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柯尔克孜族刺绣产品市场化发展路径探析

2020-02-01 02:08:28
新疆艺术 2020年6期
关键词:柯尔克孜族绣品手工

民族刺绣产品花篮枕套图案

我国柯尔克孜族民间传统实用装饰绣品是我国众多民间绣品的一部分,包括毡绣和布绣两大类,集实用和装饰于一体。市场经济时期,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多方扶持和引领下,柯绣进入了深度转型时期,在原材料、功能、题材、色彩、款式等方面均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逐渐挣脱了狭隘的地域、民族和宗教束缚,实现了较大平台和多民族之间顺畅交流交融,呈现出三种相互关联的市场发展模式。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在传统技艺、高科技技术和先进经营理念的结合中寻找到合适的突破点。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对口援疆力度持续深化的推动下,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柯尔克孜、哈萨克等游牧民族实现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多元化转型,并由此带动了民族民间传统实用装饰绣品的深刻变迁,使其在一个更宽广的平台上寻求多重价值的实现。昔日以毡房为活动中心的游牧民族女性,作为这项技艺的主要传承群体,借助各级地方政府的强力帮助和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将其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①

一、柯尔克孜族手工绣品市场化路径

阿图什市作为克州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我国柯绣最重要、最集中的商业平台,北疆伊犁所属各县市,以及阿克陶镇、乌恰县、阿合奇县等城镇则构成了次一级平台,县属乡村政府所在地的商业一条街和巴扎是商品的出产地。这些地方集中了新疆境内柯尔克孜人开设的数十家柯绣店铺和手工作坊,代表着我国柯尔克孜族民间传统实用——装饰绣品走向市场的现状和水平。

(一)柯绣产品进入商贸市场运营体系

在南疆地区以商业著称的丝绸之路名城喀什和阿图什市,以及克州下辖各县镇的中小市镇,以商业一条街或巴扎(集市)为中心,形成了连接农牧区和市场的窗口。外来游客、当地市民和农牧民通过这些平台,制作出售和购买使用这些传统民间实用装饰绣品,使其经济价值和文化(美学)价值得以实现。

在乌恰县经营民族刺绣产品的牧民除了将绣品当作盈利手段外,很多店主都是手工刺绣的行家里手,并颇有创意。在县城膘尔托阔依乡膘尔托阔依村的巴扎外缘,有一家出售刺绣品的小店,店主是当地牧民的妻子,她和其小姑子于2000 年合开了这家店铺。店铺的面积虽然不大,但是里面的货品琳琅,白毡帽、枕套、靠垫、手绢③、炕褥④、坐垫、壁挂、擦手巾⑤等,应有尽有。绣品的图案针法多样,有十字绣、片(串)珠绣、平针绣、植绒绣、镂空绣、混合绣等,集柯绣针法之大全。一个方形绣花枕套引人瞩目,店主用当地流行的平针绣针法,在白色棉布地上绣出一个圆形花篮,花篮左上角是醒目的红色汉字“双喜”,右上角是英文“LOVE”。店铺里的商品以半成品居多,其中一件是我们在克州境内第一次见到:在一块方形枣红色丝绒地上,贴着用粘胶布裁剪成的植物纹样。店主说,这种半成品价格便宜⑥,刺绣方便,顾客只需要根据上面的纹样刺绣图案即可,既省去了描摹的麻烦,又能体验刺绣的乐趣。靠墙并排立着七八个串珠和片珠绣靠垫和枕套,上面的图案银光闪烁,是当地流行的居家用品。问起绣品花纹的来历,店主说,她的手艺来自家传,开店以后,处处留心和图案有关的东西,从文工团的演出服饰,到报纸电视上的各类图案,都是创作的源泉和灵感。

