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毕摩文献《日格日宗》与彝族生命观

2020-01-27 07:10吉火尔股
锦绣·中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生命观续命

摘要:《日格日宗》(续命经)是凉山彝族毕摩在续命延寿仪式上使用的一卷经文,其内容主要是追溯毕摩及“日”(命)的起源、寻找续命的用物用具及达成仪式的效果预设。其蕴含了凉山彝族面对生死、认知生命时,以生死自然的朴素唯物主义为前提,在信仰生死有命的唯心主义基础之上为人续命延寿的生命观。

关键词:毕摩文献;《日格日宗》;续命;生命观

凉山彝族彝文文献主要以毕摩手抄本形式大量流传在民间,仍需挖掘整理和研究。《日格日宗》(续命经)是此前研究者甚少一卷毕摩文献,特作初步探究并试图阐释凉山彝族的生命观。该经文主要流传在大、小凉山的义诺土语区,因其仪式比较独特且难度大而能懂的毕摩较少。目前该经文在凉山州语委等处有收藏;《彝文典籍丛书》(第4辑)中编录了的日阿则毕摩收藏的一卷;《中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经籍汇编 毕摩经卷》中在附录“凉山彝族毕摩经籍举要100条”中略有介绍;此外笔者从金阳县马海底乌毕摩等处收集到若干卷手抄本。经对比,《彝文典籍丛书》(第4辑)中收录的版本较为完整,拟作为本文探究的文本。

一、文献内容概述

(一)《日格日宗》与《而格卡宗》的异同

《日格日宗》中的“日”指命、命种、寿命;“格”指中断,脱节;“宗”可译为续、延续、连接等。“日格日宗”可译为延续中断了的生命,即续命经。

《而格卡宗》中的“而”指物种,“卡”指口粮,“而格卡宗”即为续接中断了的口粮,即续口粮经。

凉山彝族认为人的生命主要受“日”与“而卡”维持与延续,当其中一种断了而另一种还没到尽头时可进行续命延寿。毕摩根据人的属相、生年岁位、流年方位推算,此人是断“口粮”了,还是断“命”了,再决定该做哪一种仪式。从仪式目的和效果上看,此二卷经书是同等的,且为互补存在,都为续命治病。在内容上看,既有交叉又有区别。交叉的是仪式目的和效果之辞,不同的是对各自续“命”或续“口粮”的侧重表述。

(二)《日格日宗》的内容概述

《日格日宗》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追溯毕摩及“日”(命)的起源;第二部分为寻找续命的用物用具;第三个部分是反复吟诵祈求延寿之辞,达成仪式的目的和效果预设。

文献的开篇叙述了“日”的起源:“求命者得命/依硕硕为一/硕穆穆为二/席席为三/……俄格命种为十。”彝族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源头的,很多经书往往皆以此开篇。追溯了“命”的演变过程,最终才形成了“命”,于是可祈求续命而得命:“人生一代后/求命也得命/续命也命长。”“命”中断了就必须续,人间的“口粮”断了,就不得不续“口粮”。文献如此表述道:“就在今天呀/命断了就续命/续了就不再断/续就得到命/续了就命长/口粮断了续粮/续了口粮就够了/断了就再续/续了就不再断了。……请命白头来/求命后牙黄/牙呀黄又黄。”彝族人以头发白、牙齿黄作为年老的特征,通过祈求续命就不再得病,健康的活到老。

第二部分为寻找续命的用物用具:没有续命的“箍”,非寻到“箍”不可;没有续命的草,非寻到草不可;没有续命的牛,路边拉来公绵羊,作为续命畜……“未寻到续命草/非寻到不可/草啊你这棵/长在热泥古瓦/绿绿的嫩草/獐麂不吃你/续命草而长;长在悬崖上/绿绿的嫩草/悬蜂不吃你/续命草而长;长在江河里/碧绿的嫩草/水獭不吃你/续命草而长。”为了给病人续命,需要寻找到续命的用物用具,以此来助力续命。

