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师县西克尔镇、县二幼代表队麦西热甫表演方阵
伽师县社火作为新疆南疆地区汉族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多元混成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伽师县社火民间舞蹈表演的形态考察与分析,从历史移民、社火形态、政府组织、多元文化四个方面,探究伽师县社火的形成及文化价值。
社火是民间年节和迎神赛会中各种民间舞蹈的泛称。社火早在明清时期就有记载:“明代的社火、清代的走会,即是多种民间技艺组织在一起的综合性表演队伍。”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薪火相传,是老百姓年节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新疆的社火在保留内地社火的基础上,同时吸纳了不同地区少数民族的艺术元素。关于新疆的社火活动,在清文人黄濬的《红山碎叶》中有着具体的形象描述:“汉满两城元宵灯火最盛,汉城尤盛于满城,店面各有灯棚,大店户悬灯尤多……唯秧歌最丑怪……一人扮如浪子,数人扮如娼妓,粉面如涂墙,强作娇态,白髯者跳跃彳亍以歌,则余人跃舞旋转以和之,旁击大锣大鼓,聒耳喧阗”①。
新疆社火自元清朝以会馆组织下产生,“迪化的民间社火一直以来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清朝纪晓岚所记载的“秧歌”就是后来迪化民间“社火”的渊源。②事实上,秧歌与社火都是一种歌与舞蹈的艺术形式,如《张北县志》载:元宵节,是日晚间,谓之“灯节,各户门前悬灯笼,放花炮,并有社火、高跷,唱各种秧歌小曲,各户赏以钱,男女老幼围观,颇觉热闹。”③据《新疆通志·民族志》中记载:“在新疆汉族群众流行的社火还有民间流传的舞狮子、舞龙、龙灯、踩高跷、跑旱船、行马、跑驴、高台、大头娃娃、秧歌、腰鼓、霸王鞭等活动。”④这些来自内地各省社火活动,从统一新疆后传入,并逐渐流行。到民国年间,由各地各省商会会馆自办。新疆社火随着移民迁徙、屯垦戍边、商贸往来流传于南北疆各地区,同时不同地区的移民将当地丰富多彩的社火传承与发展,在历史的演变中融合成独具魅力的新疆社火。
近几年来新疆社火表演,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民间社火的表演同时,还增加独具地域特色的“维吾尔族刀郎麦西来普”、“哈萨克族黑走马”、“回族花儿”、“蒙古族萨吾尔登”、“俄罗斯族踢踏舞”、“锡伯族贝伦舞”等民俗特色文化。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融合,使得民间社火成为春节期间民俗活动的亮点,体现了新时代凝聚各族群众团结向上的民族精神,社火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远古的记忆,是中华民族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伽师县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属喀什地区。面积6670 平方千米,人口32.8 万。县人民政府驻巴仁镇。伽师又称“排孜阿瓦提”(维吾尔语),意为“美好、繁荣昌盛之地”。传说在17 世纪以前,这里原是一片荒漠地带,以后陆续有人前来开垦种植、放牧牲畜。⑤汉代为疏勒国地,唐属安西都护府。清代属喀什噶尔道管辖,光绪二十九年(1903),由喀什噶尔道疏勒州析置伽师县。辖巴仁、西克尔、卧里托格拉克、夏普吐勒4 个镇,英买里、铁日木、江巴孜、克孜勒博依、米夏、和夏阿瓦提、克孜勒苏、古勒鲁克、玉代克力克9 个乡。伽师县素有“西域明珠”、“瓜果之乡”的美誉。是“丝绸之路”南道重要商埠,是著名的古代西域重镇之一。
伽师县丰富多彩的社火表演
伽师县常住民族有维吾尔族、汉族、回族、柯尔克孜族、满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壮族、藏族、侗族和瑶族等。主要居住民族有维吾尔族、汉族、回族等。⑥伽师县是丝绸之路的商道必经之路,有的汉族经商遗留至此,有的因守卫疆土从内地来到此地,民国初年,新疆政局稳定,一些汉族人陆续迁居新疆定居,境内汉族人口较稳定。新中国成立时,伽师县有汉族274人。新中国成立后,伽师县的汉族人口激增,一些汉族军人奉命转业地方工作,一批批支边青年、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陆续到伽师参加经济建设。⑦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携手共进,共同奋斗。同时也将丰富多彩的社火活动带到此地,如“高跷”已成为伽师人民生活娱乐活动的一部分。伽师文史中记载:“踩高跷:取两根2-3 米或更长的木杆,在合适的地方凿孔,嵌进踩板,就做成高跷。坐在高处,将高跷上端部分紧绑在腿上,站起来直立行走的一种活动,多在节日里表演。踩高跷难度大,要求有一定的勇气和平衡能力,只有专门训练过的人才能踩高跷行走。”⑧在伽师县的社火中除了传统的耍龙、舞狮子、扭秧歌、划旱船、打腰鼓、踩高跷等社火活动之外,还有维吾尔族刀郎麦西来普、悠远绵长的龟兹乐舞等社火表演。