串珠绣半成品纹样

植绒绣壁挂

在绣品制作时将传统图案与时尚创意图案结合起来,是手工刺绣产品打开市场,赢得消费者青睐的有效路径之一。随着市场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迎合消费者的审美趣味尤为重要。而传统图案所形成的审美接受心理定势与时尚图案所带来的新异体验的叠加,很容易激发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在乌恰县城的商业一条街上,有一家经营民间传统手工绣品的店铺,店主是县妇联扶持的妇女致富带头人。店主说,她的技艺来自母亲,初次练手是结婚前为自己缝制嫁妆。2000 年初,她给读小学的女儿做的一顶绣花帽引起了学校老师的注意。当年的儿童节前夕,学校领导找她定做了一批童帽,她由此走上了这条谋生之路。她的小店里有一幅植绒绣壁挂,图案是一对栩栩如生的兔子,询问图样的来历,她当即从柜台里拿出一本初中美术课本,兴致勃勃地翻出了这幅图画。她说,还有一些图案是从电视里学来的。

仅有充满想象的创意是远远不够的,手绣产品中绣工技艺差异是衡量绣品等级的重要标准,而专业评奖可为绣品贴上消费认同的标签。阿合奇县城一位刺绣能手的绣品曾经在自治区妇联举办的民间手工艺品大赛中获奖,而获奖的殊荣也为她拓宽了手绣产品市场的销路。在她居住的二楼房间里,到处是精美的绣品,墙上挂着壁挂,地上铺着花毡,墙角摆着靠垫、枕套和炕褥……店主告诉我们,她女儿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这些作品多是她设计的。看得出,这些绣品的图案、款式和质量,既保留了民间传统作品的元素,又有鲜明的市场特征。⑦

全民定居和生产生活方式多元化的落地,使柯绣的功能,由此前以家庭自用为主的寻常物品,变成了以装饰实用并重,甚至以欣赏和收藏为主的艺术品。

(二)实用装饰类柯绣专营店铺的准产业化路径

准产业化指已经具备生产、销售、品牌、售后服务等产业化运营的基本条件,有发展产业的基础,经过企业发展、市场培育,很容易形成规模化的生产。

柯绣的风格、工艺、功能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在国内多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百花园中,可谓独树一帜。其制作与传承的全民性(以女性为主)和实用性,以及日常性和艺术性兼具的特质,使其绵延至今而不缀。⑧

进入新时期以来,柯绣成为一种专业谋生方式。在柯尔克孜族聚集的农村牧区,出现了一个以此为生的群体,其中以女性为主。她们或足不出户,为店主完成订单,或前店后坊,自作自售,或者直接在高山牧场(旅游景点)制作售卖。她们用自己的技术和勤劳,不但使这一民间传统实用装饰技艺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认知,而且改善了家庭的生活条件,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地位。

以手绣产品致富的传统方式多为家庭成员齐心协力共同生产,支撑手工作坊的正常运行。乌恰县乔尔波村有一位近80 岁的老妇人,80 年代末丈夫去世,她和幼小的儿子相依为命,以制作毡帽为生。她说,儿子的学费和家里的生活费都出自她做的毡帽,她用这门手艺供养儿子中学毕业、娶妻生子。后来儿媳成为她的得力帮手和徒弟,跟着她学会了这门手艺。

在社会上收徒授艺,扩大手绣产品的产量与销量,形成准产业化合作团队的方式,亦成为部分有远见经营者的创业之道。阿合奇县的哈拉布拉克村,有一批以此项手艺养家糊口的女性。第一个“下海”的女性依靠手艺谋生迄今已二十余年了。当年丈夫下岗,一家五口无以为生,女主人在妇联干部的鼓励和帮助下,尝试用手艺承担起全家人的生活。她编织壁挂、锅垫、各类包、袋、花毡、绦带、毡房挂件、枕套、被褥、盖帘、擦手巾、手绢等,只要有人购买,她就去做。依靠政府提供的低保金和自己的精湛手艺,保证了全家人的生活所需。现在她的店中已有几个来自牧区的姑娘做其学徒和帮手。

