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兰兰 李子聪
摘 要:屋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不同区域建筑特点的有力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资源、能源、环境问题的重新审视,传统建筑的屋顶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形式。现代建筑坡屋顶的设计应遵循其发展规律,既要继承和弘扬传统建筑文化,又要与时俱进,把新形式、新技术、新风格融入坡屋顶建筑设计之中。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斜坡屋顶;现代建筑;顶部设计;应用
一、传统建筑屋顶构架
(一)传统坡屋顶形态概述
“屋顶”一般指房屋建筑顶部的薄板或板岩。屋顶具备遮阳、排雨等功能,作为传统建筑屋顶的分类,坡屋顶的应用最为普遍,世界上很多公共建筑和民用住宅都是用斜坡屋顶建造的。坡屋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当屋顶作为建筑的首要表达方式时,就不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了,更是一种展示艺术与文化的平台。到目前为止,中国传统建筑都强调建筑的生动灵活以及与周围环境风格的协调。在传统的屋顶建设中,宫殿寺庙等建筑会使人产生庄严、敬佩之情,住宅等民用建筑会让人感觉自然亲切。不同风格的屋顶,不同的组合形式,不同的高度以及丰富多彩的色彩变化,都成为传统屋顶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因素。
(二)传统屋顶建筑的特点
中国传统屋顶建筑有很多种类型,主要是四面坡屋顶和人字形两坡屋顶,或者是两者加以组合。中国传统的建筑坡屋顶主要有5种形式。古时候,屋顶的不同等级代表着建筑的等级,屋顶按等级从低到高分别是硬山、悬山、攒尖、歇山和庑殿。从整体形式上看,传统屋顶建筑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屋顶延伸至墙面以外,突出的这部分叫做屋檐。各个地区的屋檐风格不同,屋檐伸出的长短和坡度也不同。屋檐越大,建筑本身的体积就看起来越大,使建筑具有华丽的美感。
2.中国建筑的屋檐表面有很多装饰性的元素,所有这些装饰都有着吉祥和高贵的含义。另外,多彩的颜色和装饰构件对丰富屋顶檐部构造非常重要。
3.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可以采用弯曲的形状,古诗词中描写到屋顶的曲线:“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翼然”描写的就是醉翁亭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生动地描绘了传统屋顶建筑优美的曲线姿态[1]。
二、传统坡屋顶基本类型
中国传统的建筑坡屋顶主要有5种形式。
(一)庑殿式(如图1)
庑殿顶,即庑殿式屋顶,庑殿式就是四面都有檐,中间为平脊的四面坡顶,主要用于殿堂所采用的屋面形式,形制较高。因此称为庑殿顶。据《周礼·考工记》载,“商人四阿重屋”,即早在商朝,已有四阿屋顶,但只是四坡水的茅草房而已。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又略微向内凹陷形成弧度,是中国、日本、韩国等中华文化圈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
(二)歇山式(如图2)
歇山式屋顶相当于给庑殿顶上套一个悬山屋顶,上层的双坡顶的屋山止歇于下层的四坡屋顶之上。一共有九条屋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常在屋顶最上层的山墙面进行装饰。覆盖范围较大,形制最高,适合宫殿建筑和祭祀建筑的正殿使用。
(三)攒尖式(如图3)
攒尖式屋顶最大的特点就是屋顶只有一个顶点,一般屋顶平面是两轴对称的几何图形,如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屋面交汇于一个顶点,这个点就是顶。这时屋面就成为一个椎体,这些椎体式的屋顶就成为攒尖顶。攒尖的顶点叫“宝顶”,多半设计成一个圆座的球体,像是皇冠顶上的宝石,多用于亭或塔。
(四)悬山式(如图4)
悬山式与硬山式同属于双坡屋顶的一种,与硬山式不同的是,悬山式的山墙面不是凸出于屋面的,而是缩于屋盖之下,屋面盖着山墙,悬臂伸出山墙之外。伸出的这部分由檩条支撑,相对硬山式屋顶装饰较多,较为华丽。
(五)硬山式(如图5)
硬山式屋顶属于双坡屋顶的一种,其侧面人字形的那一面称为山墙面,当山墙面高于屋面或屋面停收于山墙面之内的叫“硬山”。这种形式的屋顶简单朴素,建造简单,是屋顶等级中最低的形式,一般用于平民居所,很少用于达官贵族居所,皇家建筑和大型祭祀建筑不采用此种形式。这种形式主要出现在宋代之后,明清时期被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建筑屋顶有三个特点:一是坡屋顶具有物质功能,注重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它可以有很大的屋檐,保护墙体和地基不受雨水侵蚀;二是屋顶设计符合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觀念,体现不同地区的人文精神;三是屋顶采用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木构架结构。
三、传统建筑屋顶构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坡屋顶形式代表着中国传统建筑,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显著特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文化创造力,并生动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因此,在设计坡屋顶建筑时,应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并且要汲取传统坡屋顶的精华。
(一)将新建筑赋予传统屋顶建筑符号
设计师只有对传统屋顶建筑符号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汲取传统建筑屋顶符号的精髓,将其应用于当代建筑。如新杭州火车站(如图6),整体建筑沿袭现代建筑风格,楼体中间采用镂空形式,配以中国传统坡屋顶。板式大楼和传统的坡屋顶组合,与周围现代建筑风格形成强烈的对比,成功创造了一个具有传统魅力的江南现代城市形象。又如上海金茂大厦(如图7),顶部采用古寺庙的塔元素,以中国传统古庙建筑为基础,发展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相结合的形式。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也来源于中国的坡屋顶结构,采用构件重组的形式,将传统的屋顶构件打散后进行重新组装,遵循功能、结构和艺术相统一的原则,采用木结构加以夸大处理,突出了“东方之冠”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二)传统坡屋顶的抽象、简化形式
