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传统课程考核方式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的现象,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考核的现状,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能力提高的关系,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考核体系改革的方案,以课程考核“倒逼” 课程教学,注重过程管理和学生应用型能力培养,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思路。
关键字: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考核;改革
人才培养离不开需要课程考核,《大学英语》课程考核对学生、教师都有一定意义:对于学生,可以系统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考核学生的纸上掌握理解程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可以检查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改革和发展需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机制。 合理高效的课程考核体系的确立关系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和发展。
为了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考核改革方案,笔者从学生,大学英语管理者和一线教师三个方面进行调研。通过问卷星就现行《大学英语》课程考核体系的满意度对在校学生进行调查;通过电话沟通就课程考核方式如何促进教学及学生能力培养与其他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管理者进行访谈;就课程考核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能力进行英语教师座谈会。依据“分层次、分类别、个性化、自主式”教改理念,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期望建立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实际情况的规范化、科学化,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课程考核体系,以发挥课程考核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的指导作用,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持续性的发展。
一、《大学英语》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笔者所在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考核方式实行闭卷形式,期末纸质考试(终结性考核)占70% ,平时成绩(形成性考核)占30% (2018年之前的比例分配是闭卷形式的终结性考核占60%,形成性考核占40%),而这一持续了多年的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如下:
1.期末考试笔试成绩占比过重,且试题存在题型单一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70% , 显然会造成评估手段过于单一,测试面过于狭窄,它注重的是对学生英语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对应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比重很小 ( 例如,有关语法和词汇的单项选择题占到20% ,而这一部分已经在高考英语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取消了) 。这种比重使得学生将英语学习的重点和注意力放在了期末考试上,使得很多学生把通过期末考试当作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忽视自身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也会倾向期末考试靠拢,弱化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 ……”依靠传统的考核方式,即期末一张试卷,无法体现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水平,无法反应教学效果,更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这种考核方式已经无法有效支撑以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
2. 考核内容和标准“一刀切”
统一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测试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英语教学个性化设计, 与高等教育多样化、个性化时代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大学的各个专业(本科)学生录取的英语高考分数参差不齐,但是在教学中,教学内容一致,期末考试考核内容一样,造成了有些专业学生能考到90分以上,而有些专业的学生挂科现象严重。最明显的是表演专业、音乐表演和舞蹈表演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考试及格率比同年级其他专业班级都要低。以某学期,2017级和2018级部分本科专业的《大学英语》成绩统计看:2017级平均卷面及格率是66%,而表演专业是53%;2018级平均卷面及格率是67%,而表演专业是46%。2017级平均总评及格率是88%,而表演专业是73%;2018级平均总评及格率是84%而表演专业是66%。
二、《大学英语》课程考核改革的依据
1.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中国英语等级能力量表》的要求
2.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我国高等院校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即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院校和研究型本科院校,不同类型的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模式应该各具特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面向地方和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还处于模仿研究型院校阶段,没有体现出“应用型”这一特点,尤其是《大学英语》这门全校性质的公共课上。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才培养要突出“应用型”的特点,基于各专业生源英语水平,师资队伍,教学等实际情况,培养面向职场,适用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1) 形成性考核评价和终结性考核评价相结合,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能力评价,进一步明确平时成绩考核标准
减少教师给分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制定出明确的平时成绩考核标准,细化、量化到教师的每一节课,并做到按时监督,严格检查,保证课程考核的公正、公平、合理。同时,严格教学纪律,对于无故缺课达总课的1/3,或者随机抽查旷课3次以上的同学取消期末考试资格
(2) 终结性考核评价采用 “口试 + 笔试”模式,降低笔试在整体课程考核体系的权重,建立多元化、系统化的大学英语课程考核体系。
(3)口语测试贯穿在四个学期教学的全过程,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每学期的考核目标和具体内容,确定口语测试的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口语考核内容和标准如下:
(4)优化期末考试试题结构,改革陈旧的基础知识考核形式,增加对文化和专业英语应用知识的考查。
改革后的试题语料基本取自于英语国家人们的现实生活,包括学习、娱乐、气候、节日、经济、饮食等方面。同时,增加专业英语的考核。
(5)分类分层设置考试试卷
无论是教学还是考核,都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意个体之间的差异,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本学期试行将表演专业、音表专业和舞表专业学生分为一类,期末考核的内容和标准与其他专业不同,难度降低的同时增加专业特色。
结语
课程考核和教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不断完善提高评价的科学化程度,才能真正促进英语素质教育不断发展。通过对大学英语考核内容进行适当合理的改革,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积极的反拨作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能够进一步促使广大外语教师不断变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这一大学外语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夏隆、白振飞,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考核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以榆林学院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4,(08).
2.仪雪,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进行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实践研究 [J] ,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2019(9).
作者简介:仪雪(1984.10),山东高密,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基金项目:本文受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资助项目资助,是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2019年一般项目《基于POA理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以四川電影电视学院为例 》(项目编号: SCWYH19-2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