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广播台发展策略探讨

2020-02-01 14:13曹骏杰
新闻前哨 2020年11期
关键词:声景美育广播

◎曹骏杰 郝 斌

一、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广播台当今现状

(一)单一性、互动性较弱的传统传播模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随着新媒体的兴起,高校作为年轻群体最多的场所之一,对时代的把握和潮流的跟进相对其他地区都要更迅速。新媒体网络传播速度快、时效性较强,以图文并茂音、音视频融合形式进行传播,内容形态也更加丰富,更好满足了当代师生的需求,这无疑对高校传统广播的宣传效果及舆论影响力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广播的单一性、互动性较弱的传播模式固然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对海量信息获取的需求。

(二)单一的组织结构无法满足创新需求。高校广播台组织结构较为单一,台内各部门平时工作相对独立,定期例会较少且各部门间缺乏良好沟通交流,部门人员缺乏凝聚力。仅把节目正常播出作为主要工作目标,导致广播节目质量偏弱、节目缺乏创新性。

(三)高校广播台人才培养模式较为落后。台内人员一般由大一大二学生为主,低年级学生的采编能力偏弱,缺乏专业指导只会基本音频剪辑,难以创新节目形式,导致节目播出效果不尽人意,广播节目制作需要专业人才。人才管理中未能重视台内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提供的媒体实习机会较少,与其它高校广播台交流合作的频率较低。

(四)未能发挥好高校广播台美育功能。高校广播作为校内重要的宣传工具,未能营造出格调高雅、富有美感的校园文化环境,忽略了声音景观建设,在播出的节目和音乐中,普遍以通俗音乐、流行音乐为主,缺乏中外经典音乐及富有学校标志性的音乐,不能满足高校师生对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

二、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广播台发展的优化策略

新媒体时代下,全国高校广播台都在积极探索符合本校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出台相应举措促进高校广播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其中包括适当调整机构设置,与校内媒体资源共享,有机整合,提高新闻采编效率,树立“两型一家式”办台理念(服务型、学习型广播台,营造“广播台之家”)等。在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对于传统媒体的广播来说,无疑是一场机遇与挑战,唯有合作才能共赢。笔者从广播台的基本功能、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体制机制三个方面来探讨高校广播台发展的优化路径。

(一)打造“声音景观”彰显高校广播美育功能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教室、走廊、宣传栏等,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此处以“景”育人的“景”为校园景观,校园景观包括视觉景观与听觉景观两个方面,视觉上的风景——校园环境的绿化、走廊宣传栏上的软装等;听觉上的风景属于一种“声音景观”,简称“声景”,这个概念是由加拿大著名科学家、音乐家——谢弗(Schafer)于20世纪60年年代末所创建,并在加拿大得以发展,“声景”(Soundscape)——“The music of the environment”,即在自然和环境中,从文化和审美角度上值得记忆和欣赏的声音。“Soundscape”理念从西方引进中国后,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秦佑国教授提议,简称为“声景”,现在部分研究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翻译,可译为“声音景观”简称“声景”,在学科领域中,也可称为“声景学”。声景理念目前被国内园林建筑相关专业使用居多,根据《意见》提出:利用广播、电视等相关方式营造校园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美育人。其中“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实际目标是为了提高师生整体的人文素养和审美品位,而“声音景观”也正是从审美和文化角度去研究环境中的声音对人的影响,一个良好的声景设计将对人的文化主体意识的建立产生很大影响。《意见》中的美育理念与“声音景观”的内涵极为契合。

广播最大的魅力就是声音,本文试想将声景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高校媒体——广播台作为载体,通过挖掘高校广播美育功能,营造美丽声音景观,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既能让师生在优美的声音景观下感受美的熏陶,艺术的魅力,以美感人,以景育人,还能通过广播台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

