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荣
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实现上千余条信息推送,将党中央果断的决策、医护人战斗的身影、教育者担责的勇气、医学生执着的追随,以文章、以视频、以歌声、以绘画的形式展示出来,传至祖国四面八方,直抵师生员工心中,汇聚而成鲜亮的“正义之声”和“本土教材”。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疫情暴发特殊时期居家隔离成“常态”,群体情绪极为敏感,以刷手机为主体的“圈层传播”不仅成为主渠道,还呈现出源头芜杂、良莠难辨、信息焦虑等复杂特点。对主流媒体来说,要占领制高点,必须做好定向、过滤、提纯等一系列工作,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
滨州医学院融媒体中心于2015年启动,经过4年发展,已形成校园新闻网、校报、微信、微博、短视频、抖音、阅报栏等多媒体矩阵,统合监管全校各级各类媒体,正逐渐向“中央厨房信息发布模式”推进,以此强化主流舆论引领发声功能。但是在特殊时期,媒体传播从“启动键”变成了“快进键”,仅依赖于中央厨房的“形式操控”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把握好“中央大脑”这一主控台,从顶层策划、主题把握入手,抢占先机,精准实施“导向为魂”。为此,学校融媒体中心在深入研判基础上,确定了疫情时期新闻发布的“四做四传”主题定位。
做喉舌文章,传组织之声。及时传达党的声音,将党中央、上级党委、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关于疫情防控的指示精神、工作部署和防控进展宣传到位,统一思想,坚定信心。
做楷模文章,传正能之声。及时宣传学校典型,发掘学校党团组织全力奋战、医护人员英勇奋战、全体师生团结奋战的感人事迹,振奋精气神,传递正能量。
做服务文章,传温暖之声。及时丰富“本土教材”,发挥医学院校特殊作用,开展系列防控知识、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自我教育,把疫情防控中涌现出的感人案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做舆情文章,传正义之声。及时管控舆情阵地,引导师生医护员工提高信息甄别能力,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话语权。
由于疫情期间新闻把控“关口前移”,新闻中心导向找得准,媒体指令下得实,学校宣传阵线打出了一场有效的媒体抗“疫”战,真正发挥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担当。
互联网思维是媒体融合的关键所在。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用户在哪里,舆论引导的阵地就在哪儿,融合传播的战场就在哪儿。
一场疫情,前所未有地把舆论宣传的主阵地聚焦到了互联网。新媒体的“圆心”地位更加凸显,对移动优先发展战略提出了更快更高的要求。对高校融媒体来说,加速推进移动优先战略,除了要不断推进信息传播的可视化、移动化、快捷化、互动化等,更重要的是着力打造一个权威、专业、服务等要素相匹配的特色平台,以优质的产品和特质的服务,聚合立德树人、价值引领,服务教育大局,把效应、效能指标摆在优先考量的位置上。
疫情期间,针对校报停刊、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宅”家实际,学校融媒体中心迅速确定了“移动优先发布、效应聚合力量”的报道原则,以“快、准、活、用”四点操作,确保网上网下、前方后方一体化运作,微网报融合传播,全景、立体、高效呈现出学校及附属医院在抗“疫”防疫复工复课多个战场上的“纪实片”。
反应快。将微矩阵等移动端媒体迅速前置,抢发第一落点。学校官方微信、微博完全打破假期状态,确定“全时在线、即时发布”原则,灵活调配发布时间、增加发布条数。1月26日晚8时山东首批援鄂医疗队启程,学校官微即于当晚报道两所附属医院参与援鄂的医生故事。特殊时期,滨医官方微信、微博每日更、随时更交替发布,至3月末,共发布与疫情相关的微信文章140余篇,微博1100余篇。2月23日-29日,学校微博排名列全国医学院校第一。
落点准。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自媒体的加入给新闻真实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保证真实准确,滨医融媒体中心在疫情时期发挥中央厨房指挥机制,盯紧“策划关”,提早谋划信息预案;盯紧“现场关”,即时关注发展动态;盯紧“审核关”,严格执行会审制度,将源头、采写、发布各个流程纳入统一调配管控中,精准研判舆情动向,确保不出失度报道。
