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传媒及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0-01-27 02:26龙禹霏曲哲瑾
锦绣·中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传媒培养模式新媒体

龙禹霏 曲哲瑾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的传媒以及创意人才培养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促使其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必须要进行及时的转型,也要求我们对于原本在这方面人才培养的经验加以考量,以探索创新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趋势。

关键词:新媒体;传媒;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新媒体时代背景之下,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全面普及和应用,完全打破了原本的传播发展规律,高校专业教育以及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和压力,特别是高校内部针对与传媒创意相关的各种专业学科,比如新闻传播类、综合设计类等等,使得我们必须要认真看待以往实践所获的经验,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新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对于专业传媒及创意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更加严苛的标准和要求,传媒教育面临着极其紧张的发展局面,对于传媒及创意人才的培养应当引起业界的充分关注和重视。

一、新媒体时代下传媒及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当前传媒以及创意人才培养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目前传媒及创意人才培养的模式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体现在:首先,专业的定位相对单一,各个专业存在清晰地壁垒。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高校在新闻学与其他传媒相關专业的设置主要依托于市场对于传统媒体人才的基本需求,例如,在传统的新闻学专业基本是为一些报刊等专门培养专业的记者编辑方面的人才,广播电视新闻学通常是为广播电视机构组织对应培养需要的专业人才[1]。然而当前新媒体的快速兴起和应用,尽管一些院校的新闻院系也已经开设的专门的网络媒体专业,然而依然是围绕网络核心的新媒体,并将其当作增加于传统三大媒体之上的一个媒体来看待。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也渐渐开始迈入数字化转型的道路,原本的传媒介质差异也渐渐发生变化,而这样传统的通过媒介来划分设置的专业以及课程架构很难顺应满足当下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其次,专业课程的体系之间缺乏充分的交叉性。单一媒体化的专业设置缺乏综合性,尤其是针对一些实务方面的专业课程,即便涉及一些其他媒体的课程类别也是泛泛而谈简单略过。比如,新闻学专业的设置广播电视方面的课程基本都是选修模式。广播电视新闻学的专业所设置的课程针对性基本都是围绕广电方向,报纸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基本很少有涉及。再次,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双师型教师人才,以及跨媒体师资队伍。这些年因为受到高等院校教育体制的各方面约束,专业师资的学历标准逐步提升,教师在媒体方面的实践经验逐步被忽视,缺乏具备多媒体实践经验的教师人才,这些都不能够充分满足和适应现在新媒体时代下对于传媒和创意人才在强实践性方面的基本要求。

2.新媒体时代推进传媒及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高等院校的传媒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应当积极优化创新,重视创意性人才的培养也是当前新媒体时代下传媒业对于专业人才自愿的基本需求。新媒体时代下的传媒从业人员一定要具备基础的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可以从事跨媒介新闻的综合工作,还要能够为传统纸媒撰写新闻稿件,为电视媒体摄制专门的节目以及网络媒体投稿。目前,一些多媒体集团内部对于高级管理人才以及综合型记者编辑人才的需求缺口非常大。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传媒人才的市场需求和标准大幅提升,也推动着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改革,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融合跨媒体的理念培育新时代的传媒及创意人才已是大势所趋。

二、面向新媒体时代的传媒及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传媒及创意人才的培养,需要整合各种教育以及专业方面的资源和要素,创新教学的理念,优化专业及课程内容的具体设置,调整人才培养的实际思路,加强专业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专业教学配套设施等方面都极为重要[2]。本文中笔者特别针对当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展开对于传媒及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途径探索的分析

1.重视专业融合和方向拓展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媒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加强对于人文的重视,技术以及艺术的有机融合,针对高校原本的传媒相关专业,融合各个专业的实际优势,尤其是具备技术优势的相关专业,同时发挥艺术创作方面特长的专业优势,结合新闻学等专业文学以及人文知识的沉淀,院校必须积极关注当前时代传媒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对于广播电视编导方向的专业予以全新的定位,增加设置关于出境记者方向以及媒体创意方面的能力培养,充分完善新媒体学院的综合管理以及教学实力。

2. 加强课程重构和循序渐进

因为传媒类专业本身存在生源方面的层次参差不齐,特别是在有关摄影以及广播电视编导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招生方面都是通过艺术生招录,所以学生在文化功底方面普遍底子不够扎实,专业的具体去向目标也不够明确等等。出于对这些问题的充分考量,必须要明确进行三次转变的基本人才培养路径,将其从爱好者的身份诱导变化为传媒行业的职业工作人员,同时对于媒体技术人才应当使其强制变化为画面造型创意人才,更要体现出媒体技艺升华变化为对于艺术内涵的具体展示和表达。对于课程架构和体系进行重新构建,是培养跨媒体的创意性传媒人才的首要步骤。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架构的设计方面,不但要考虑对于传媒专业方面的综合学科的充分交叉融合,更要为学生们创造出更加有效和充足的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充分激发学生们自身的创意潜能。融合国际方面的有效实践经验,根据影视传媒创作的具体特色和优点,重构课程体系必须要加强不同层级的多元化能力培养,最终实现提升人才综合能力发展的目标。在一些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融合一些理论方面的教学,也可以借助微型项目来去带领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实践操作,根据年级的不断递增逐步强化对于专业实践方面的能力培养以及课程比重,充分带领传媒专业的学生们朝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成长和提升。针对高年级的课程架构在设计时应当融合分层次的培养模式,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工作室以及一些专项资助基金项目支持他们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力。同时,还可以构建双学位的传媒专业学历以及相关专业的辅修客户才能,在院系内部丰富更多的公共选修课程的资源,为多元化的专业媒介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开拓开放性的路径,为人才提升创造有效的条件和机会。

3. 追求行业接轨和精益求精

新媒体时代下,传媒及创意人才的培养,要求人才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必须能够顺应时代和行业发展的趋势。传媒及创意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具备开放性和包容性,人才培养不能故步自封,必须要进行有效的专业定位,及时和行业市场以及企业对于人才方面的需求进行互动交流,设置合理的质量监控标准以及保障机制,促进人才培养能够充分适应行业发展的基本需要。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积极拓展全新的传媒及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全面发挥和借助新媒体的各种优势,推动传媒以及创意人才的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改革。

参考文献

[1]柳溪.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创意人才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22):104-105.

[2]徐景学,秦玉莲.传媒类高职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05):48-51.

作者简介:龙禹霏(19900910)女,汉族,陕西省,大学本科,单位:大庆油田文化集团新媒体制作中心,研究方向:新媒体宣传。

猜你喜欢
传媒培养模式新媒体
以高铁为媒介的辽宁城市旅游广告投放效果分析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大众语言艺术与现代视听传媒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