这种多元文化融合展现出不同地域下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伽师县的社火不是年年举办,2013 年伽师县以“三节”为契机打造“文明之城”,确定了全县元宵社火表演、元宵大型灯展、诺鲁孜节文艺汇演、农牧民运动会等重点文化活动。各参与单位都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挖掘传统社火内涵的基础上,大胆引进一些新的娱乐方式,在服装、道具上不断创新,在编排上追求突破,在表演上精益求精,给广大群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享受。社火表演活动在传统艺术中融入了现代元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让群众享受了一道精美的“文化大餐”,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期望,体现了“人人参与文化,人人共享文化”的理念。
而在2019 年,伽师县社火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各族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元宵佳节,伽师县以“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贺新春、闹社火、展新风”为主题,旨在唱响礼赞新中国,突出传统节日特点,引导各族群众体验节日习俗,焕发爱党爱国的巨大热情。元宵节文化活动于2 月19 日下午北京时间15 点正式开始。此次活动是由全县13 个乡镇和部分县直单位学校组成的20 个方阵共2500 余人组成,参加人员包括学生、教师、干部、农民等各类群体。主要有《威风锣鼓》《吉祥中国年》《广场舞》《腰鼓表演》《猪八戒背媳妇》《划旱船旗袍秀》《过年啦、火啦火啦》等精彩节目。
元宵节文化活动历时20 余天紧张排练,各乡镇、县直单位和学校,将以往的高跷、秧歌、花车、旱船、舞狮、舞龙等传统社火活动与现代民俗元素相融合,融入了双人舞、戏曲表演、快板舞蹈、流行舞蹈等现代文化元素。同时,各方阵在阵容上还新融入了舞龙表演队、魅力广场舞队、卡通经典人物队,增添了“猪八戒娶媳妇”“牛气冲天”“西游记”、“八仙过海”等民俗文化展示,以及展示伽师瓜、伽师杏子等造型花车,整场活动为各族群众提供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喜庆的锣鼓震天响,欢腾的秧歌别样欢,热闹非凡的景象,感染着在场观众炙热的目光。
以2019 年伽师县社火表演为例,来自教育系统、文广系统、县武装部、卫生系统以及各个乡镇共20 个方阵。每支社火方阵参与人数上百,气势磅礴、雄伟壮观。表演时长均在8-10分钟以内,以歌曲和器乐作为伴奏表演。从传统民歌、少数民族音乐、流行歌曲吸取音乐素材,并剪辑成自编乐曲进行社火表演。伽师县社火乐舞表演形式多样,主要分以秧歌表演、戏曲表演、快板舞蹈、龟兹乐舞。其中秧歌表演社火队共有8 个方阵,将汉族民间传统道具手绢、扇子、彩绸、花伞、腰鼓等作为社火表演道具。表演内容丰富多彩,以传统汉族社火表演的有秧歌、彩车、旱船、舞狮、舞龙、锣鼓等。教育系统代表队腰鼓方阵,由第二小学师生共同表演。第一段的“踩大场”,表演节奏缓慢,目的是打开场地,拉开队伍,稳住观众情绪。首先由教师三人一组敲击一个大鼓,共七面大鼓,震耳欲聋响彻云霄。第二段载歌载舞,表演节奏渐快,动作幅度较大,队形变化繁多。100 名小学生分五组形成梅花方阵,铿锵有力地敲击着腰鼓出场。师生共舞,鼓槌挥舞,震撼大地,声势逼人变化着场地鼓,顿时鼓乐齐鸣呈现出“鼓上舞、舞中鼓”的特点。鼓舞的气势极富有感染力,保留了汉族腰鼓传统的舞蹈风格。
具有伽师特色社火方阵共有7 支队伍分别是:玉代克力克乡代表队伽师石榴特色方阵,以场地秧歌中“大场子”为主,红手绢而舞,由12个红石榴形象的“秧歌头儿”带领,舞有定式,主要走出“满天星”、“缠绵花”队形图案。红黄相间的秧歌服、渲染艳如火球的“石榴”为造型,旋转中的红色手巾花象征着石榴籽,表达出各族人民心连心,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弘扬民族文化,展现民族团结一家亲。
古勒鲁克乡伽师红枣特色方阵,由伞头5人,1 人在中间推着红枣树,两旁分别前后2 人挑着装满红艳艳大枣的担子。当伞头带领整个秧歌方阵在操场上打开场子之后,就开始了扭大场,边舞边走变化着各种图案,能舞出“里外四角”、“卷谷笪心”、“二龙吐须”等队形。男女老少手持以中国结、灯笼、腰鼓为道具,昂首挺胸,步伐稳健,扭动了欢腾的心弦,展现了村民们辞旧迎新,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卧里托格拉克镇代表队伽师瓜特色方阵,以西游记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走场,两列舞龙舞狮子的队伍,伴着身穿彩服手执扇子而舞,时而波骇云层;时而浩如烟海。16 名身着艳丽旗袍女子手捧伽师瓜,由中场“双龙吐水”变化为“一字长蛇”最后以“小穿花”作为走场展示。舞有定式,大场以扇子和彩绸为道具“扭步”、“十字步”、灵活多变的腰部、肩部动作伴有音乐,动感十足,活力四射。舞龙舞狮的伞头,穿梭在整个方阵的两侧,以“龙摆尾”、“波浪浮”、“金龙盘玉柱”等动作,舞姿生动,气魄雄伟、营造出热闹非凡的景象。
