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箫青
摘要:中国民歌按音乐体裁进行分类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种体裁形式。而《茉莉花》本身就是一首小调为体裁的汉族民歌。该曲历史悠久,开始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初名为《鲜花调》,是一首民间小调。它反映了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它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同时,也是流传到国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它不仅深受国人喜爱,而且漂洋过海。在日本,欧洲等地的民间音乐和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里都有它的踪迹。
一、民歌《茉莉花》的历史渊源
我国民族众多,音乐源遠流长,并且各地域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语言特点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使得民歌《茉莉花》在各国形成了几十种各种各样的版本,流传极为广泛,每一个地区都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和风格。
《茉莉花》在清代被称为《鲜花调》,在那个时代《鲜花调》是非常受人们喜欢的时调之一,我国的民歌发展到明代已经开始逐渐丰富起来了,其表现为众多的民间歌曲和民间曲子的产生和流传。明代的民歌和曲子日见繁盛,据极不完全的见于记载的小曲就有千余首。这时的民间曲子还被称为杂曲,或时调、时曲。明清民间还创造了种种不同形式和不同地域的民歌。《鲜花调》自明清时期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可能最接近于《鲜花调》的原生形态的应该是江苏、浙江一带的《茉莉花》属于《鲜花调》同宗民歌群中最典型的曲调以及最鲜明、最具风格性。民歌在流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被丰富和加工的过程,由于民族、语言、习惯等等各不相同,形成了各个不同的民族民间文化特色,而民歌也因为有了民间“风俗”,才有其得以流传的理由。
二、茉莉花在不同地区的形式风格
《茉莉花》在发展衍变的过程中,每流传到一个地方,它都会根据当地民众的喜好,非常自然的与当地的风俗文化、语言特点以及本土的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等相结合,最终吸收当地本土特色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演唱风格的《茉莉花》。
江苏的《茉莉花》不仅曲调好听、形态典型,而且还被外国音乐家引用、介绍。它采用的是民族调式中的五声徴调式,属四个乐句单乐段曲式结构,其渐上渐下、级进、小跳为主的曲调,及环绕音3532112165的应用,使音乐听起来柔和细腻、婉转严谨,更富叙述性和抒情性;句尾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旋律感更强,显得非常欢快活泼,同时,使江苏民歌《茉莉花》多了一份东方民族的音乐风韵,并且还多了一份淳朴、柔美的情感:在歌词上暗喻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幸福的渴望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它的歌词即生动又含蓄,并且以曲折的表现手法借花言情。另外结尾拖腔的使用,使歌曲整体体现了细腻柔和的情感特征,使其具有鲜明的水乡地域性音乐风格。加之吴语的演唱,那又是一番风味。
河北南皮《茉莉花》增添了吕剧“四平腔”中的拖腔;从唱词上看,第一段保持了原词其他诸段转唱张生戏莺莺的故事;在曲调上,首句是两个重复的小短句第二句的首尾音相同同时第三和四句词曲关系与歌曲起始音也很相似。河北南皮《茉莉花》旋律起伏大、句幅也加宽了,有这样的变化则是因为八分音符是河北南皮《茉莉花》特有的节奏型。同时河北南皮的《茉莉花》在流传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加装饰音的表现手法和在旋律进行中也有大量的五声音阶的级进式的进行和出现的很多次的小二度音程,以上表现手法的运用改变了以往的北方民歌的悠扬高亢、粗犷奔放地域性音乐风格,旋律委婉性加强,相比显得相当的柔媚细腻更具叙述性,鲜明突出了河北的地方色彩。
三、茉莉花的音乐艺术文化价值
由明清时期的俗曲《鲜花调》到《茉莉花》,从一个地方的民间小调到如今的世界经典,这样一个巨大的成功经验让我们深深的认识到:音乐是无国界的,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不仅是我们本民族的优秀曲目,而且我们也有义务、有责任让更多的人看到、听到、了解到我们中国的经典音乐。因此我们应该要与世人分享,与全世界的人分享。
为了我们的经典民间小调《茉莉花》流传于世,让更多的人听到,我们的音乐工作者们以及民间艺人等都对其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创作态度、对作品进行精雕细琢,从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品佳作。当年胡锦涛主席,在出访肯尼亚时,肯尼亚内罗毕孔子学院的学生们为了表示对主席的尊敬、对中国的友善态度,学生们激情四溢的为主席演唱了一首经过改编创作的洋版本的《茉莉花》时,外国作曲家将我们的《茉莉花》中的优美旋律,融入到了歌剧《图兰朵》,虽然经过改编的《荣莉花》与我们本来的有所不同,但在歌剧《图兰朵》中仍然能清楚的听出歌剧里的优美旋律是我们江苏的《鲜花调》,所以胡主席当时心情很激动并当场对孔子学院的学生们进行了即兴演讲,主席高兴的说:“你们刚才唱的《茉莉花》是我家乡的民歌”。
《茉莉花》在成为世界经典之后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即由于中国与外国的音乐文化与历史背景不同、国情不同以及中国人与外国人的思想与性格上的不同,都导致了歌曲内容所表现的情感与场景,跟中国的原生态的《茉莉花》风格完全不同。江苏民歌《茉莉花》它的歌词内容共包含三段,唱词内容表现的是想采而始终未采,透着一份东方民族含蓄内在的美,而洋版本的《茉莉花》表现出了那种毫无顾忌的心里状态,所以我们欣赏时的感觉也不同,中国版的《茉莉花》含蓄委婉,洋人版的《苿莉花》,在情感表现方面则比较直接。从这一问题来看我们的《茉莉花》成为了世界经典对于外国人来说,他们看中的是我们的《茉莉花》旋律优美、音乐婉转动听,他们只是吸收借鉴了我们柔美婉约的曲调,却因国人与洋人的思想性格不同,而不能完全理解和认识到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两者的差别也就泾渭分明。
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当地文化环境的不同,而予以发展派生出更多的传统音乐体裁,那么它将成为人们世代流传的歌曲,并且不管它流传到哪个地区都会与当地的风俗习惯、语言语调特点、地域特色以及演唱风格等适当的结合,从而产生出新的风格特色的作品。但不管《茉莉花》有多少种变体,它都最直接的反映了地区的历史文化,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茉莉花》是我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广泛传唱和推崇的文化瑰宝,它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