将复杂的坡屋顶结构处理为简单的几何图形组合。这种方法简化了传统建筑的沉重装饰构件,并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干净、简单和明亮的现代建筑外观。例如西安的大唐西市博物馆,利用简单的几何形状组合装饰屋顶(如图8),这样的设计既不失传统,又符合现代建筑简单的特点。博物馆的公共大厅通过构造元素的重复和变化,将古建筑与明暗相结合,光影相映,增加空间魅力,获得韵律感[2]。
(三)传统坡屋顶的叠加和变形
建筑设计通常使用叠加和变形技术,叠加可以增加建筑的结构感。例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如图9),在空间类型上采用了合院和园林屋顶结构,对传统的运用并不拘泥,设计中体现着诗情画意的色彩,每栋建筑都自然“摆动”,与中国书法形似,体现出建筑对象山的蜿蜒起伏的敏感反应。造型上是一些蜿蜒起伏的大屋顶,采用斜坡屋顶叠加设计,是对传统屋顶的呼应。浙江美术馆则运用了叠加结合变形的手法,使用向不同方向倾斜的屋顶组合成型(如图10)。新的图像变形改变了传统屋顶,这样的变形有许多类型,包括简化、抽象、拓扑等形式,叠加和变形后仍然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的影子。
四、传统屋顶建筑构架的传承和发展思考
(一)对传统屋顶建筑的继承与应用
1.对文化价值的继承与应用
建筑装饰能够折射出民族和地域文化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传统屋顶正在从现代生活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屋顶形态。地方文化通过传统建筑传播,是文化、科学、政治、经济的集中体现,对传统建筑的研究可以为国家建筑艺术发展方向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发展旅游资源,发展地方经济,同时,也能够积极促进民间建筑艺术的发展。
2. 对历史价值的继承与应用
传统屋顶建筑作为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小觑的历史价值。独特的建筑形式使中国传统建筑形成了自身的存在价值和特征。目前,建筑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技术交流和融合不断加强。建筑的共性在增加,个性在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差异。由于种族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产方式和民俗风情,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现象。湘西传统建筑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历史资源特别丰富,仍然完整地保留着一批明清时期建造的、非常独特的地方建筑,如龙山县周家院,永顺县谢家峪堂等[3]。这些简洁精致的建筑造型和精美的雕刻装饰、复杂而独特的艺术形式蕴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继续健康地发展着。传统屋顶建筑不仅是古代乃至近代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载体,也是古代建筑技术的结晶,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
3. 对建筑创作的继承与应用
传统的屋顶创建方法包括功能、技术、经济措施以及环境空间处理等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这些方法变得更加成熟,出现了许多历史性的例子。在传统的屋顶建筑上,还有许多方面值得研究和学习,例如,适应气候变化、利用地形和环境、组织好空間处理、标准化多样化的结构、合理利用当地材料等。
(二)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对策
传统屋顶建筑具有历史价值,因为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记录着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以西安为例,作为我国文化古城之一,它存有很多历史遗迹,不仅有大雁塔、钟楼、鼓楼这样的名胜古迹,还有张锦秋设计的“三唐工程”——陕西历史博物馆、大明宫丹凤门遗址博物馆、西安博物院。政府非常重视对遗迹的保护,在尊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前提下,通过艺术与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坡屋顶在城市空间的构造中发挥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总结和推广这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方法,将坡屋顶与历史文化相融合[4]。
和城市建设一样,传统屋顶建筑的传承是相当复杂的。如何将其融入现代住宅发展,或是直接用于其他文化建设,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应当将传统屋顶元素和现代建筑相结合,与时代环境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建筑。
五、结语
建筑是一个时代精神和物质的产物,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融合、吸收和创新,建筑文化的发展需要不断学习、吸收和创新,完全抛弃时代特征对于文化遗产的发展是不利的。坡屋顶在现代建筑中的设计应遵循其发展规律,既要继承和弘扬传统建筑文化,又要与时俱进,把新形式、新技术、新风格融入坡屋顶建筑设计之中。
参考文献:
[1]夏毅.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文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7-29.
[2]金欢.西安市屋顶绿化设计及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3]周敏.湘西传统建筑屋顶形式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4.
[4]张宏宇.西安现代建筑创作中传统形式的表达与评析[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作者简介:高兰兰,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子聪,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