1.“声音景观”用于高校美育的必要性探讨

国内高校大多重视校园视觉景观建设,往往忽略了声音景观的设计,而声音景观的传播优势相较于视觉景观,在一定范围内“无孔不入”,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一个成功的声音景观设计,可能让人停下脚步驻足欣赏、品味,也有可能让人步履惬意,忘情其中。在教育部2014年的文件中指出:“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最薄弱的环节。”推动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进展,既是高校争创“双一流”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在校园内改进学校美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加强校园声音景观也是推动校园美育的环节之一,一个良好的声音景观可以引领整个社会,影响全体国民,将学校美育辐射到全民美育,打造好的声音景观就是营造良好的声音环境。高校声音环境包括自然声和人工声,用广播创造人工声是高校广播台营造声音环境的最佳方法,在适当时间内,在广播中播放美的声音、高雅音乐、学校标示性音乐,开辟专属高雅音乐栏目。以播放高雅音乐的形式来营造声音环境,以美的听觉来构造学校声音景观,使其成为范例。“对于开放的高校来说,不仅丰富校园师生生活,还能提升学校形象,吸引外来游客及访校人员,体验拥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声音景观,让师生游客不仅赏心悦目,还能赏心悦“耳”。

2.“声音景观”用于高校美育的可行性探讨

目前,“声音景观”用于高校美育进行了许多探索,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学校有交响乐社团,深受学生欢迎。且学校每年都会特殊节假日定期举办音乐会,音乐会现场基本座无虚席,可以看出学校师生对于高雅音乐的喜爱,但学校广播却很少播放有关中国古典音乐和西方交响乐等相关题材的高雅音乐。而在武汉体育学院,每年由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联合主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学校备受师生欢迎,每年门票“竞争激烈”,学校广播也同样未播放过有关高雅艺术的音乐。武汉传媒学院作为普通民办二本高校,因该校办学特色主在文化传媒方向,每年都会请到传媒娱乐行业知名人士来校做讲座、开音乐会等,所以其校园广播台在重要节假日前或特别嘉宾访校前会播放有关活动主题的特色音乐,在该校广播台音乐库中涉及到高雅音乐类型仍然不多,依旧以通俗音乐为主。

高校师生是社会知识面较宽、知识层次较高的人群,所以他们对高雅音乐本身是不抵触的,愿意接受和倾听。打造校园“声音景观”优化校园美育的目标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宗旨一致,都是以弘扬主旋律为己任,以美感人、以景化人,通过了解优秀民族文化艺术和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高全校师生整体审美能力、人文素养。

(二)创新广播台人才培养模式

1.新人进台后需继续加强台内人员的业务水平。系统学习节目编排、录制、现场收音;系统学习有声语言及副语言播音发声技巧;熟练掌握新闻的采、编、播、评;提高新闻敏感度,做到能采访、能播出、能专稿、能剪辑,打造出一支能力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校园媒体队伍。

2.加大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不定期邀请校内外媒体专业人士来广播台做专题讲座,为学生传授最新业务知识,分享行业最新动态;与社会专业广播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一方面积极为社会媒体输送优秀实习生,另一方面邀请广播电台主持人来校与师生交流,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与国内各高校广播联盟成员展开密切交流,组织线上线下访问活动。

(三)优化高校广播台管理队伍建设

1.调整高校广播管理队伍结构。校园媒体一般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老师进行管理,实行分工负责制,校园媒体种类较多,常出现人手不足的现象,而高校党宣部门的老师一般“身兼数职”,一边负责舆论宣传,还要完成各项行政工作,时常分身乏力、精力较为分散。甚至分管媒体工作的专职教师有些并不是新闻媒体专业出身,没有媒体从业经验,对新闻的采编播业务不熟练,无法带领团队高效的完成宣传工作,影响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

2.增强高校广播管理队伍竞争意识和受众意识。高校广播与社会媒体最大不同点在于受众群体、传播范围、盈利与否的不同。校园媒体的受众群体固定化,听众对校内新闻的关心度更高,这使得校园媒体人会产生工作懈怠、新闻传播速度缓慢等问题。再加上校园媒体不是盈利机构,新闻竞争意识也较为淡漠。学校可适当完善校园媒体评价体系,以受众满意度、影响效果的接受度、互动率、等量化指标作为考核,以提升传播质量。

3.增强队伍导向意识,削弱泛娱乐化。现如今大部分高校广播都以文艺节目立台,播出的节目中大部分以娱乐类节目为主。高校广播台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学校思政教育和舆论宣传的阵地,在队伍建设和管理中必须高度重视广播宣传舆论导向的重要性,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武装自己,忠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猜你喜欢
声景美育广播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当代城市声景研究进展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基于分析软件“CiteSpace”的声景研究英文文献知识图谱分析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