“命断了就续命/续了就不再断/续就得到命/续了就命长/口粮断了续粮/续了口粮就够了/断了就再续/续了就不再断了/命长一千岁/命长一百岁/活到一百岁/头像坚石一样硬/眼睛像太阳一样亮/生命像路一样长。”文献的最后反复吟诵祈求之辞,旨在强调其仪式的目的和效果,使病人和其亲属得到想要的答案,在预设的美好祝愿中得到和谐的仪式效应。

二、文献在仪式中使用

《日格日宗》这卷经文主要是在一个人长期患病、久治不愈时做的仪式上使用,目的是为了给人治病续命延寿,是给活着的人做的仪式。但特殊情况下也为已故的老人做,其目的为祈求后代子孙长命百岁。

(一)治病仪式中使用

用于治病仪式中时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已知病人病重,经毕摩推算此人“命”尽时就需做此仪式。另一种是“库色”(算命)时,据毕摩推算,某人命中会在某一年里“命”断,此时,若此人年小且当年并未生病或无不顺时,此仪式可做可不做,做了,可预防生病;不做,自身也可能挺过去。若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就非做不可,以防不测。

(二)“尼木撮毕”(送祖安灵)仪式中使用

“日格日宗”仪式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为死人做,即在“尼木撮毕”仪式中做,其目在于使死者的后代子孙延年益寿。毕摩认为,有些人家代代短命,英年早逝,可考虑在“尼木撮毕”仪式中加续命延寿仪式,便可防此遗传给后代。

显然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旨在让人的生命更长,在人间安稳的达寿善终,体现出凉山彝族对于生命的一种敬畏,同时又不得不面临病痛死亡而采取的一种积极的补救举措。

三、彝族生命观

凉山彝族毕摩文献《日格日宗》的核心内容是续命延寿,其中蕴含了凉山彝族独特的生命观。在面对生死认知生命时,以生死自然的朴素唯物主义为前提,在信仰生死有命观念的基础上为人续命,以此来延续生命体的健康生存。这样的一种生命观,其实是对生的渴望,包括个体对生的渴望,群体对生存延续的渴望。

(一)生死自然的生命认识

生命观是关乎于人的生老病死的态度和认识,于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对于生命的理解与认识也会不尽相同。凉山彝族对于人的生老病死的生命认识,折射出凉山彝族人面对生存、面对疾病时的基本观念和态度。认为人的生死是普遍的自然规律,死亡是必然的。

(1)死亡为普遍现象

涼山彝族仪式歌《死神的来源》中讲:白发老翁死,黑发青年死,小婴儿也死,儿童孩子死。无论白发人、黑发人、儿童,乃至婴儿都会死亡,死神来了挡不住,山石滚落挡不住。在凉山彝族《宽慰经》中也写到,无论是富人和穷人,强者和弱者,或者地位高低的都要死。死亡普遍存在,这是无法逃避的现实。基于此,人们才对生命更珍惜,更想借助宗教信仰的力量去延续个体生命。

(2)生死属自然规律

人的死亡也和大自然一样,是自然规律的更替。凉山彝族人以各种自然物的新陈代谢为比喻,阐述了人类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凉山彝族毕摩经籍《死因病源经》上写道:可恨呀可恨!可恨冬季响霹雳,霹雳声阵阵;可恨冬季下大雪,大雪飘飘下,柏枝?枝被压断,击碎禽鸟鸿雁蛋。阳春三月牛羊留恋高山,死于高山中。秋季三月呢,牛也恋平原,死于平原间;春季三月呢,猪也恋沼泽,死于沼泽间。古昔人类恋平坝,死于平坝间,人死入大地,人死进大地,跟随考妣入祖界,此乃又一段。流传于布拖一带的《哭丧礼》中就写到世间无论灵掌类、蹄类、长叶开花

类、生根长杆都会死。生死是自然规律,人也无法超越自然规律而存在。彝族谚语“菜叶变黄而脱落,竹笋长而脱皮”,指的也是一代又一代自然的更替。《日格日宗》中提到,续命的目的并非长生不老,而只是续命到头发白、牙齿黄之时,即年老之时。这也是凉山彝族将老人去世看作喜丧:“老人去世的去世,孙儿该玩的玩”,认为这是生命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3)死亡是必然的

