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蓓蓓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孩子良好品德的养成不应该仅仅停留于一节课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在于平时一点一滴的熏陶和养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以品德课堂为起点和阵地,启发学生,充分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启智明理,让学生明确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于促使他们把小课堂获得的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使《道德与法治》一课真正成为能够指导学生更好生活的源头活水。
下面我以部编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文中的《我们小点儿声》一文为例,谈一谈如何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孩子的生活,指导孩子的生活。
鉴于对本课程的理解、对单元目标、本课学习内容以及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年龄特点的分析,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①了解教室、校园产生噪音的原因、种类及危害;②引导学生找出减少教室噪音的策略;③培养学生养成在学校公共场所小声说话、不打扰他人的文明习惯。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两个大活动,分别是:“噪音在哪里”“小小调音师”。这两个活动都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经验可交流。下面我将结合具体教学环节,阐释活动的设计和理念。
活动一:噪音在哪里
通过播放一段教室吵闹的视频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孩子谈谈教室噪音产生的原因及危害。教师回忆生活中无意做过一件吵到别人的事情,抛砖引玉,让孩子们也反思自己是不是在无意中制造了噪音,打扰了别人,使学生感受到噪音的危害,再让学生想一想在校园里还有哪些地方要小点声。通过这一活动的探究,使学生初步明白在一些公共场所及场合要保持安静,为下一步的导行做了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小小调音师
通过闯关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怎样适当调整自己的音量,并探究出减少噪音的好办法。游戏共分为三关。第一关是语言关,课件出示四个小场景,学生上台操作。引导学生明白在不同的场合在语言上应该怎样调整音量;第二关是行为关,课件出示四个小场景,学生上台操作,引导学生明白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怎样调整音量;第三关是情景关,教师提供四种不同的场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选择一个场景,针对所选择的场景,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怎样做才能减少噪音。学生汇报时教师注意引导和总结提升,并适时出示提炼总结的小儿歌,以促进学生掌握调音的好方法。以便在生活中去实践,真正指导学生的生活。
在第三关中,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减少噪音的好办法,各小组纷纷献计献策,增长了生活的智慧,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寓教于乐。尤其是在挪椅子场景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现场体验了挪椅子,并与之前的挪椅子作对比,让学生真正有收獲。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良好品德的养成离不开生活中的实践,为了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在本节课的最后设计了一个“最佳调音师”的文明评价表,旨在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养成注意适时适当调音、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总之,品德课堂是孩子们生活的缩影,也是落实品德课立德树人课程目标的主阵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把生活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启智明智,如切如磋。这样,孩子们才能把获得的方法和体验自然地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去,真正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指导学生生活的作用,如琢如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