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越来越多国家公民都开始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社会事物的看法,或者宣泄自己的情绪。由于个人所获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个人学识、思想的差异性,网络舆论的质量参差不齐,且容易产生谣言或者不良思想。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需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并建立系统、全面的思政教育网络,然后实施监控、引导校内舆情和建设特色思政教育体系这种思政教育策略。
关键词:网络舆论环境;高校;思政教育路径
在当前时期,由于众多社会热点事件在网络上发生,所以国家与各高校非常重视网络话语权的掌握。因此,共青团以及各类国家官方媒体积极注册各媒体平台的官方号,以官方号掌控舆论。但相较于共青团的举措,部分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并没有推进。部分高校只开通了校园官方微博,并且除了校内重大事件外,几乎不进行消息推送,这就导致高校对校内舆情的掌控不够。
一、关注校内舆论地点,建立健全网络阵地
在网络舆论环境下,不同文化层次、兴趣爱好的人会从不同的渠道参与到网络舆论环境的建设中[1]。如短视频爱好者习惯从快手等平台发表看法、追星族和综娱爱好者习惯从微博等平台发表看法、二次元爱好者习惯从B站发表看法。高校首先需要了解本校学生的偏好,才能够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网络阵地。
在实践中,高校首先需要统计学生们对网络平台的使用偏好,并分析不同网路平台的特色。高校可以制作线上问卷完成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应当包括学生们日常使用的软件名称、使用的次数,学生们使用这些软件所关注的内容类型。然后,高校应当组织各学院、专业、班级的负责人,引导学生完成问卷的填写与反馈。如此,高校能够搜集足够数据判断在建立网络阵地时的资源合理分配方式。比如,通过问卷调查,学校发现校内绝大部分女生都会使用一个共同的网络平台——微博,并且女生们在微博中主要关注的内容为影视剧、明星、美妆。高校便可以依据这种情况将微博作为思政教育网络阵地的主要区域。然后,高校需要分析微博的推文特点,如图文搭配、篇幅短小、更新快捷等。同理,高校还需要以同样方式调查其他的平台,以此建立健全的网络阵地。
二、基于网络思政阵地,引导学生思想意识
在建立适合本学校的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后,高校可以阵地为基础,发动校内各类教职工,结合社会热点事件以及思政教育内容,制作思政教育的资源,以紧跟时事的教育内容以及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式開展思政教育,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2]。
以2020年的疫情为例,高校应当充分发挥网络阵地的作用,分析时事,以此引导学生的思想与意识。以“方方日记”为例,网络上对她的作品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她的作品客观真实,反映了一个中国百姓在封城期间内的惶恐不安情绪;有的人则认为她是“公知”,是一个给反华势力递刀子、光速出版作品赚钱的人。高校应当注意到这一点,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制作不同的分析、引导推文。比如,在微信公众号中,高校可以组织思政、文学、传播学等专业的教师,分别从政治、文学、社会影响等角度分析“方方日记”,并以国内外的报道、人们的反应作为推文材料。如此,高校能够从多个方面对这件事情进行剖析,并引导学生产生自己的看法。
三、挖掘学校特色资源,建设特色思政体系
实践活动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另一路径,思政教育阵地不仅能够为思政教师提供教育的新途径,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展示的新途径[3]。高校可以结合教育部开展的德育等类型的实践活动,开展符合学校特色的主题活动,以此建设特色的思政实践教育体系。
除富有争议性的“方方日记”之外,高校还可以基于专业特色,开展赞颂抗疫、抗灾“战士”的实践活动。比如,在美术学院中,院领导可以开展“新冠疫情主题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从赞颂医护人员、追责行为不当个人等主题进行创作。实践内容形式可以与网络思政阵地相结合,以此扩大实践的影响力。比如,在参与活动的学生们完成作品后,微博、微信公众号运营者可以将这些作品在网络上进行宣传、评比,并禁止学生进行拉票、刷票活动。同理,文学院可以开展征文活动。除学校各学院主动组织校级活动外,高校还应当给予校内社团宣传以及活动资源,鼓励各社团开展相应的思政实践活动。如此,高校能够依据学校的特色资源,建设特色的网络思政教育体系。
四、结束语
网络环境是学生们发表个人看法,了解社会思潮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建设特色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高校需要吸取共青团在各平台的运营经验,结合本校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路径,建立健全本校的网络思政教育阵地。然后,高校还需要结合本校的文化、社团、专业特色,开展特色思政教育活动,并引导学生参与到网络思政教育活动中,以此建设特色的思政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孙建华.新媒体时代构建思政教育新格局探索——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J].中国教育学刊,2020(09):126.
[2]韩承敏.载体建设与课程设计:融媒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J].高教学刊,2020(29):39-42.
[3]欧姣姣,祁君.“大思政”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09):118-120.
李萌(1981-8),男,山东泰安人,汉,硕士,山东农业大学体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刊物邮寄地址: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岱宗大街61号山东农业大学体育学院 2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