克孜勒博依镇伽师羊特色方阵,用秧歌、说唱的形式以“喜洋洋”、“暖洋洋”、“乐洋洋”、“美洋洋”为主题,歌颂伽师羊儿美名扬,全县人民奔小康。开场48 名女子交叉跑场挥舞长绸扇,翩翩飞舞的长绸如火焰般奔放,挥洒着青春律动与热血媲美的热情。36 名男子手持连串灯笼“十字步”、“踏步”舞大场由“二龙出水”变化“一字雁”队形,火红的灯笼如“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随后说唱现代感的节奏中,一群30 只模拟羊手持绿色花球昂首阔步、行步如飞的欢腾跳跃,呈现出“四老观花”、“满天星”走场队形,渲染了喜气洋洋的热闹景象。
和夏阿瓦提镇伽师牛方阵,开场百人的牛群以整齐四方形稳健走来,富有现代感流行电音的节奏里,将现代时下流行的街舞元素融入社火,第二段一曲耳熟能详的《开门红》,道具门推开了过年的喜气,一群打着腰鼓的少男少女,敲响了过年的钟声,锣鼓声、击掌声、喝彩声,震耳欲聋。第三段一曲《中国牛》,以扇子和中国结作为手持道具,“四龙观花”的队形,用彩扇摆出“中国牛”的字形。最后两人一组,跳起西班牙斗牛舞,气宇轩昂,刚劲威猛,动感十足。伽师牛方阵社火将中西舞蹈艺术形式大胆巧妙地结合,以街舞、拉丁舞、秧歌三位一体的相互融合、呈现出多元混成的特点,展现出新时代青年们朝气蓬勃、牛气冲天的精神状态。
文广系统代表队舞龙舞狮方阵
江巴孜乡伽师杏特色方阵,共120 人身着青花瓷汉民间彩服,以彩绸、中国结、杏花枝为道具。开场走大场以“十字步”、“后踢步”为主,随后第二段一曲《杏花落时茶幽香》8 名大头娃娃手提筐中装满了金黄色的伽师杏走大场,伴随着悠扬舒缓的乐曲声,一群少女挥舞着短绸,变化着“大八字”、“小八字”、“波浪花”等动作。靓丽的彩绸临空飞舞,宛如垂柳荡漾、舞姿柔美。最后一名伞头将伽师杏树推到台中央,火红的中国结、艳丽的彩绸、鲜亮的杏花枝再配以喧天鼓乐,造成热烈祥和的节日气氛。
英买里乡伽师梅特色方阵,开场以戏曲七品芝麻官别具风采的喜剧性,情节生动,表演风趣。在一段悠古绵长艾捷克乐曲中七品芝麻官将花车上彩绸拉开,唤醒了一位从龟兹壁画中走出的少女。曼妙的身姿,带领着一群少女手持水罐而舞,灌溉着丝绸之路这座神秘富饶的古都。随后身着蓝色艾德莱斯旗袍少女,纵深成两列,手端起用白瓷碗装满的伽师新梅。最后以古老的龟兹乐变化到唢呐的丰收乐,乐曲由古至今穿越时空的转化,20 名身着现代服饰男女,胸前挂着红色围巾,肩上挑着扁担,载着丰收的喜悦喜迎春节。忙碌了一年的村民,将家乡的特色农产品,用耍社火来展示丰收富裕,祈求来年福禄吉祥。
铁日木乡代表队伽师杏李特色方阵,一条由10 人组成舞龙表演队映入眼帘,在操场中央上下舞动“单过街”队形,时急时缓,蜿蜒飞舞。随后40 名身穿红色彩衣,双手拿向日葵花,金灿灿的花蕊舞动着阳光般灿烂。随后一颗紫红色的椭圆形巨型“杏李”由伞头推向台中央,一旁舞龙队盘旋时而高腾,时而俯冲,在金色的花海中有如明珠般灿烂辉煌。在节日欢歌中,农民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尽享丰收的喜悦,期盼来年一帆风顺,四季平安。
社火作为民间节日庆典时一种迎春娱乐活动,千百年来人们通过社火活动保留民间传统记忆,不同地区在传承社火中不断推陈出新,在融合当地多民族文化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加入了戏曲、说唱、现代等流行元素。伽师县的社火表演内容及歌舞音乐,不但保留了汉族传统音乐,还加入了刀郎麦西莱普、戏曲《七品芝麻官》、龟兹乐舞以及时下流行电音等乐曲。有的社火队跳起欢快的麦西莱普,有的社火队在鼓上舞龟兹,有的社火队唱起黄梅戏,有的社火队斗杂话或说快板,多民族不同形式的表演,体现了伽师县社火多元混成的特点。
伽师县社火作为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参与人数多,艺术形式丰富,具有场面宏大的特点。这离不开当地政府领导对传承中华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的高度重视。政府大力组织社火活动,一是弘扬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带给乡民们喜庆与欢乐,搭建拉近邻里之间的情感交流平台;二是强化社团内部人际关系,增强村落之间的友好往来;三是释放人们情感的表达,有纵士民之行乐的作用;四是宣传伽师文化形象,展现民族团结和谐的社会风貌;五是通过社火群众文化活动,增强民族文化自觉。社火活动在当地政府、文化馆、新闻媒体等信息推广下,既让社会各界群众参与其中,同时民俗活动即在保护传统民间社火技艺,又在传承创新民族艺术品格,从而提升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社火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活动,随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在继承传统同时又在变化中融合,就像是“人类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有过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人类的舞蹈艺术正是从这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⑨社火艺术也即是如此,它始终保持着传统文化的本质,又随着地域的不同,民族不同形成其独具地方特色传承性。伽师县的社火表演在表现各地汉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体现出新疆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特点,从而形成了多元共处独具特色的社火局面。