任何事物不会永恒的存在。太阳、月亮和星辰似乎永恒存在,具有不死的性质,但从他们的运行过程来讲,也有死亡之时。《指路经 普格篇》中写到:天空的太阳,具有不死神。但是太阳呢,昼出夜不出,并非不死神,也有死亡时。还有月亮呢,具有不死神。但是月亮呢,夜出昼不出,并非不死神,它也有死亡时。以此来说明人死是自然规律,人死也是必然的。凉山彝族也欣然接受这个必然死亡的事实,“我们可以在任何一个彝区发现,70岁以上的老人会因为自己的长寿而感到忧伤,在他们的观念中,长寿的老人会影响甚至阻碍家族的发展,因而他们会经常抱怨自己的长寿。”

《日格日宗》中反复提到仪式的效果“头发白,牙齿黄”,其实就是对人生命长度的定义,是对生命渴望,对疾病的挑战。选择安慰式的治疗,即是对病人的怜惜,也是对他人的教育,在一次次的仪式中去感知生命,体验生命,读懂生命,面对死亡。

(二)生死有命下的续命

凉山彝族的生命观在生死自然的认识前提下延续了传统的宗教文化,带有唯心主义对生死复杂的认识及对死亡认识的局限,认为人的生命是“命”定的,这个“命”就是出生时的年月所决定。人的一切包括富贵、贫贱到生死,都随“命”而定。续命就是建立在对生死自然的认识和生死有命的基础上,面对生老病死的恐惧和无奈采取积极的态度和认识,并寄托于信仰和仪式,逐渐阐释生死间的意义。续命也是面对生死的恐惧和无奈时的一种补救措施,而“补救措施的实现靠宗教仪式的实践。”而“接受和理解死亡成为彝族人宗教实践中所有仪式的主旋律。”從出生到死亡,所有的仪式都旨在代代繁衍生息,连绵不断之义。只有从生死两个维度同时展开讨论,才能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凉山彝族的生命观,而续命也因此变得更有信仰和文化意义。

“人类任何去理解自身的生命,如何去理解自己的生命世界,这对形成何种生命观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当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时,就意味着人已经凭借自己的生命经验与生命文化进行自我理解和自我认识,也意味着将形成某种生命观。当然,生命观往往不具有独立的理论形态或文化形式,而通过宗教、哲学、艺术或科学体现出来。”凉山彝族生命观继承了传统文化即对鬼神葆有敬畏之心,又不因鬼神的未知世界而茫然,他们注重对生命精神的追求,从而生死相连,生生不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凉山彝族的生命观,其实是承接揽括了彝族的祖先崇拜、鬼神信仰、万物有灵等凉山彝族传统的信仰与文化,是建立在宗教信仰之下的生死自然的生命认识,同时依赖于宗教仪式实践并由此阐释生死之间的关系和意义。对生死的反思和生命的思考,沉淀和孕育了凉山彝族对生命特有的人文关怀和道德理念,面对疾病和死亡所采取的积极补救的续命延寿措施,也是对于生命的渴望和敬畏。

参考文献

[1]《彝文典籍丛书》编委会编:《彝文典籍丛书》(第4辑)(规范彝文),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9.

[2]黄建明,巴莫阿依:《中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经籍汇编 毕摩经卷》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7.

[3]苏克明等.《凉山彝族哲学与社会思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4]嘉日姆几.试析凉山彝族传统临终关怀行为实践[J]社会科学,2007.(9)

[5]胡海波,郑弘波,孙璟涛.哲学与人性的观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吉火尔股(1987—),男,彝族,四川凉山人,文学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西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彝族文献。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 2020 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硕士一般项目;项目编号:CX2020SP105。

猜你喜欢
生命观续命
本期导读
冬日八大续命美食
自寿
职场测试:你会是那种依赖花呗的人吗?
这才是成年人的暗黑假期
以“乡下人”身份论沈从文的生命观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三生观”教育
儒家生命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