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筱琳
摘 要: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大都围绕“生命”二字展开。作者站在“乡下人”的叙事立场,多层面对生命进行关注。本文试从“乡下人”的角度出发,用生命之美和生命之忧两个方面来理解沈从文的生命观。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生命观;“乡下人”
一、“乡下人”身份所形成的生命观
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详细而生动的再现了他青少年时期人生经历、遭遇。家道中落,被迫停学入伍,过早面对社会的残酷和周围生活的愚昧,使他的“生命”意识觉醒起来。广泛接触并认识了湘西的山山水水、生死哀乐、贩夫走卒等三教九流的下层群众。一定意义上,反倒形成并很好的保存了沈从文精神上的原初状态不被现代文化污染。此外,因为他特殊的生活经历和一个具“乡下人”眼光的都市知识者身份,所以表现在作品中既有对湘西世界里单纯、野性的人性美的颂扬;同时也渗透了对湘西世界愚昧、无知的担忧和对都市文明衰落的悲哀。由此,沈从文的生命观体现在作品中便具有了多样、多元的特征。
沈从文对生命问题的思索由来已久。在他游历于城市与乡村的人生体验中,出于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人类未来的关注,他将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人的生命本体:生命。他笔下人物的“生命”不是日常生活琐碎衣食住行,而是来源于内心,一种原始的人性但又摒弃了野蛮成分的自然生命力。也就是说:人不为物质、金钱、权势所左右,这样一种人性皈依自然的生命存在形式,正是沈从文在文学创作之路上要表现的生命理想。
二、沈从文生命观的表现
(一)生命之美
湘西自然的美,让沈从文初步领悟到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湘西世界的山山水水、民俗风情;翠翠、夭夭、等真善美的女性形象,具有血性和活力的男性形象以及湘西的民俗风物等等。都表现出沈从文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及对原始状态下的生命之美的赞扬。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玻璃般澄静透明的画面。比如:《边城》中的翠翠与老船工在青山绿水的渡口边,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过着单纯而平静的生活。自然美景与淳朴的人物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静谧、与世无争的自然生命状态。
理想的人性美,集中表现为人是真善美的结合。这一思想在《边城》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从相依为命的撑渡船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到同时爱着翠翠的两兄弟天保、傩送,每个人都善良正直、简单执著又重情意。作品中的年轻主人公所展示出的青春意识和年老一代人所展示出来的醇厚、热情等,都给人带来一种感动温暖的力量。翠翠这一形象的塑造代表着作者对人性美的追求与向往。沈从文把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理想寄托在了野性而纯情的翠翠身上。他十分推崇这种天真单纯,并认为它是情感观念上的真,是不含丝毫物欲功利的纯粹的真,以此带来行为上的善,人性上的美。
在边城里,维系人际关系的不是严苛的法律、制度,也不是显赫的身世与权力,而是伦理情感和淳朴的风俗习惯。《边城》中沈从文以赛龙舟、对歌和丧葬三个主要的民俗活动为载体,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为主线,以其“乡下人”的立场来讲述湘西的人事哀乐,表现出湘西特有的民俗风情以及由此所承载的作者的生命观。透过民俗活动的表面,我们不难发现蕴含其中的“乡下人”那健康、雄强的阳刚之美,看到那自由、野性的生命状态。
(二)生命之忧
城市文明侵入乡村,生存于这块特殊土地上的湘西人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浸染。作品中“真”、“善”、“美”的湘西世界以及自在的生命存在方式终究只是一种精神性的理想存在。沈从文真正关注的是人物对发生在他们身上事件的应对及其必然遭遇的人生命运,集中表现的是人物对自身可怜生命的毫无意识。如:《萧萧》中的萧萧,她同翠翠一样,是个清丽而单纯的小姑娘,有着淳朴的自然天性。然而作品中的萧萧却是以童养媳的身份出现,她抱着新生儿子去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样。这种画面显示出生命处于自在状态的萧萧,却是靠着社会环境造成的必然与偶然来支配人生,从来没有对于自己的命运有过自觉的可悲的意识。他在为都市陷落的生命感到悲哀的同时也再为湘西不知道自醒的生命而悲哀。
沈从文在离开湘西进入现代文明都市后,外在的异化,使他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他所看到的却是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都市人生”。他笔下的人物身上沾染了庸俗、虚伪、自大、怯懦和自私的病态恶习。 这正如沈从文所说:“我发现在城市中活下来的我,生命俨然只剩一个空壳”。他在短篇《绅士的太太》和《八骏图》等作品中,描绘了都市中上层社会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描写他们在性爱问题上的丑恶与病态,从而展开对都市“文明病”的批判。沈从文以“乡下人”的目光来审视都市人精神的荒谬与病态,极力地揭露和抨击了都市人“人性丑”的本相。那就是他所拒绝的“文明”社会。这也可看做是他在不同背景下对生命形式思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都市文明陷落的生命的悲哀。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选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2]凌宇.《沈从文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