当然,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手绣产业化道路曲折且充满变数。在阿图什市的松塔克街,有两家出售柯绣的店铺,老板均为女性,都开设于20 年前。其中的一家店铺,有一个挂靠在市劳动局名下的刺绣培训基地。40 多台缝纫机、3台大型电脑绣花机整齐地摆放在百余平米的厂房里。老板说,这家刺绣培训基地从市区、阿合奇县和乌恰县招聘了二十多个柯尔克孜族女性,实行计件工资,但是好景不长,现在她们都在家里等待订货。另一家绣品专卖店的老板,原来是阿图什市一所中学的音乐教师,此前曾在新疆教育学院进修学习,工作后用业余时间制作民间传统绣品自用⑨和出售,店铺的顾客以外地游客为主,偶尔也有来自中亚的商人订货。

产品与经营理念的创新可以说是柯绣发展的灵魂。乌恰县牧区一位80 后女性,在孩子进入大学后,开始重操旧艺,而且通过探亲访友,不断从阿图什市的同学处获取新的纹样图案。她家客厅悬挂的一幅大型孔雀壁挂,其灵感便来自县文化馆的女友。孔雀色彩妍丽,栩栩如生,在柯尔克孜族壁挂中独树一帜。女主人当场在纸上描画了一幅记忆中的孔雀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社会剧烈变迁和市场经济的严格筛选下,传统手工绣品之所以能抓住机遇,经受挑战,不断地吐故纳新和调试变迁是其根本所在。柯绣的创新,涉及到技艺的传承方式、图案的表现形式、款式、功能等多个方面。在技艺传承方面,家庭、家族、部落、部族之间延续千年的纵向代际传承,已经为横向的、跨越时空和民族的多路径交流方式所取代。在国内各民族平等、自由和频繁友好的交往交流交融下,柯尔克孜族传统装饰技艺拥有了扎实厚重的文化源泉和做大做强的外部环境。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适应性调试,柯绣已经形成了区域性市场网络。产品的功能逐渐发生变化,实用功能弱化,甚至完全蜕变为装饰品和纪念品。面向全疆和全国市场的价值重构,使游牧民族的民间传统手工装饰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国家大刀阔斧的经济文化整合,我国柯尔克孜族民间传统装饰艺术在逐步升级换代,从昔日封闭的狭小地理单元、单一民族圈子里的民间传统技艺,走向了全疆和全国的舞台。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了全新的面貌。

二、柯尔克孜族刺绣的市场化特色

柯尔克孜族民间传统实用——装饰艺术能够在市场获得初步发展,与国家的政策引领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深度参与密不可分。实用装饰技艺及其绣品作为游牧民族传统地域民间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和承载物,其转型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市场与地域民间传统文化的衔接。

(一)经济脱贫与传统技艺联手

为了把柯尔克孜族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推向市场,地方政府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深度介入,通过开办各类冬季培训班,对农牧民进行技术培训和专业知识普及成为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培训的内容涉及农作物田间管理、果脯加工、地毯编织及刺绣、家庭养殖等多个门类,希望借助此类培训,进一步提高农牧民的文化素养,使其掌握1-2 门实用技术,更好地适应社会变迁与经济转型。进入21 世纪,劳动就业保险管理局、扶贫办和妇联等部门联手举办了多期民间手工技艺培训班,聘请乌鲁木齐市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老师,对柯尔克孜族女性进行培训,使其在熟练掌握传统技艺的同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掌握市场信息。州扶贫办还投资兴办经济实体,为当地柯尔克孜、维吾尔等民族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实践的平台。

阿图什市阿湖地毯厂就属此类,该企业专门招收当地贫困家庭的子女,希望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实现就业、脱贫和民间传统文化传承的三方联动发展。与此同时,各级妇联还利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小额循环金扶贫项目”,帮助女性及其家庭通过传统手工刺绣实现脱贫。妇联和扶贫办联合举办的巧手大赛和“巾帼文明示范岗”等活动,使一批女能手、巧手脱颖而出。

类似绣工巧匠的选拔赛不仅为手绣行业发现了技术人才,其中一些善于经营的手艺人还成为行业带头人。在乌恰县城西北角,有一家出售柯绣的小店,店主是一位长于手绣的柯尔克孜族女性,她和好友合伙开办了这家“柯尔克孜族手工艺术品”商铺。目前店里除了出售传统手工绣品外,还经营日用百货。店主说,出售的白毡帽是合伙人从吉尔吉斯斯坦带来的,其他绣品是当地顾客定做的。店主告诉我们,她手下有一支二十多人的供货队伍,全部是附近和阿合奇县牧区的女性。如果订单较多,要得较急时,老板就给她们下定金和任务。