呈现活。融媒体时代最鲜明的特点是媒体形式多元化呈现,从可读性向可视、可触、可感等方向拓展。滨医的战“疫”新闻,针对各种不同传播特点,及时采用图文、视频、音频、图解、沙画、手绘、海报等表现方式,实现了花样表现与规模效应。滨医手语协会的学子们,以手语视频《武汉伢》为武汉战“疫”加油,借助手指艺术的力量,传递温暖与爱,给读者带来了新鲜的观感体验。
注重用。移动互联推动媒体从读者视角向用户思维转型,吸引用户的关键手段是增加服务粘性。战“疫”时期滨医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的特色优势,发挥专家与专业优势,在防疫科普、科研探索以及教育引导上做足功课,为师生和基层百姓提供有用有效的服务信息。如“滨医研发新冠病毒试剂盒”“云端讲座,助力中医学子疫情诊疗临床实践”“无接触式招聘会助3000学子达成就业意向”等实用信息,在被社会主流媒体大量转发的同时,也给“用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助益。
内容生产是核心竞争力,优质产品是赢得用户的至胜法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
不可否认的是,相比社会主流媒体,高校融媒体中心在内容制作上存在着一定瓶颈,主要表现为新闻渠道扁平单一,固定记者存量不足,特约记者、学生记者流动性强,容易出现断档现象,其结果是新闻产品的丰富性、创新性、多元化、精品化都不能满足需求。在疫情时期,这种瓶颈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在疫情相关信息高频播发的一段时间,高校新闻圈反而相对冷清。一些高校因缺少新闻原创渠道和人员,无法应时而动、迅速发声,只能以转发式操作满足诉求。为了破解困境提升竞争力,滨医也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
因地制宜,渠道伸延扩容。在防疫阻击战中,滨医两所直属附院不仅是当地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医院,而且还派出数十名医护人员援鄂,学校本身也担当校园防疫安全重任。学校融媒体中心适时将附院微信群、校友微信群、各二级学院微信群等纳入非常时期的融媒矩阵,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实现渠道伸延扩容,第一时间获取了大量一线人员信息,掌握了宝贵的一手资源,也因此产生了“挺进大别山·牢守蓝黄地”“党的旗帜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300封家书,让‘疫’线天使感到家的温暖”“战‘疫’一线滨医人”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与栏目。
存量释放,集结原创资源。渠道拓宽挖深,对人才和资源调配有了更大的灵活度。一方面利用假期休刊空当,校报校刊等纸媒编采人员适时焕新,尝试融入新媒体平台内容创作,其较扎实的专业与文字功力为新媒体注入能量与养分;另一方面由于增频增量,新媒体编采人员适时焕活,加大创作原动力,在学生队伍中催生了一批有担当、能战斗、肯吃苦的原创新人。他们中的佼佼者甚至可以担当“内容主管”的角色,承担主题策划和系列报道,分担指导教师的压力。
内容创新,探索线性叙事。疫情时间新闻传播的特征是信息发布节奏快、事态发展变化快、用户视点转换快。如何在适应这种“快”要求的前提下,又适度掌控自己的节奏和特点,让用户产生“稳”的心态并形成一定的粘性粉丝?我们在内容上加大了对线性叙事的运用,将疫情这一整体新闻事件视为“切开的西瓜”,“媒体眼中要有整个西瓜,但是不断地每次给读者提供其中一片,从而使移动媒体的受众知道这个新闻事件的存在,并且随着该事件的演进不断获取事实。”我们微信端推出的《战场一线滨医人》栏目就是按照这种逻辑,采用日记体的形式,分镜头、分章节展示人物、讲述故事、突出细节,近30篇日记讲下来,就是一部滨医援鄂前沿的战斗史、英雄谱。它也因此成为师生持续追踪、吸粉量最多的栏目。
分众整合,提升引领效果。移动优先战略意味着工作中心转移到网端线上,但决不代表唯新媒体“一枝独秀”是瞻,相反,以整合的理念对内容素材进行分包、加工、适配,实现全媒体“百花齐放”才是目的。疫情报道中,我们进一步强化了分众媒体的特色发展研究。比如:学校新闻网的全局性与吸引力如何提升?校报的纵深性与表现力如何体现?官微的权威性与灵活性如何平衡?抖音的表达性与导向力如何把握?这些研究有助于掌握分众媒体的特点和用户定位,在实战操作中创新思路提升引领效果。同一个抗“疫”主题,新闻网侧重反映校院带有全局性的中心工作、重点会议、重要举措等;官微侧重推出带有影响力的重要事件、特色人物、精彩故事等;校报则致力打造特刊,大面积运用图片和图示,形成了具有存档、收藏作用的“纪念画册”。
一场疫情,对高校融媒体转型发展状况是一次检验。突围本身,就是对方向的探索。坚持守正创新,坚定教育初心,以增强“四力”为路径,以科技应用为手段,不断改变融媒体产量不够、产能不足、产品不精的现状,充分展示高校形象、壮大主流舆论,应是未来发展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