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曾说:“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和改造世界,理应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但当前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可度和获得感并不高,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成为各高校开展思政课的根本导向。
关键词: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本导向
一、高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的内涵
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首提“获得感”,指出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本表示获取某种利益后所产生的满足感,既有来自物质层面的,也有源自精神层面的。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指大学生在思政课中感受到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
二、高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的基本特征
(一)外显性与内隐性相统一
思政课获得感的外显性是指思政课教师按照教学目标以课堂讲授、组织讨论的方式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活动效果通常会通过大学生的外显行为表现出来,进而助其养成一定行为习惯。例如我们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讲授,帮助学生在公共生活、家庭、工作岗位各领域养成文明礼貌、邻里团结、爱岗敬业等良好道德习惯,从而达到思政课外化于行的效果。
思政课获得感的内隐性是指在思政课教学中,通过一种受教育者无意识、潜移默化的方式施加教育,帮助大学生自我感知、自我思考,从而达到提升获得感的目的。例如我们在基础课堂上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主题演讲活动,在“概论”课堂上进行关于“一国两制”内容的翻转课堂或者组织观看视频《战狼2》、《红海行动》和《抗疫情微视频》等,激发了大学生心中的爱国热情,能够使教学达到内化于心的效果。
(二)期望性和满足性相统一
大学生对课堂和教师是有期望的,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能否满足学生对课堂的期望是影响大学生在思政课获得感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对思政课获得感需要以学生的心理期望和教师的满足程度为必要条件,因为学生的“期望”是检验是否得到满足的前提,有了“期望”就能检验对教师的“满足”程度,有了“满足”就会产生相应“感受”,这种“满足的感受”就是学生的获得感。在此,我们可以把学生对思政课的期望概括为理论水平的提高,情感体验的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增强。学生的期望值越高,一旦得到满足,其获得感越大,反之则获得感越小。
三、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路径探寻
(一)教学“供给侧”改革:平衡教学目标追求与学生期待
思政课担负着塑造大学生三观的功能,教学内容往往以高屋建瓴的價值取向和宏大的叙事形式居多,但许多学生对这些枯燥无味的理论灌输难以提起兴趣。因此在教学“供给侧”方面给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改进思政课教学内容,适当考量学生期待。改进教学内容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可以通过课前与学生沟通交流或通过辅导员深入学生,也可发放调查问卷来了解学生对思政课的困惑和认识,将学生的课程期待作为重要参考。其次,完善教师培训制度。鼓励思政课教师从自身特点出发“走出去”,加强与领域内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进而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
(二)学生“需求侧”完善:明确付出与收获的合理预期
大学生是思政课堂的主体,是知识的接收者,学生的需求和期望能否得到满足是高校思政课的根本导向。因此,开展思政课要高度重视学生的“需求侧”。
首先,调动学习内生力,提高反馈意识。现如今,思政课效果的评价主体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改过去从教师、教学目标等客观方面进行衡量,现在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评价主体是学生,是“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深刻体现,也是对时代新人批判意识和反馈能力的培养。当然学生的评价标准也存在缺陷,部分以“老师是否风趣幽默”“老师打分是否高”等评价标准衡量教学水平,从长远看这种不端正的学习态度难以提高思政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大学生们在一味重视学校环境是否优美,教师上课方法是否得当,课程组织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合适等这种外在条件时,也应当进行自我反思,自己是否正视每一堂课,是否在尽最大努力学好每一门知识。其次,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思政课获得感的最终落脚点在“感”,如果学生主观感受力不强就难以准确掌握所学理论,因此大学生要提高将课堂所学内容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的能力,尝试将所学知识用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充分感受知识的魅力,自然有利于提高对课程的认同感。
(三)生成环境的优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氛围
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无时无刻不受外部环境的熏陶,因此如何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获得感,需要将其外部生成环境纳入考量范围。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和状态以及当代大学生易感性的特点,使大学生受同龄群体和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较大。
首先,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抵制不良思想侵蚀。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仅靠课堂时间是完全不够的,况且部分学生给思政课贴上“枯燥无味”的标签,难以静下心来领略理论的真谛。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不同社团的影响力,例如一些喜欢外交的学生组成的社团,可以开展“模拟联合国”的活动进行辩论交流,还可以在校园设计名人的雕塑雕像来鼓励学生。
其次,重视同龄群体影响。同龄群体是指年龄,兴趣,态度,价值观等较为接近并经常在一起交往的非正式群体。同龄群体是大学生在校园交往最频繁的对象,彼此较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对他们加以正面引导。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同年龄群体的积极效应积极了解他们的群体目标,活动规律,逐渐走进他们,引导他们敞开心扉接收正确的价值观,接受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进而提升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李雪碧.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董倩倩,籍贯山东淄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