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剑南
笔者在所供职的媒体从事健康新闻编辑和写作10多年,编辑基层通讯员的稿件成千上万篇。其中,有许多优秀的稿件,写得甚至比专业记者更胜一筹。但也有许多通讯员的稿子质量差不说,错误更是千奇百怪。总结一下,这些来稿所犯错误主要有以下一些共性:
1.体裁认识不清。不知何为消息何为通讯,有的甚至认为可采用文艺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有的稿件刚拿到手时,看起来满笔生花,文采飞扬,但仔细一读,却发现离题万里,不知所云。比如写一个医生敬业,为了病人的一台手术,竟然连父亲去世之后都没回去。这样的事例看起来很感人,但仔细一推敲,发现这不仅违背常理,而且纯属虚构。难道医院就只有这一个医生能做这个手术吗?后经编辑仔细询问,才知道是通讯员为了突出这个医生敬业,以文艺的笔法进行了虚构。
2.采访不深入不细致。由于采访掌握的事实材料不确切,又比较少,到写作时,“米不够”就“假”来凑,添枝加叶,搞“客里空”;又或者采访满足于第二手材料,不亲自到现场,不核实查对,造成漏洞百出,错误横生。这样写出来的稿子根本就用不成。新闻界有句行话,叫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只有扎扎实实地采访,走基层,接地气,让脚板多跑跑路,嘴皮子多动动,笔杆子多记记,才能在波澜壮阔的社会现实中,抓到更多“鲜活”的新闻“大鱼”。
3.知识积累不够。新闻专业知识及医疗专业知识不足,稿子错误明显,甚至出现医疗常识性错误。医院基层通讯员大多非新闻科班出身,而且大多从事临床工作,基本上没有时间学习自己所从事专业以外的知识,更不用说专门研究新闻写作了。
4.写作作风不够严谨。来稿中常常出现事实不符,或写错别字,或写漏字,或标点不正确,或词不达意,句子不通顺,或缺乏严谨的逻辑结构,所列的材料不能证明自己观点等等。有的稿子看起来“很美”,但却离题万里,不知所云;有的逻辑混乱,结构不清等等。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5、写作技巧欠缺。有些稿件新闻素材很好,但新闻稿件却写得一塌糊涂,出现“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的窘迫状。或者写得干巴巴的,一点不感人。写作技巧不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让编辑常常感叹一桌好食材,却碰到一个手艺糟糕的厨子。
医院基层通讯员要写作好新闻,首先要锻炼出一双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平凡中发现神奇的慧眼。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面而是缺少发现。医院基层通讯员要善于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常人所不能发现的人物、事件中的新闻价值。
发现新闻最重要的一步是要善于挖掘新闻事实的思想意义。要求善于从事实的实际出发,力求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把它们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从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去剖析和挖掘出事物的普遍意义。一句话,从新近发生的事实中,挖掘出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提炼出符合时代、符合主流、符合人们审美等的主题。
比如在此次防控新冠肺炎的斗争中,有的医护人员三过家门而不入,有的克服种种困难,比如武汉一个护士在交通停止的情况下,步行48小时返程上班抗疫,再比如夫妻俩都在抗疫一线共同坚守,互相守望等等,这些为什么都会成为主流媒体报道的重点?因为他们做出常人难以做到的事,这就是新闻的“新”;同时他们行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大多数人审美要求,符合新闻舆论导向,符合正能量为主传播的需求。
但是并不是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样,医护人员成为新闻媒体所有时期报道的焦点。更多的时候医护人员都是在平淡如白开水一样的日子里度过。这时候又该如何发现新闻呢?通过笔者多年写作医院新闻经验,医院基层通讯员不妨参考一下方法。
在会议中寻找消息。比如我们医院在一次会议上宣布,要打破铁饭碗,实行全员聘任上岗,打破论资排辈,按岗位、按绩效拿工资。这个可能是医院在本地甚至全省第一个提出来的,那么这个决定就具有新闻价值。通讯员就不要去写程序性的会议消息了,而是要把这个最有新闻价值的点找出来,然后再配合具体措施以及相关的背景材料写作出来就是一篇不错的消息稿子了。此外,还可以采取会后采访院长或其他主持改革的同志,详细了解出台的原因、过程、反响等等,再写一篇更为翔实的通讯稿——访谈录。
多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抓到新鲜的“活鱼”。这点对专业记者来说,很重要,对基层通讯员来说,也很重要。比如医院搞行政的同志或在科室的通讯员,要常常和科主任、专家聊一聊,最近开展了哪些新手术,手术是否领先同行,是否本医院开展的首例,对患者有哪些好处,比如创口小,恢复快等等,这些作为新闻写出来了都会有力地宣扬医院和专家,进一步吸引患者来就诊。再比如有的患者突发疾病,历经千辛万苦,救治过程一波三折,最后痊愈出院等对宣传医院来说,都是有新闻价值的新闻。
从众多的专项宣传活动中发现新闻。比如医院按上级要求做的一些宣传、义诊活动等,从中发现新鲜的事实进行报道。比如一家在肿瘤治疗方面有特色的医院,按上级要求进行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活动,期间除了肿瘤防治宣传知识之外,还可以对近年来医院来就诊患者进行分类统计,哪一类癌症在本地易高发,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写一篇提醒当地群众注意的问题,是不是会吸引很多人的眼球?
