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价值冲突与个人选择

2020-01-29 10:47刘文娟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6期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红字

摘  要:《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著名代表作,该作品不仅讲述了一场恋爱悲剧,更结合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的应用,使作品具有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和艺术感染力。本文主要以《红字》为例,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价值冲突与个人选择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价值冲突;个人选择;《红字》

作者简介:刘文娟(1979-),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平顶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从事英美文学及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6-0-02

引言:

英美文学作品是世界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红字》则是非常著名的代表作,在1850年問世时就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长期以来也是文学批评和关注的重点对象。这部作品是由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桑尼尔·霍桑所创作的,而霍桑自己认为这部作品主要是讲述了“一个欢快阳光难以穿进的地狱烈火般的故事”。爱默生在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产生的感想在于“太可怕了!太可怕了!”每个读者对这部作品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也是不同的,对于丈夫、妻子和情人三人之间的冲突与选择经过详细的描述,能够给人们带来了极强烈的震撼力。

一、英美文学作品的重要价值

英美文学作品能够帮助阅读者了解和掌握英美文化,同时,这些作品也是学习英语语言的重要载体,是英美国家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历史沉淀,还是英美国家文化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通过学习和阅读英美文学作品能够对当地历史文化和特色文化进行详细的了解,如著名的莎士比亚、培根、艾默生和纳桑尼尔·霍桑等文学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其中就蕴含了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深厚的艺术意蕴,并充满了文学魅力和哲学思想等,是极其重要的知识瑰宝和文学财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越发频繁,应当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重要价值给予重视,从而了解这些品中的价值冲突和个人选择。以《红字》为例,通过了解和掌握作品创作背景和精神思想等,可以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学习尊重不同国家的知识文化和民俗风情,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学习能力。

二、西方传统思想中的一元论模式分析

根据当代思想家以赛亚·伯林对西方传统思想的深入研究,认为其主流思想在于“统一的一元论模式”。通过对古希腊哲学和中世纪经院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思考,不难发现会将涵盖于价值问题之内的各种问题称为事实问题,所以每个问题都具有相对应且唯一的答案。不仅需要确保这些答案的正确性,同时在对这些答案进行详细陈述和诠释的时候在逻辑方面不能存在相互冲突问题,因此一元化模式的观念在存在规定了天地运行规律和人们正确思想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在不考虑到各种学派与思想之间差距的情况下,大部分思想家普遍认为人类本性的实体确实存在着,并且详细讲解人为什么能是人的因素在于人会主动追求本性之上的各种目标,如为了实现理想而不断奋斗和努力,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并不断努力工作拼搏。由此可见这些目标具有相对应的利益和价值,并且形成了相对和谐和良好的统一体。从远古时代到如今的时代,人类为时代的文明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其中也出现了各种谬误、矛盾和悲剧,但是经过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应用,人们逐渐意识到科学的重要意义,并结合科学的力量战胜了无知,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各种利益和价值目标,毕竟根据相关原则来说是不可能会存在完美的人生,总是会存在一些不完美的地方。

在美国早期阶段清教徒们普遍认为在《圣经》中存在对大部分问题相对应的答案,而信奉上帝是全能全知的神明,只有神明才能掌握全部问题的所有答案,这也是属于一元论的思想范畴。例如基督耶稣的二次降临被人们认为是来终结人类的苦难生活和不幸历史,也是代表着新天地的到来。在18世纪美国爆发了启蒙运动,通过对启蒙运动相关历史知识的调研和分析,能够清楚知道启蒙运动的大部分代表人物属于自然神论者,这些自然神论者认为是上帝创造的宇宙,并且按照自然法进行自然运作,而人们之间产生冲突和矛盾的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全面掌握自然法的运作规律,只有对自然法进行深入研究和揭示,就能够使人类之间的相处跟自然界和谐的相处方式达到相一致。

通过对《红字》的阅读和赏析,认为将人生的追求简化为人格尊严和宗教尊严的价值冲突,并且详细描述了海丝特·白兰和丁梅斯代尔的内心冲突与个人选择,通过阅读可知海丝特·白兰和丁梅斯代尔想要共同实现人格尊严与宗教尊严这两种终极价值,但是这两种价值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与矛盾,因此他们必须在这两种终极价值中进行个人选择,选择其中一项就得放弃另一项,在基本原则上压根不会存在完美的人生,这也是造成他们内心挣扎和极度痛苦的原因,也是与霍桑自身认为的一样,这就是《红字》的核心思想:“一个欢快阳光难以穿进的地狱烈火般的故事”。

三、海丝特·白兰的内心冲突与个人选择

在这部文章开篇写到抱着三个月婴儿出狱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被认为犯了通奸罪受到了惩罚,并且需要佩戴者象征着耻辱的红字。狱吏例行公事地将她从牢狱中拉到门口,这时海丝特却做出了推开他的动作,那动作蕴含了天然的强大力量,同时也是展示出了她的天性,并从容不迫地走到牢狱门外,被众人关注的红字则成为了她身上特殊的标志和装饰品。通过标志红字象征了极度丰富的想象力和海丝特的复杂心情,不仅侧面表述了海丝特是个性格比较强烈又非常热情的人。在行刑台上遭受折磨的时候回忆往事也体现出了海丝特的勇敢个性,她的婚姻更像是一场冒险,在婚后随着丈夫齐灵渥斯到阿姆斯特丹生活,但是它们之间的婚姻并非是爱的结合,维系这段婚姻的主要原因在于利益和宗教的束缚。在那个时代很多已婚女士必须有丈夫的陪同才能远赴其他地方,但是海丝特并没有这样的意识,或者感觉没有这种必要,她的丈夫也没有必须要求等他一起启程出发,这一丛侧面反映出海丝特·白兰具有强大的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