在社火表演中,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民族,只要喜欢“闹社火”都能参加其中。伽师县社火就有小学生打着腰鼓,武警官兵敲着威风锣鼓,教师扭着秧歌以及各乡镇村民踩着高跷、划着旱船、舞龙舞狮等;各行各业因为社火相聚,增添了民族地区文化多元的共生性。又融合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刀郎麦西来普、龟兹乐舞等;通过社火表演展示伽师县特色农副产品,展现新农村新面貌。更体现了人们丰收时的喜悦,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人们通过闹社火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增进邻里之间感情,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社火中借此机会走亲访友,村与村之间,相互合作建立良好往来。
社火作为伽师县春节一种民俗活动形式,以其声势浩大的场面,多元文化的融合,折射出当地民俗与地域的独特性,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兼收并蓄,并生生不息地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伽师县社火表演上更加突出歌舞内容,以当今流行音乐作为创新,展现了新时代新青年的朝气蓬勃;以少数民族舞蹈作为表演,体现了不同地区民俗多元混成的风格;以汉族传统社火作为传承,承载了中华民俗文化的历史记忆。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伽师县社火活动表达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吸纳、相互借鉴、相融相济的多元文化格局。
如今伽师县社火在政府组织下,已成为每逢年节隆重的文化赛事。这种大型娱乐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保留着汉族传统社火基础上,通过政府的介入以比赛的形式提高民众参与度,从而促进本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社火活动来自于多元文化的融合,伽师县社火所呈现的多元乐舞形态,反映了当地人们对民俗文化的自信和自觉。各民族之间通过长期的相互了解,形成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景象。这种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为探究新疆民俗文化“活态”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它是传递多民族之间交往与交流的纽带,为新疆民俗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石,具有传承历史记忆和创造文化价值的影响力。
注释:
①《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中华舞蹈志·新疆卷,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 年,第333 页.
②王泳舸:《抗战时期新疆舞蹈的发展》载《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 年3 月第七卷第1 期.
③王杰文:《仪式、歌舞与文化展演——陕北晋西的“伞头秧歌”研究》,2016 年5 月第二章第三节.
④新疆通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民族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270 页.
⑤戴均良,刘保全,邹逸麟等主编;张炳善,陈潮,陈根良等副主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 中》出版者: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日期:2010-08。
⑥伽师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伽师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年12 月,第708 页。
⑦伽师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伽师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年12 月,第716 页
⑧政协伽师县委员会:《伽师文史》,喀什日报出版社,2012 年9 月,第184 页。
⑨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52 年版第16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