进行专项策划,有意识地宣传医院。比如针对爱耳日、爱眼日、高血压日等等卫生节日,通过健康宣教、专家专访、病例回访等各种新闻体裁的运用,可有效地宣传医院。
从医患交流中发现新闻。通讯员来稿中,这种类型的稿件很多,但是大多属于芝麻类拈不上筷子。这类新闻要选择有特别典型意义的医患深情写作才有新义。
从国家新政策、新要求中发现新闻。比如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等政策中找新闻。
从医院新引进的技术或在本地区首创或首次采用的医疗技术等中找出新闻点进行采写。
从医院的党建、三甲创建、文明创建如创卫、创城中,找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进行报道等等。
我们练就一双“慧眼”之后,并非代表我们就能写出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陆机在《文赋》中写道,“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意思是写文章常常苦于思想内容不能很好地反映客观事物,语言文辞又不能很好地把意思表达出来。这是因为写作这件事并不是“知之难”而是“能之难”,知道怎样写,跟能不能写得怎么样,当中往往有距离。怎么办?
多练习。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熟能生巧的道理。要想把医院新闻写好,基层通讯员要反复练习,一次写不好,那就多写几次;消息、通讯一次不过关,那就再写一遍。通过这种反复练习和琢磨,时间久了,你的笔端自然会生花。
勤学习。这个学习是广义的。一方面要学习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紧跟时代潮流,同时要多读书,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法律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都要涉及,不求成为万事通,但应成为“万金油”。对医院基层通讯员来说,如果不是在一线从事医疗工作的同志,就应该多读一些医疗方面的书箱,了解一些常见的医学名词,学习一些健康知识,这对写作都是有好处的。另一方面是要学习新闻体裁的写作技巧。向教材要知识,跟媒体学本领。可以从一些经典新闻教材中学习消息、通讯等的写作,消息的导语怎么写得短而引人入胜,通讯标题怎么取吸人眼球。这些不经过刻苦学习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是不可能掌握其精髓的。此外,新华社的电讯稿和媒体,特别是报纸的新闻稿,都是经过很多把关程序生产出来的。作为基层通讯员要常看报、常听常看广播电视新闻,才能从中学到技巧,写作时才会下笔如有神。据说有些医疗机构的专业宣传人员从不看报不听不看广播电视新闻,真不知他们的本职工作是如何搞好的!显而易见的,这些人是不可能胜任工作的。
多请教。医院新闻写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即使是医学科班出身的通讯员,除了本专业外,对其他专业也许并不精通。所以要常向其他专业专家、医护人员请教,包括专业知识医学名词等,并且要消化吸收这些知识,用最通俗、最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才不会犯一些贻笑大方的常识性错误,也能让受众者能看懂读懂,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多跑路多动嘴。通讯员在写稿子时遇到不懂问题或者明明觉得采访材料够了但写作时又感到缺少点什么时,要多跑几次,多问几遍采访对象,搞清楚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知识点,不放过一丁点儿错误,让每个细节完美起来,让每个形象丰满起来,达到新闻写作的最佳效果。
努力掌握语文基础知识。通讯员稿子常见错字、别字以及标点符号错误等,都是因为语文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原因。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通讯员,让编辑对稿子少改或不改,这关非过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