为例[J].大众文艺,2016(11):217.
[11]佚名.教育信息化2.0的内涵解读、思维模式和系统性变革[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156(6):12-20.
[12]李曙华,李洋,桑新民.探索MOOCs与现实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系统科学与圣塔菲网络课程的个案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5):17-23.
[13]张曌.浅谈多媒体课件在《电路分析》教学中的应用[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1):65-67.
[14]杨晨,张秀琦.移动APP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影响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7,16(9):85-87.
[15]佚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释义及实用指南[M].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释义及实用指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