订单式批量生产较之作坊式小生产显然又进了一步,而由店铺经营向企业经营的转轨,再一次证明手绣产品的市场发展潜力。阿图什市乌斯塘路上,有一家以制作传统驼毛大衣闻名克州的缝纫店。店主是阿克陶县布伦口乡柯尔克孜族牧民的儿子,曾经在喀什技校学习服装设计,之后到北京一家服装厂实习了两年。2005年,他在家乡开办了这家服装店。铺面分楼上、楼下两层,楼上是工作间,楼下是店铺。店铺的大厅里悬挂着十多件成品大衣。店主为自己的服装注册了商标“扎丽卡尔”。2006 年,扎丽卡尔驼毛大衣参加了喀洽会和乌洽会,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大衣以老板家乡布伦口乡的手工纺织驼毛为原料,花纹和颜色保留原色,款式设计则加入了手绣时尚元素,由于质量上乘,价格合理,受到当地工薪阶层的喜爱。与大衣配套的是一款同质同色的礼帽,搭配起来显得大气潇洒。这款帽子在克州的两个通外口岸和乌恰县、阿合奇县的店铺里均有售卖,属于当地多款帽子中的高端产品。3 年后,当我们再次来到这里时,店铺已经搬到市区一条更加繁华的街面,远远就能看到店铺两边醒目的招牌和宣传标语。老板自豪地告诉我们,他已经在乌恰县和阿合奇县开设了分店,计划在阿克陶县也开设分店。2013年扎丽卡尔民族服装设计制作有限公司的成立,使店主成为发展民间刺绣的示范户。

培养行业带头人和示范户是克州各级地方政府实现民间传统文化和经济脱贫并举的又一重要举措。各市镇乡村的女性技艺传承人在地方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坚持从事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商业化探索,帮助和带动了数百名贫困家庭的子女就业,其制品甚至远销中亚和港澳等地,为柯尔克孜族民间传统手工刺绣技艺的传承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鲜明的中华文化价值取向

柯尔克孜族民间实用装饰技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吸纳其他民族与地区的养分,在变化中寻求丰富与发展。进入新时期以来,由于国内宽松的交流环境和国家政策法规的强力保护,我国柯尔克孜族实用装饰技艺,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部分,迎来了前所有的发展机遇。

市场经济时期,我国柯绣在南北疆呈现出不同的交流特点和审美趣味,鲜明地体现出较大区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吸纳倾向。北疆柯尔克孜族对周边的汉、蒙、维吾尔等民族传统文化因素的吸纳多表现在设色针法、图案题材等方面。在设色针法上,以辫针绣和平针绣为多,以红、黑、白、绿等色彩搭配具有特色,柯绣的色彩和针法与哈萨克、蒙古等民族有较多共性。图案题材则较多地吸纳汉族的艺术内涵。改革开放以前,南疆地区的柯绣艺术,图案题材较为单一,其中乌恰县和阿合奇县以变异的植物藤蔓为主,阿克陶县以写实的花朵为主。市场经济普及后,图案题材逐渐拓展至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出现了人物(历史的、传说的、文化名人等)、动物(老虎、鹿、牛、羊、马、骆驼等)、飞禽、放牧、日常生活等主题,传统柯绣挣脱了宗教和狭隘的地域——民族观念的束缚,创作者可以自由地描绘和记录正在经历的多姿多彩的生产生活场景,整个族群的愉悦心情跃然其上。

民间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源泉,正如专家所说:“遗产”在这样的时代不再是一个被动地保持“静态的过去”,而是作为一个“社会的行动者”,开始进入到现代社会,成为重构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的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或者是当代及未来文化发展的基础。⑩