在牢狱出来后的海丝特一直维持着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孤零夫人的形象,被社会所排挤和疏远的她拥有更多自由思考的机会与空间,但是也导致她迈向了“黑暗的心灵的迷宫”,个人天性和清教思想之间的争斗彷徨时使她内心更加痛苦与迷茫,毕竟海丝特不能立即脱离清教思想框架的束缚。那么经过与齐灵渥斯的会面后,使海丝特清楚明白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舍弃红字代表着的宗教价值符号系统,也就是选择舍弃宗教尊严选择人格尊严。在丁梅斯代尔的会面侧面反映出她的忏悔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文中写到“整个七年的法外生活与耻辱,只不过是这最后一刻的准备而已”,通过“殉道”般的忏悔想让丁梅斯代尔相信她已经将罪孽转化为善行。接着便是读者最为期待的一幕,海丝特甚至已经舍弃掉红字,更何况红字是忏悔的象征标志,“过去已经过去!……看,我要除掉这个符号……像从来没有过这回事一样!”曾经思想意识上的争斗困惑已经转变为如今带有隐秘的喜悦,即使在最后一次出现在市场上也是抱着这样想法,依旧佩戴着红字,但是已经不再是深深困惑和痛苦的心态,而是产生一种即将摆脱红字的喜悦之情,正如“由此好把那长期的苦痛转变为一种胜利”。小说最后一章写到海丝特回到了新英格兰,并且又戴上了红字,但是这时候的红字并不是西罪孽的象征,而是能够填补舍弃掉某种东西后留下的心灵空白。

四、丁梅斯代尔的内心冲突与个人选择

丁梅斯代尔面临的问题在于“一个真正的僧侣,一个真正的宗教家”,却动摇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對自身的宗教信心产生一定的怀疑,并认为自己犯下了欲望的罪孽,又不敢进行公开忏悔。在那个时期的新英格兰清教社区,认为欲望本身是作为一项原则所存在的,道德上的怯弱则是一种陷入道德窘境的症状,所以丁梅斯代尔初次给读者展现的是一种对人生道路充满了迷惘的人物形象。

丁梅斯代尔曾经具有坚强的宗教信心和纯洁的宗教思想,但是通过“在光天化日之下,在那么多的群众面前,强迫一个妇人打开她内心的秘密,正式触犯一个妇人本性的事”。他这样的语言行为使威尔逊牧师对其产生深深的困惑。甚至在与齐灵渥斯的会面探讨中,丁梅斯代尔坚持认为公开忏悔这种行为与基本原则是相悖的,并且坚持认定这种一种错误的行为举动。但是关于个人价值的辩论充分体现了丁梅斯代尔对自身的惩罚主观化,以及坚持信教的基本立场不动摇。只有强化宗教信心才能洗清和摆脱自己的罪孽,并且认为善行并不是彻底取代罪孽,只是作为“信心的见证”,是不能彻底取代宗教信心,由此可见丁梅斯代尔已经认为自己是一个卑鄙的罪人,但是又不敢公开进行忏悔,这样的意识彷徨使他的内心越发就纠结和苦闷。

海丝特·白兰在人格尊严和宗教尊严这两者之间选择了人格尊严,并勇敢地拒绝了红字,选择尊崇个人自由和自我创造,但是这种个人自由对丁梅斯代尔更像是一种灵魂毒药,在没有彻底“悔悟”前考虑到要放弃“忏悔”,这只会使他认为“失掉了他天国里的亲属”。海丝特·白兰和丁梅斯代尔都不是坏人,文中出场的人物都有着各种弱点,但是他们都会坚持着自己的底线不动摇,只不过是被欲望所诱惑又被欲望击败,也渴望着被救赎,同时也努力着进行自我救赎,使读者能够深入体会到主人公的人格魅力。对于丁梅斯代尔在经过内心的争斗后选择了宗教尊严,并终于解开了“解不开的死扣子”,最后在行刑台上进行公开忏悔,这直接体现出男主人公在确定自己认为的上帝的真实感。

结语:

综上所述,人的一生总是会有所遗憾,没有尽善尽美的完美人生。通过阅读《红字》,能够知道海丝特·白兰和丁梅斯代尔对面对人格尊严与宗教尊严的时候,内心充满了冲突与矛盾,在进行个人选择的时候,海丝特·白兰选择了人格尊严,放弃了宗教尊严,而丁梅斯代尔则是选择了宗教尊严,而不得不放弃了人格尊严。在选择和放弃之间他们内心充满了挣扎和痛苦,在生活中面临各种可能和终极价值的时候人们总是矛盾重重与思虑过多,其中各种可能的终极态度之间具有无法定论的争斗,所以说明人的一生无法做到尽善尽美,选择一项放弃了另一项总是会有所遗憾,甚至在进行个人选择的时候也就代表着价值的冲突和取舍,人生的遗憾和缺陷是永恒的,体现出了《红字》的悲剧之处。

参考文献:

[1]何欣.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赏析——评《英美文学欣赏(第三版)》[J].江西社会科学,2018(6).

[2]李栎.基于语言学视角对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特点的评论——以《红字》为例[J].海外英语,2016(24).

[3]张慧莲,李少敏.跨文化视域下的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鉴赏研究[J].名作欣赏,2018(36).

[4]左金梅,赵腾腾.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红字》解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17-319.

猜你喜欢
英美文学作品红字
海斯特的“反叛”与“回归”
Expectation for The Future of Puritanism
浅析电影红字和小说红字的区别
中西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研究
《圣经》中的人物与英语文化
浅析英美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哥特因素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英美文学作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探究
《红字》的叙事批评与语义批评解读
智力跷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