三、巩固特色及柯尔克孜族刺绣产品的发展创新路径探寻

柯绣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新时期以来,柯绣的功能逐渐向审美、装饰、欣赏、收藏等文化领域倾斜,这种价值变迁与当代人对民间传统艺术的需求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转化分不开。经过数十年的探索,柯绣呈现出三种相互关联的市场发展模式。

(一)以旅游业促柯绣产品创新路径的困境

精品小毡房

精品白毡马

卡通毡马

旅游业与地方民间传统绣品的促进和联动作用是市场化时期的普遍现象。但是,克州境内旅游景点对当地民间传统艺术品的促进和宣传作用却十分有限,析其原因如下:第一,地缘相近,开发的景点雷同。克州与喀什行政区毗邻,阿图什市距离喀什市只有40 千米路程,来回不足一小时车程,国内外游客大多选择旅游资源丰富、名声响亮的喀什市驻足;位居塔里木盆地西北隅的克州,境内山脉纵横,交通不便,景点与其他绿洲景点相似度高,而且彼此相距遥远;第二,以喀什市为中心的南疆绿洲旅游业开发早,历史文化积淀较深厚,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发展相对成熟;相邻的克州地区长期以荒漠游牧畜牧业为支柱产业,旅游纪念品的商品化开发时间晚、定位低,加之游客稀少,旅游业自身的定位不明晰⑪,尚谈不上对当地民间传统纪念品的激励作用。

粗花毡拖鞋

细花毡拖鞋

我们特意从田野点带回以下几种产品,请民俗学资深学者朱贺琴博士予以专业点评:粗毡小毡房,颇富柯绣特色,但不利于市场推广;精品白毡房,符合市场消费者审美品味;精品白毡马,做工复杂,不利于市场批量生产;卡通毡马,手绣产品玩具化,利于市场批量生产;粗花毡拖鞋,做工粗糙,难以突显绣品民族特色,绣花细白毡拖鞋,绣花图案装点,产品地域风格突显。⑫

(二)对适合柯绣手工产品发展路径的探寻

目前,柯绣的市场化运营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1.家庭模式。此模式多以一位熟练掌握技艺并且具有较好沟通能力的家庭女主人为主,以其女儿或亲戚的女儿为帮手,场地通常设在自己家里。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基本的运作形态,是我国柯尔克孜族聚居区仍然具有很强生命力、数量占据优势的商业运营方式。2.家庭作坊式。这种模式以前店后屋为主,规模小,人数少,产品成本较低,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在我国多种经济体制并存的宽松环境下,上述两种运营形态拥有一定的发挥经济职能的空间,所以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3.企业模式。这种方式具有相对稳定的客户和市场,拥有原材料与劳动力成本优势,多采用手工与机器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优势是顺应市场需求,运行机制较灵活。从理论上说,这种模式是家庭作坊努力的方向和现代企业联合的潜在对象。但是,在我国克孜勒苏等边疆多民族聚集区,这种运作模式数量极少,生命力不强,多数不超过2-3 年。以民间传统绣品为代表的我国柯尔克孜族手工技艺的市场化运作,其理念、视野、信息、技术整体滞后,成为制约其做大做强的瓶颈。

此外,在国内外其他地区,还有一种模式,即社区模式值得借鉴。社区是特定人群活动的时空,可以在乡村,也可以在城市。借助这个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传统手工艺文化活动,宣传手艺人的独特价值,体悟手工劳动的乐趣,在传统手工艺的文化氛围中,熏陶和提升人们对手艺魅力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存在于我国台湾等地和东亚经济发达国家。台湾的“女红坊”是由一群对女红工艺感兴趣的妇女组成的小型社团。她们通过开办展览、出版画册、召开研讨会、定期聚会切磋技艺等活动,寻找精神生活的寄托,培养良好的情操和审美能力。这种模式更多地是以某一具有手工艺传统特色的地区为范围进行,而且多是在文化工作者和学者的指导下自发形成并开展活动。这种传承、弘扬和创新模式,对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能够发挥“平台效应”,培养一批有志于从事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社会力量。⑬社区模式作为一种开放的社会模式,其最大优势是可以较好地整合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体等资源,建构互动方式。在此框架内,不同层次和需求的手工艺活动能够找到适合的位置,并有效地发挥作用。对我国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来说,这种模式能够在更大的空间谋求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

民间技艺在现代化、市场化的进程中,如何促成“传统”优势、“现代”技术和经营理念的重组与提升,是我国柯尔克孜等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社会、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环节。传统民间手工技艺与高科技的成功联手,已经使我国内地不少民间优秀传统手工技艺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其传承人和爱好者不仅面向本民族、国内各民族,而且面向国际社会。那些已经进入国际市场的国内传统手艺人,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不少人甚至留学海外,他们继承家族事业,传承技艺的同时,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将全新的理念和现代技术融入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中,实现传统技艺、高科技技术和先进经营理念的有机结合,将中国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推向全国和世界,这是值得关注的一种趋势。⑭

注释:

①本文主要资料和图片均来源于笔者对我国柯尔克孜族传统手工技艺的田野调查。相关成果请参阅笔者主持完成的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柯尔克孜族传统手工技艺研究”系列论文。

②本文的“克州”是我国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简称。

③绣花手绢是柯尔克孜族女性送给心仪异性的定情信物。柯尔克孜族年轻人结婚时,新娘给新郎赠送一方亲手做的绣花手帕,以示爱情的忠贞。在现代结婚仪式上,女方甚至要准备数十上百条绣花手帕,送给参加婚礼的男方亲友。柯尔克孜族绣花手绢多采用枣红金丝绒面料,边角绣花或镂空花边,尺寸大于中原民间曾经流行的机织手绢。

④柯、哈等游牧民族的传统炕褥,与定居农耕民的功能相同,但尺寸更窄、长,内絮羊毛,较厚重,与其毡房面积狭小、夜晚寒冷有关。改革开放前,柯族褥套多在正面四周刺绣花朵或植物藤蔓,雅致美观,现在多用深色丝绒或暗花锦缎做面料。

⑤我国柯、哈等民族,在接待客人就餐时,由家里的男孩子用洗水壶为客人浇水洗手,之后,用专门的绣花手巾给客人擦手。

⑥其价格是同类成品的一半。

⑦客厅悬挂的金丝绒壁挂,占据整面墙壁,关于其题材,店主给我们讲述了当地民间流传的七仙女传说故事。该传说与中原流传的大同小异,不知是何时通过何种途径传入此地,又是如何演绎成为柯尔克孜族的民间传说。

⑧关于柯尔克孜族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特点,参阅万雪玉.女性与柯尔克孜族文化[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2(2).基于田野的柯尔克孜族女红技艺[J].新疆大学学报,2014(5)。

⑨历史时期,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女性制作的实用-装饰绣品,以家庭自用为主,其次是作为礼品,在特殊日子和重要的礼仪中赠送。

⑩方李莉.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与生态中国之路[J].民俗研究,2017(6):6。

⑪ 笔者认为应将克州地区的旅游置于新疆地区的整体规划之内,最求“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以及自然与人文多样化的生态联动效应。

⑫2020 年4 月初,笔者和项目组朱贺琴博士通过微信、电话等多种方式沟通交流,朱博士给笔者发来此段文字,并对本文进行斧正,笔者在此对朱贺琴博士表示诚挚谢意。

⑬ 胡平.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复兴[J].装饰,1999(12):13-14。

⑭ 方李莉.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与生态中国之路[J].民族研究,2017(6):8。

猜你喜欢
柯尔克孜族绣品手工
柯尔克孜族民歌调式结构与称谓再探
新疆民族民间音乐简析
音乐生活(2021年5期)2021-06-15 12:04:34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北广人物(2020年24期)2020-06-29 07:34:29
Hong'an Embroidery: A Dance of Needles and Threads
Special Focus(2019年10期)2019-11-26 11:43:00
做手工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快乐语文(2018年12期)2018-06-15 09:11:10
家乡的茶
手工
儿童绘本(2017年10期)2017-07-05 18:44:29
手工DIY
试述柯尔克孜人西迁后的宗教变化
黑龙江史志(2014年6期)2014-11-11 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